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乔治·艾略特作为一名跻身英国“伟大的传统”的女性作者,作品影视化后广受好评并造成轰动。她在女性的叙述权威的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这或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看来,她对于英国小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天使与恶魔”范式进行了解构。在叙述声音上,她利用了男性的言辞来传递作者的女性叙述声音。在叙事视角上她将女性从“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观察”的主体。她从这些方面对于女性叙事权威进行建构,但是却受制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环境,她又不得不对其进行了削弱,似是相当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解读,通常认为,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大多数女性遵循相似的命运模式。然而这些相似的命运模式中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那些在本质上遵循传统女性美德的女性往往以貌似幸福的婚姻收场,而那些更多地偏离维多利亚价值观的女性则几乎毫无例外地悲惨地死去。乔治.艾略特挪用了英语文学中传统的荡妇和天使范式,这种挪用并非对范式简单的重复。小说家在尊崇传统范式的同时,彰显了其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反叛和讽刺。  相似文献   

3.
王赳 《历史教学问题》2002,(2):20-22,37
维多利亚时期 ( 1 837-1 90 1 )在英国历史上被誉为“改革年代”。期间所进行的改革虽然没有明确地或直接地去关注过占英国人口一半的妇女 ,但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 ,女性由于自身的觉醒 ,要求改革其悲惨的法律地位 ,为此展开长期不懈的斗争。已婚妇女获得财产权是维多利亚时期妇女运动主要目标之一 ,由于财产问题触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中最敏感的神经 ,因而妇女获得财产权的过程既艰难又复杂。一对英国妇女而言 ,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令其感到地位尴尬的时代。一方面 ,女性在表面上普遍受到温文尔雅的对待 ,受到男士们体面的照顾 ,女性甚至被…  相似文献   

4.
《小妖集市》是维多利亚时期拉斐尔前派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杰作,具有语言流畅、韵律优美、结构精巧及情节曲折等艺术特征,同时兼具唯美、颓废、死亡、救赎等思想特征。堕落与救赎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问题的关键词。在梳理其现代性生成语境基础之上,尝试解读其诗学主题:诱惑、堕落与救赎意识,考察诗人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问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在艾略特的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主人公麦琪放弃爱情、选择亲情,体现了艾略特的人本主义道德观,她的温情、博爱体现了艾略特的女性意识观,麦琪的死既体现了人本道德观中女性的道德与人格魅力,也表明了作者思想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乔治·爱略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和女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爱略特的作品特点及其女性观,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爱略特的创作生涯,以及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乔治.艾略特,音乐造诣非凡。她的音乐素养远甚于其他英国小说家。维多利亚时代音乐盛行,而艾略特的小说中,总是不乏美妙的音乐,譬如,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中,音乐的作用尤其突出,而且深刻影响着女主人公玛姬的命运。本文拟以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个案,探究音乐和性别、阶级关系的关系,揭示女作家的音乐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8.
郭高萍 《文教资料》2011,(27):14-15
本文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对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女性形象艾拉白拉进行文本细读,揭示维多利亚时代下层妇女的生存困境。以及其为谋生高做出的另类挣扎。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在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系统地提出了“复调理论”,而英国作家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则以解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写作方式印证了复调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本文以复调理论对福尔斯的这部一向被视为“元小说”的作品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为苔丝的悲惨命运和遭遇的不公而大声疾呼。哈代把当时舆论界称之为“淫荡的杀人犯”的苔丝歌颂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哈代能够成功地复制出现实的丑恶.而且在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能够超越传统的男性视野,为女性伸张正义,把自己的犀利笔触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标准。哈代的妇女观迥异于当时那个时代.当我们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时,发现像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并非命运的捉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道德根源。苔丝是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