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方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活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不懈追求。《生活空间》《见证》(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纪实的理念、平民的视角、纪录的手法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然而,对纪实理念的反思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少电视纪录片创作看来,纪实等于用摄像机镜头记录生活片段,他们极力崇尚避免主观介入。于是,我们可以在许多电视纪录片特别是民间DV作品中看到,纪实被简单地…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在目前电视银屏上,已呈兴旺、繁荣之势。创作们以一种审美的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许多具有思维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不断推出。如《英与白》、《舟舟的世界》、《幼儿园》等。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有的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崇高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表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日臻提升并走向成熟。社会的新变革、化的新格局,决定了当前电视化的审美趋势,而最能体现电视纪实美学思想的是电视纪录片。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说教的纪实手法,使观众在观赏当中感到一种主观诠释客观,朴素反映本质的美即纪实美,这种纪实美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景春 《记者摇篮》2004,(12):30-30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的横空出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该片所奉行的客观纪实的手法打破了此前我国纪录片创作的沉闷格局.以后,纪实手法在中国纪录片界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效仿。同时.随着客观纪实手法的广泛流行,人们对它的模糊认识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彰显.因此对纪录片创作也带来了明显伤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早期.纪实手法被许多人“简单等同于长时间跟拍.  相似文献   

4.
纪实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 ,1 991年出现的《望长城》是一个现代标志。它对电视界的震动是巨大的———“这一声呐喊给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带来勃勃生机 ,使其向现代纪录片的品味大大地跨进了一步”① 。它一扫我国电视纪录片过去画面加解说、“随心所欲”和“全知全能”的作风 ,开始用镜头说话 ,开始了纪实手法的成功运用。人们称这是纪实美的回归。此后 ,崇尚纪实风格 ,崇尚纪实手法 ,逐渐成为整个纪录片创作的追求和特征。由于纪录片的推动 ,纪实手法也越来越受到了其它的电视节目的青睐。大量的同期声、跟拍、长镜头等的运用 ,纪实手法几乎…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6.
以真实再现客观现实为特征的纪实手法,正在成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又称专题片)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相对于画面配解说的传统创作方法,这无疑是一大突破。如果说,《望长城》是“真正自觉地走进了”纪实手法的“新天地”,那么,去年底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毛泽东》,则标志着这种创作方法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 ,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风风火火的年代 ,以《望长城》为转折点 ,在纪录片界逐渐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纪实”创作流派。《东方时空》栏目中大量纪实短片的涌现 ,无疑对纪实潮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后 ,是各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队伍群雄并起 ,佳作迭出。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还在国际评比中暂露头角 ,捧回了一座座奖杯。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发展时期 ,这种“纪录片现象”可视为一种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现象。应该承认 ,中国的纪录片热摆脱了过去虚假、说教的模式 ,领悟了纪录片必须真实的真谛 ,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  相似文献   

8.
人们习惯把《望长城》称为“中国纪录片的里程碑”。这是因为正是此片对纪实手法的运用,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在千“片”一律的“形象化政论”的说教氛围中感受到一缕清新怡人的空气:也正是因为片中那些看似不事雕琢的片断,使得  相似文献   

