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领巾》2009,(7):88-88
此部分由孩子高声朗读。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相似文献   

2.
<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Man on earth,Good at birth.The same nature,Varies on nurture.释义: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才有了习性的差别。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With no education,There'd be aberration.To teach well,You deeply dwell.释义:如果从小不好好教  相似文献   

3.
陈经山 《学周刊C版》2011,(11):201-20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在青少年中能够背诵“三字经”等经典著作的人越来越多.《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  相似文献   

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仿佛还在耳边萦绕,泱泱中华的传统礼仪美德曾经感动并孕育了多少优秀华夏儿女。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现今在孩子身上也许纯真依旧、快乐依旧,但呈现出来的某些行为品质,却着实让人担忧:霸道、娇气、自私、冷漠……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困惑,但更多的是思索。  相似文献   

5.
洪珏 《广西教育》2004,(10B):1-1
金风送爽,弹指间国庆佳节又来到了。回忆五十五年前,建国前夕,我的老师正在给我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前些时候,我给青年教师们讲传统教育文献,提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青年教师们跟我开玩笑说:现在都信息时代了,还要讲《三字经》吗?这是复古,还是怀旧?  相似文献   

6.
金风送爽,弹指间国庆佳节又来到了。回忆五十五年前,建国前夕,我的老师正在给我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前些时候,我给青年教师们讲传统教育文献,提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青年教师们跟我开玩笑说:现在都信息时代了,还要讲《三字经》吗?这是复古,还是怀旧?都不是。我想,“教之道,贵以专”这六个字,既是教育教学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我们的先人对教学经验的深刻认知和高度概括。它们的本义,是强调教学注重专心致志。正如孟子所讲的寓言故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相似文献   

7.
小朋友,上期我给你推荐的《三字经》佳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你记住了吗?当你或举书诵读,或闭目吟诵,陶醉在美妙的经文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时,你会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更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悄悄地雕琢着我们童稚的心灵!愿《三字经》陪伴你健康成长!一起来看看本期推荐给大家的有哪些精彩内容。主持人:小博士  相似文献   

8.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的主旨是教人保持人最初的人性美——善,改变后天接受的不良习性。达到此境界,其决定因素是教。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就体现了这一点。善,是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层次。《〈论语〉十则》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善解人意之善,其人称之为君子;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大家肯定知道这句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几十个字,告诉我们的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的形成,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还说"苟不教,性乃迁"。我想,这也是人人要接受教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是童年时代父辈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还是我们自己对下一代的抚养哺育,都能从中发现许多道理。《三字经》一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  相似文献   

11.
徐洁 《考试周刊》2011,(72):208-209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可能会误入歧途,自毁人生。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道路。一据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相似文献   

1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是我常常吟诵的《三字经》里的诗句。它教育我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记得有一个周末,我去姥姥家里玩。由于我回家太晚,耽误了写作业。当时,我瞌睡得只想立刻躺下来美美睡一觉,可是,突然想起《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句话,立刻被孙敬的学习精神所激励.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某地几名学生私自到一处鱼塘内游泳。在此期间,有同学因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已上岸的4名同学因为害怕老师和父母责备,置同学的生命不顾,任其溺死,并将其衣服藏在南瓜地里。《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对这个传之广远的朴素而又古老的道理,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也不难理解和接受,可是本性淳朴善良并且已经在接受着现代文明教育的4个孩子,对同伴的生命毁灭却采取了置之不理甚至藏衣灭迹的态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痛反省:是什么样的东西扼…  相似文献   

14.
潘爱琴 《考试周刊》2014,(94):188-188
现在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出息。但怎样才能使孩子成才呢?培养孩子,其实是有其规则的,而《弟子规》里的一些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做人的规则。首先要做好人,扎好德行的根。德行的根在什么时候扎?"苟不教,性乃迁"。小不教,长大了,再要把他拉回来,会很困难,所以一定要从小教,从幼儿园开始教。《弟子规》是教孩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约束孩子行为、明确道理的规范读本;《弟子规》就是做人的标准,是让孩子成人成才的法宝。  相似文献   

15.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上天给予人性,顺应人性的规律就是道,能按照这样做好就是教育。人生的根本是德,正像《大学》里所说:"德者,本也。"立德树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阳市浑南区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开启了一条"尊规律、顺天性、启智慧,打造中国好学校"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6.
董素娥 《中国德育》2007,2(10):56-56,84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的本性都是善的,但环境的移。一不良影响会潜移默化地腐蚀人心,小则影响自己的一生和家庭幸福,大则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作为人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深切地认识到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乃是培养德行,其次才是传授知识技能。做人的根基扎稳了,学到知识技能后,才会懂得孝顺父母、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孔子日:“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教育就是养成刁一淆。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也指出: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出不仅让儿童完成老师的要求,而且是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长。由此可见:人的善恶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犹如鱼水关系。那么、作为老师,面对可塑性很大尤其是独生子女,怎样进行教育,才能使儿童们成人成才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五个方面的“亲切”。  相似文献   

18.
毕淑会 《辅导员》2012,(18):64-6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早在几百年前,人们最精辟地阐述了人们读书学习以及求知授业的成功之路和培养良好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类社会的一大重要课题,尤其是要从青少年抓起。一、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19.
情感的力量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太急功近利了,要求立竿见影,忽视人文教育,忽视情感的力量,从而造成精神营养不良,人格的扭曲、灵魂的失落。《三字经》讲得对:"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今年的"马加爵事件",是情感教育的缺失,是缺德。无才,寡用;无德,多害;富才缺德,灾难!大学出的问题,根子往往在中、小学,情感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20.
<正>《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字句都指明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养成了众多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依赖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