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马厚寅 《军事记者》2002,(10):66-67
一些稿件见了报的学员可能注意到,拿自己的原稿和见报稿对照,往往有所不同,甚至是很大的不同。想必细心的学员会把这些不同一一找出.从中领悟编辑所以如此改动的良苦用心。实际上,编辑对一篇稿件的具体编辑修改过程,就是对学员的具体辅导过程。学员通过把原稿和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是领会编辑意图,进行函授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见报的学员毕竟是少数,如果有选择地把对少数学员稿件的修改予以公开,那么其他学员也有可能从中受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近期编发的几篇稿件中的一些改动在这里讲一讲,和大家一起商讨、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2.
有自己的稿子见报是十分高兴的事,但每当收到报社寄来的样报样刊后,我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把原稿找出来,对照着反复阅读,看一看报稿与原稿有哪些出入。取见报稿之长,补原稿之不足。几年来,我坚持这样做,稿子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自行车管理有方》原稿有400余字,在《商丘日报》发表时仅剩150字。寥寥百余字便把问题说得一清二楚,不能不惊叹编辑的妙手,经过分析发现,我的原稿修饰成分太多,后来我还认识到写消息稿,文学色彩不能太强,否则有可能喧宾夺主,影响意思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作为通讯员,都希望自己的作品经常见报,一旦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激动之后需冷静下来,将自己写的原稿与见报稿进行对照、比较,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这个做法,受益匪浅。在从事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把原稿都保存下来,一旦稿子见了报,首先把见报稿与原稿进行仔细对照、反复研究,从标题到内容,看看编辑作了哪些改动,怎样改的?并认真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改后与原来有什么不同……经过这么反复思索,就使我从中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要想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话,我是相信的.但有时这样做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又使我感到困惑.不过,最近一篇稿子改短的过程,使这个困惑开始解除了.8月份,我写了一篇杂谈稿,从初稿到定稿,修改多次,还有1200多字.自己感到无法再短了,便寄给了湖北日报主编《大家谈》的张宿宗同志.9月7日,这篇稿子登出来了.一数字数,800出头,压缩了400多字.自以为无法再短,为什么编辑同志却“短”下来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拿原稿和见报稿作了一番对照.对来照去,终于发现:编辑同志是在提炼主题上花了一番功夫,才使稿子短下来的.我的原稿在“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个主题之下,分段谈了要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领导要亲自作调查、要把调研成果变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步  相似文献   

5.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7.
据1991年第7期《新闻与成才》报道: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建议,今后评选人民日报同志的稿件,以原稿为准,见报稿修改大,编辑应得一份奖金。此建议在人民日报社引起较大反响,编前会上讨论决定立即施行。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很有必要,也很值得一议。按理说,新闻界人在家是编辑,外出是记者,能采能编,稿子写出来就可见报。可眼下记者的稿件,不经编辑改动就可上版的较少,这并  相似文献   

8.
我写那篇《‘出租羊’富了大刘庄》稿,在河南农民报一版显着位置以《大刘庄养羊中的新鲜事:“出租母羊”》为题,加报花被刊登。我把见报稿和原稿对比,感受颇深: 一是原稿题目概念不清,内容拉杂,废话多;见报稿题目新颖、醒目,文字简洁明晰。二是我在写稿时,只把“出租羊”当作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而没有提高到帮贫致富政策上,而见报稿开始就点出了“出租母羊”是帮扶新形式。  相似文献   

9.
读报杂记     
“据”和“锯”新华社一月十四日播发的《邓拓诗词选》和《三家村札记》出版的消息,人民日报在刊登时作了删节。原文四段,约四百字,删节后为四段,约一百三十字,精简了三分之二还多。删掉了那些文字呢?一、主要删掉的是一些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情况,二、同时删掉了几个比较琐碎的细节。这样,删节稿就比原稿精粹了。报纸采用新华社稿件,如果作了一些改编和删节,都要在电头上加一个“据”字。由此我想到,报纸的编辑同志应当大胆同时谨慎地挥舞这把“锯”,把稿件中可有可无的字、句、段“锯”掉。  相似文献   

10.
浙江日报今年10月14日头版刊登的《“脉”准“招”高》一稿,被报社评为甲级稿,这是和编辑精编精改精加工分不开的。 浙江日报工交经济部负责人陈晓薇看到记者写的原稿基础不错,但按精品要求,还要精心修改,于是,她在编辑过程中作了三方面的努力。 一是紧扣主题,删除可有可无的事例以及场景描写。记者原稿的开头一段,对华电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南都”公寓的环境描写,形象、生动,且文字也美。这一段共有156字,该不该删,编辑起初也有点犹豫。她深知这段文字是记者心血之笔,但是她站在突出报道主题的高度一衡量,顿觉它有难以与主题紧密衔接的缺憾,于是下狠心予以割舍,使见报稿能够开门见山,紧扣主  相似文献   