9.
视野     
《视听界》1999,(5)
十年来中国电视发展历程描述1999年第4期《中国电视》刊登胡智锋文,描述了10年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他认为十年来中国电视本体建设有五个标志性阶段: 一、电视纪实。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90年代初推出,标志了中国电视“纪实”的开始。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出现,使电视“纪实”达到了它的高潮。电视的“纪实”一时间成为电视业内外竞相标榜、推祟的时尚,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影像创作手法的不断更新,涌现出一批像《故宫》《河西走廊》《敦煌》《外滩》《冈仁波齐》等制作精良意义深刻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它们都在保证纪录片特有的纪实属性基础上,融入了电影化的影像品质和戏剧化的故事结构。本文通过对当今电视纪录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电影生产模式、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的案例分析,探讨新时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评论界认为,新时期我国电视片进步的标志,就是一批以纪实手法反映中国人生活、文化状况的纪录片的出现,给电视界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可是,就是这个被圈内人一直看好的纪录片,在现实的电视市场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况。近10年来,纪录片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前行姿态,既充满希望又步履沉重,创作生产的高潮与市场的低谷同时并存,现实的反差迫使我们关注纪录片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创作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走出纪实主义的误区80年代末以前,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即突出主体意图,淡化客观存在,说教意味浓重———这多少延续了“文革”时期“主题决定论”的思想———一部纪录片就是编导的一篇论文;采用的手法,也多是语言灌输式。故而,着眼点更多的是落在解说词的写作上(至今依然有人把解说词的写作水平等同于编导水平的高下)。某些纪录片甚至是先有解说词,后有画面,画面只不过是填充解说词的符号。这种创作方法不仅有悖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也有悖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人们呼唤着真实的复归,呼唤着纪实时代的到来。于是,《…  相似文献   

14.
高攀 《新闻世界》2012,(6):206-207
创办于1987年的法国FIPA电视节,是目前世界电视业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电视大奖赛之一。1992年,完全以纪实手法创作的中国纪录片《藏北人家》入围FIPA,这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入围FIPA。自此,中国纪录片成为FIPA的“常客”,中国纪录片人也与FIPA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希望以FIPA为坐标,通过梳理历史,关照现实,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现阶段的电视纪实作品中,电视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突出的一种记录形式,在拍摄时会通过纪实的视角和手法来对某一特定的事物进行探索和记录,相较于众多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电视纪录片更为真实,这也是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点。随着观众对于美学认识的提高,纪录片也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因此,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需要更加亲民,不论从创作形式还是剪辑手法都需要更加平民化,本文将有针对性的探讨如何实现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创作。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两方面的内容。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指的就是以纪实手法完整地报道社会生活的电视作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其发展的一致。 自《望长城》播出后,电视纪录片已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闪光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极大关注。不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还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即从历史的中国走向现实的中国,从自然的中国走向社会的中国,从封闭的中国走向开放的中国。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会出现这种价值取向呢?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对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11,(9):5-5
7月14日,腾讯新闻携手《京华时报》VNEWS新视觉采编团队推出新闻纪实视频全新栏目——《记录》,涉足新闻原创视频报道,并提出“视觉化”纪实视频报道的全新理念。目前,影像报道已成为很多读者阅读新闻的第一选择。相比电视纪录片,此次腾讯新闻与《京华时报》推出的深度纪实视频有3个特色: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加精练、更关注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 需要定义吗?长期以来,中国电视界都认为“电视纪录片”难以定义,而并非不需要定义。然而,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则如何判定一个电视片是否为纪录片?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随着纪实手法在电视节目的众多领域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曾经依靠纪实手法为自己打天下的纪录片,迟早会因为属性混淆而被众多节目形式所淹没。不管什么片子,只要用了一些诸如跟拍、同期声、长镜头等纪实手法,  相似文献   

19.
2001-2002年中国电视纪录片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和2002年度国产电视纪录片总体发展平稳,没有奇峰突起之作。纪录片题材宽容度较大,部分纪录片表现出了关注主流社会问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自觉;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题材增多,而且制作质量比以往更精致;普通人题材依然占据这两年度纪录片作品的主体,但总体来看,这类纪录片依然欠缺对普通人群的真正关怀,呈现出记录的表面性和琐碎性。从创作手法和风格上看,这两年的纪录片几乎都采用纪录手法。一部分作品纪实手法更纯熟,制作更精良,另外多数作品的纪实手法比较粗糙。2001、2002年纪录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与争议纪实手法、多样化与纪录片本体价值的表达;市场化与评奖问题;“电视台制造”与民间作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梁颐 《新闻知识》2006,(2):78-80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曾经倍受关注。1993年上海台《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正式开播,可以看成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之后,类似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市台遍地开花,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