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教学的美育目的应是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和有机运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流程,把学生当成主动积极的认知,才能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对语文教学的广泛渗透,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表现出更高、更丰富的审美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引入意境,感受美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一要素。通过审美感知,可有效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触动学生理智、认  相似文献   

3.
禅宗的审美意境是中国画意境追求的三大来源之一.禅宗兴起以前,中国画主要受儒家和道家的审美意境的影响.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画带有社会性、伦理性、政治性的特点;而道家传统中的中国画则追求纯自然主义的审美意境.禅宗得以广泛传播后,中国画的审美意境呈现出了哲理化、深沉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特点,形成一种纯粹的审美意境.禅宗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对中国画的审美意境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考察禅宗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可以影射出当今中国画面临西方画强烈冲击的困境之出路.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鉴赏形象是获得审美感知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创作审美意境、感知蕴含形象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鉴赏形象让学生获得审美感知力。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使学生认识美的本质、价值,正确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呢?一、创设意境,感知美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一心理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知美是美育过程的起点。儿童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直接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意境转化”的理论命题认为应从动态转化而不是静态凝固的角度考察意境的生成。意境的生成结构即: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作者的审美创造心理寻求和建构本文的语言结构,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观照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结构,意境在多种心理的缠绕、交织、对话、碰撞中得到实现。意境转化的心理趋势是由潜在到现实,心理中介是由遮蔽到澄明,心理历程是意义的发现,心理模式是象、境、气、致。  相似文献   

7.
从艺术本体论角度阐释艺术意境的生成内秘,认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味象、观气、悟道三个层面的互动和逐层升华,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这种生成是一种审美生成,即艺术意境的创构从感知、传达、呈现到鉴赏诸环节始终贯穿着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入。艺境的创构在审美中生成,在生成中审美。  相似文献   

8.
论意境的审美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艺术本体论角度阐释艺术意境的生成内秘,认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味象、观气、悟道三个层面的互动和逐层升华.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这种生成是一种审美生成,即艺术意境的创构从感知、传达、呈现到鉴赏诸环节始终贯穿着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入。艺境的创构在审美中生成,在生成中审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艺术感知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非认知性的、带着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反映,是文学创作者对现实客体的独特的把握方式。文学创作者对生活的艺术感知是文学创作的起点和条件。而文学创作者之所以有艺术感知,是因为他在长期的生活和文学实践中逐渐建构了一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深层意识系统,它由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整合而成。笔者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气质特点,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审美心理定势等。审美心理结构决定着艺术感知活动的发生,只有当具有审美价值的刺激信息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建立了同构关系,这一信息才会在主体心理结构中产生感知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情景建构与物化机制是意境创造的关键 ,从主体和审美心理的维度认识 ,意境的情景建构有以景寄情、情景同构、意象组合等方式 ;而虚静心理是意境物化的前提 ,对创作对象作再度观照和构思是意境物化的中心环节 ,语符编码则标志意境物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看民族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古典音乐意境说的内涵、意与境交融的方式、意境的深化与开拓意境的个性化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并进一步阐述了在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2.
诗歌寄寓情感且蕴涵美感。小学阶段的诗歌审美教学要立足课堂,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诗歌韵味进行品读感知。小学语文诗歌审美教学可利用丰富生动的导入,让诗歌更有审美情趣;利用反复用心的品读,对诗歌进行审美感知;利用画面意境的想象,让诗歌更有审美魅力;利用延伸练笔的强化,让学生更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注重对音乐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音乐意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音乐的感知太过死板,缺乏情趣。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除了对音乐技能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对音乐意境的感受和追寻,通过感受音乐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上体会音乐的意境美?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学重在音乐审美情趣、审美意境和审美创造等素养的培养,通过音乐元素唤醒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在音乐教学中寄托于形,感知以形,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形式,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升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5.
意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意境”乃“意中之境”;境生象外、境缘于情、境赖于思为其主要的审美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审美心理学为依据,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夸张辞格生成的心理机制———审美求异心理、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审美情感以及审美想象;并根据其心理机制,论述了英语夸张辞格创造出的形象美、意象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音乐作为审美的一种形式,通过聆听分析各类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各项具有优势和独特的音乐教学内容中,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和艺术创造力。音乐形象思维是从音乐音响感知开始的,经过集中概括产生具体的形象思维,同时伴随着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理解认识音乐的思想意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审美创造心理对促进审美创造活动的功能与意义的基点上,提出并主要论证了构成审美创造心理的审美感知认识、审美鉴赏评价、审美创造想象和审美情感体验四大要素的内涵、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对形成人的创造力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9.
"意境 "的理解和把握,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殿堂的向导。   入境——审美感知阶段。入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因常入境,一种是反常入境。常即常事,常情,常理。因常入境就是要调动学生固有的对常事、常理、常情的感想认识,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意境中去。而反常入境却是艺术价值审美欣赏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特征是作品中的艺术境界因不符合宇宙万物的常态而呈现的一种变形的艺术意境,它的审美抗拒力主要来自于这种形变。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突破艺术与现实的隔膜,调动学生的其他感官,打通感觉与感觉间的距离,从而获得一种特殊体悟,实现生…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就是欣赏美。审美教育能够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和理智,引起心灵愉悦的特殊心理反应。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语言、意境,许多文质兼优的课文都是美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更容易开展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