11.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12.
据1991年第7期《新闻与成才》报道: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建议,今后评选人民日报同志的稿件,以原稿为准,见报稿修改大,编辑应得一份奖金。此建议在人民日报社引起较大反响,编前会上讨论决定立即施行。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很有必要,也很值得一议。按理说,新闻界人在家是编辑,外出是记  相似文献   

13.
采写新闻报道是我的业余爱好。近几年写稿有所进步,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向编辑学习。每次有稿件见报,我都拿出底稿比较,研究编辑在何处作了修改?为什么如此修改7从中领受教益。首先是看标题的制作与修改。如何使新闻标题做得新颖、鲜明、准确、生动.这是能否吸引编辑采用稿件的首要一环,也是能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编辑尤其重视稿件标题的制作和修改,如我采写的一篇消息,原稿正、副题是《去年是起步今年要大见成效新光集团把质量品种效益作为工作主旋律》。《中国煤炭报》在一版发表时,将副题改为“是抓一年还是…  相似文献   

14.
当一篇文稿被采用后,我心中甭提有多么高兴了。快慰之余,我常常手捧铅印的作品,仔细与原稿逐段逐句逐字进行对照。对照原稿,一种“换位心理”油然而生:假若我是编辑,将如何处理此稿?于是,我努力查找自己写稿的不足之处,认真寻觅编辑改动过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弄清编辑作出如此改动的真正原因;从用词的选择,句子的润色,到段落层次的调整,标题的制作、更换……总之,凡所变动之处都在仔细探寻编辑的匠心之妙! 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过那些为人作嫁妆的编辑为“理发员”,说是群众来稿的“乱发”,在他们手里,几番删改,几经增减,修得面目一新,理得人爱看、耐看。只有在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那些手当梳子,笔作推剪的“理发员”,浇洒在我“乱发”上的辛勤汗水。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个拿自己的见报稿和原稿对照比较的习惯,每上一篇稿,总要从抽屉里找出留下的底稿,从标题到正文,都仔细地品味二至三遍。通过比较,看原稿与见报稿的区别在哪。我作会到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写稿作风。把见报稿与原稿作对照比较,常常发现由于粗枝大叶,把本可以写好的主题和章节没能写好,倘若再马虎一点,稿件必定被编辑“枪毙”无疑了。认识到急躁情绪的危害后,我就下气力改变它,很快养成了快中求好的习惯,稿件见报率明显提高。其二,对写作技巧会有提高。一般来说,发表的稿件体现了自己的最高水平,有…  相似文献   

16.
用原稿和见报稿对比着看,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这种对照阅读,可以细细品味编辑修改、润色之处的高妙,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种对照阅读,我对如何写好文章几个方面的认识加深了。  相似文献   

17.
人说编辑这份差事是“为他人做嫁衣”,这话一点不假。可以说,每篇稿件从修改到采用,无不浸透着编辑的心血。仅拿我多年来写稿见报的一些标题来说,编辑真是字斟句酌,给佳人配锦装,往往一字或几字之改,显示出手笔高明。现在,我不妨举几例自制标题与编辑改后的见报标题,加以比较,供广大作者从中体验和借鉴。原稿标题:邻居相处的学问见报标题:邻居相处有学问(见西安晚报 1987年11月15日二版)  相似文献   

18.
3月31日,工人日报北斗星周刊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笔者采写的《工程监理,走稳走好》一文(以下简称《监理》),对照原文《“梳理”工程监理刻不容缓》(以下简称《梳理》),笔者由衷地钦佩编辑老师杂草丛中择芙蓉的过硬功夫。回过头来,思考一下编辑为什么要这样改,很受启发。一、删繁就简,让主题靓起来《梳理》共分5个部分,长达3500多字,经过编辑加工后的见报稿不足1700字,原来的5个部分也减少到4个部分。从篇幅上看,删掉了1/2强,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不但没有受到伤害,而且比原文衔接得更紧凑了;从结构上看,删去了包括140余…  相似文献   

19.
我参加了《北京日报亚运专刊》编辑工作。9月26日一版头条《超越自我——陈翠婷夺魁记》一文,我认为是篇较为精彩的特写。然而,拿见报稿(见附件)与原稿(见附件)相对照,便可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几处明显的差异。一处是原稿第5自然段,见报时已经被删节部分内容后合并到上一自然段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否定“训练出成绩”的“常理”,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再一处是原稿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赛后她这样说,‘但不能在家门口失败,不能让大家失望’”,也被删掉了。这是考虑到这句话插在这里有点生硬。而重要的差异,则在特写的开头。笔者认为,原稿的开头失败在于用了叙述式的写法,平淡无奇,不能让读者一下看到陈翠婷在那场竞赛中的某一个精彩场面,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精编出短稿     
稿件精了,才能短——这是我做编辑工作的一点体会。就拿今年1月10日这天的版面来说吧,半个版刊登了14篇稿件,原稿共计4850字。经过编辑,删掉1100字,最后见报3750字。那么,我们是怎样精编稿件的呢? 首先,是删去新闻稿件中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