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而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2.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爱玛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女性形象,对于爱玛来说,追求浪漫的爱情是她的生命必然的使命。她为爱而生,也因爱而死,她因为爱成为世人眼中不正经的女人。爱玛对于爱情的执着让她沉迷于欲望中,沦为欲望的奴隶,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  相似文献   

3.
爱玛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她倾其一生都在憧憬和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爱情梦。爱玛年轻貌美,天真淳朴,然而在她的周围有无数双充满着恶之花的隐形的手,把她推到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走到了"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对立面,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透视这个追梦女人的毁灭之路,点拨了现实世界中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4.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以其创作的《爱玛》享誉英国文坛,同时也让她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无可取代的独特地位,该文旨在突破传统的思考角度,主要分析女主人公的女权主义的意识,通过对爱玛反叛性格和对至高无上的爱情的追求来分析她的女权主义意识,分析了爱玛女权主义意识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爱玛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她倾其一生都在憧憬和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爱情梦.爱玛年轻貌美,天真淳朴,然而在她的周围有无数双充满着恶之花的隐形的手,把她推到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走到了"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对立面,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透视这个追梦女人的毁灭之路,点拨了现实世界中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6.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死去。文章试图通过对爱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悲剧及悲剧原因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爱玛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希望能给人一点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爱玛的爱情始于诗意的幻想,终于堕落的欲望。她一辈子以“爱”为理想和人生寄托,可在实践“爱”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于情欲的满足和物欲的享受,与追求爱情的初衷背道而驰。爱玛对爱情的认识存在误区,她的爱情悲剧实质是异化的悲剧,即把爱的实现建立在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之上,结果物化了爱情,也物化了自己,最终变成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的爱情观及其实践对当代女性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包法利夫人》中爱慕虚荣的包法利夫人,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形象。本文试从爱玛爱情诉求的合理性、自甘堕落的社会性和自身的软弱性角度重读爱玛的爱情追求,以探求爱玛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包法利夫人》,它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感情生活和悲惨的命运。爱玛的悲剧,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原因在于她过于幻想、虚荣、极端的爱情观,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死去。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解读爱玛人生悲剧原因,从而达到对我们世人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戴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由于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对爱情、婚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以这一思想定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追求戴上了一副镣铐,并最终导致了毁灭。爱玛的悲剧对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鹜远的女性及追逐名利、贪求欲望的世人,无疑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正是张洁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使她清醒和蜕变,也使她超越与升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将走出自己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狄拿森,是美国最富传奇性的女诗人。她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声大作。艾米莉·狄金森终身未嫁,其爱情生活的失意,带给她巨大的痛苦,但诗人追求爱的永恒信念始终不渝,对爱的专注与真诚在其诗作中处处可见。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描绘各种爱情生活体验,细致入微,蕴涵丰富,激情澎湃。  相似文献   

13.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相似文献   

14.
铁凝早期的爱情小说基本上是一种道德人生的言说,强调爱情与道德的关联,肯定崇高的道义和责任。成熟期的铁凝在爱情叙事上突破了早期的理想和纯净,侧重写入性的复杂和两性之爱的残缺,在解构爱情神话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男性的理想道德人格的想象,这种叙事的犹疑正是铁凝“对人类生活永远的善意、爱和体贴”的叙事伦理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奥斯丁虽终身未嫁,但婚姻却是她小说的主题。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她发表了自己对婚姻的独到见解:理想的婚姻就是爱情、物质、道德、理智的混合体。单纯地为钱财或美丽而结婚是错误的,但不考虑经济状况也是错误的。这也可以说是她的爱情、婚姻模式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词在她一生的创作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歌颂美好的爱情,抒发离愁别绪;表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怀恋故国家园,抒发家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李清照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理想、痛苦和悲哀,概括地反映了她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教化移情的效果非常突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情梦具有显著的情爱教育效果。杜丽娘的情梦具有生理层面和幻想层面的双重意义,成为促发杜丽娘主动追求情爱实现的教育载体。杜丽娘情梦的情爱教育内涵,表现为明清女性借情梦倾诉内心对意中人的梦想,充分肯定杜丽娘以梦承载情爱理想的情爱实现方式,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倡扬两性情爱之梦的真实性,成为明清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存在的标志,赋予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石评梅革命理想的形成深受其生死恋人高君宇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不完全。石评梅所接受、期待、敬仰的是英雄们的巨型思想/精神。这种精英思想对她的创作有着导引的作用。在精英思想的导引下,在自我的不断超越中,她抛开了个人的悔恨,把个人之爱升华为对英雄、民族的博大之爱。因此,她的人生和艺术同时散发着熠熠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