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  相似文献   

2.
张克银 《小学生》2010,(8):51-52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妙,是每个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桂 《青海教育》2008,(6):49-49
一、数学课堂生活化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应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广泛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等现代大众数学观念,无疑是数学教育的一次伟大改革。长期以来,教材所涉及与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由此导致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情绪,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努力将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中,使数学教学更具体、更生动、更直观,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  相似文献   

8.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数学意识。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教学应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的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就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依赖于、受制于原有的认知结构.较之别的学科,数学知识结构的层次性、逻辑性特别强,因而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习的影响就更大.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假定所有的学生有同样的学习起点,为所有学生设定同样的认知路线,要求学生达到同一的教学目标.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1.
施鸿瑜 《教育艺术》2004,(5):62-62,61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现实发展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在教学中应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首先 ,要科学全面地理解“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这一问题 ,这不是降低了数学教学的要求 ,也不是淡化了数学教育功能 ;相反地 ,…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新课标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方法,关注学生的现在与未来。课堂教学推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与实践创新,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只有融于生活中才能有活力和激情。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学生才会感觉数学亲切、自然从而真正进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5.
提倡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对素质教育事业提出的重要要求。这一理念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强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清楚认识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以及学习需求的不同,考虑其身心发展情况和数学学习的学科特点,有效利用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让我们师生共同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积极地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数学.但在中小学数学教育实际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很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数学学习,本文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育起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阶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提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9.
黄少红 《广西教育》2013,(2):78-78,8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还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思维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数学情感,是指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爱好。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对数学没有浓厚的兴趣,因而在内心深处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和抵触的心理。而对于喜爱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来说,却感到了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为什么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产生以上两种不同的状况呢?笔者认为,这与数学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与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情感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奠基石,将为学生形成良好数学素养创造必要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值得每位数学教师认真思索和琢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