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谁偷了村里的玉米?我开"小差"的时候,老师正在给我们三年级的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老师说愚公门前有几座山?同学们说有两座.老师说哪两座?同学们说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老师说那两座山后来哪里去了?同学们说叫愚公和神仙给搬走了.老师说搬到哪里去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搬到朔东与朔南了.我说搬到青草里了.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说杨蛋蛋你睡醒了没有?我站起来说老师我醒着.  相似文献   

2.
作文兴趣课上,同学们纷纷要求老师讲故事,老师笑着答应了。“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同学们静静的听着。“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座庙,庙里有两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月的一天上午。南通市第十二中学高二(1)班的教室里。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戴安琨老师走上讲台。他用含笑的目光扫视一下学生,然后用简洁的线条在黑板两边勾画了两座山。一边是低矮平缓的丘陵,一边是奇峰突起的山峦。画毕,问同学:“同学们!你们喜欢黑板上的哪座山?”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喜欢右边的那座山。”“为什么?”戴老师追问一句。一位同学立即站起身说:“因为右边的山挺拔峥嵘,所以我喜欢它。”戴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看山如此,我们看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俗话说‘文似看山喜不平’。请大家思考一下,如  相似文献   

4.
江奔 《现代家教》2003,(9):20-20
最近,得知儿子的诨名叫“铁嘴”。我问是咋回事?儿子低头不语。他小表妹说,他老爱在老师面前提问,有时问得老师也答不上来。老师烦他,叫他“多动脑筋少说话”。他说:“动脑筋就有疑问嘛,不懂能不问么?”老师说:“你就是一张铁嘴!”这样,儿子的诨名就被同学们喊开了。儿子确实难缠,假日带他爬山吧,他问“这里咋会有一座山?山上  相似文献   

5.
【案例】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学生兴致很高)师: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的是……(台下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6.
[案例] 师: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学生兴致很高) 师: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相似文献   

7.
偶见《出乎意料的人生三问》一文,被这个标题吸引了眼球,于是便细细阅之. 在文中第一问中,老师问道:"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地回答:"珠穆朗玛峰!"老师接着追问:"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老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老师顿了顿,说:"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有个人烧壶开水,可是等他生好火才发现柴火可能不够,他该怎么办?"同学们议论纷纷,但意见都趋同于赶快去找柴火,或说去借,或说去买.可老师说:"为什么不把茶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相似文献   

8.
<正>毕业那年,老师站在讲台上,问了三个问题。其一,"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珠穆朗玛峰!"老师追问:"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面面相觑(qù),无人应声。老师在黑板上写道:"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其二,"有人要烧一壶开水,等生好火后发现柴不够,他该怎么办?"有的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去买。老师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  相似文献   

9.
快乐大本营     
某日语文课上。语文老师问:“一横一撇念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念厂。”语文老师又问:“厂字上加一点是啥字儿?”同学们说:“是广。”老师又问:“广字下一个木是什么?”同学们照样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床。”老师再问:“广字下两木又是什么?”同学们想了想,回答说:“是双人床。”老师气得两眼昏花,对同学们说:“这字不是双人床,而认麻,má,记住了吗?明日,我会叫同学们用麻字组词的。”第二日,语文老师问:“昨天我给你们布置的作业你们做了吗?”同学们问:“什么作业?”老师说:“就是用麻字组词呀,难道你们忘了吗?”同学们说:“没忘。”…  相似文献   

10.
李吉林老师说:“语文园地有两座山挡住了小学语文发展的出路,并压得小学生喘不过气来。”这其中的一座山就是课堂上的“问答式的分析”。正是老师这如山的分析,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如何搬掉这座山 ?我们不妨听听叶老是怎么说的。叶圣陶老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订正,不是一味的讲解。”这就是说,课堂上老师要还给学生“报告和讨论”的权力。用学生的读、议、练来代替老师不必要的讲解分析,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以读代讲   《…  相似文献   

11.
赵春梅 《考试周刊》2013,(44):75-75
<正>一个分数它的各部分名称分别为分母、分子,那"分公"、"分爸"又从何说起呢?在第七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中,一位老师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她先由分饼引出1/2,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中的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又让学生涂出一些图形的1/2,等等,在这节课的第37分左右,教师介绍了分数线及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随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下面的数叫做分母,你猜一猜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呢?"学生个个面面相觑,都没有举手。教师鼓励:"同学们,下面的数叫做分母,你大胆地猜一猜上面的数叫什么呢?"老师又着重强调了"分母"这个词,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分数线上面的数是叫‘分公’吗?"老师尴尬地摇摇  相似文献   

12.
《家教世界》2012,(23):50
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站在讲台前,笑眯眯地对同学们说:"我是新来的数学老师,名叫‘2’,凡是能被我整除的数就叫做偶数,又叫做双数。它们的特征:个位数是2或4、6、8、0。""2"字老师开门见山,大家听得十分入神。"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计数法,你们看!"说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数字:  相似文献   

13.
今天,老师一本正经地说:"你们知道两分钟有多长吗?"同学们惊讶起来,接着满不在乎地说:"两分钟有多长,不就是120秒吗?有什么好说的呀?"接着老师说:"不,这两分钟的体会就由你个人的心情决定了,假如你高兴,就觉得这两分钟很短暂,相反,你很烦恼时,就觉得这两分钟很漫长。"可是,同学们都不相信,老师就说:"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相似文献   

14.
你们玩过传话游戏吗?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藏着很多的乐趣和道理呢。"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传话。"一上课,高老师满面春风地说。同学们一听,立刻两眼放光,不上课玩游戏?太棒了!高老师介绍了游戏的规则以后,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7,(Z1)
老师跟同学们玩游戏——你猜他(她)是谁?老师说:"他长着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两只耳朵。你猜他是谁?"学生站起来说:"猪!"老师说:"我要你猜的是人,怎么会是猪呢?"  相似文献   

16.
上课钟响了,班主任来了,但他并没有带书。见他站在讲台上半天不说话,同学们一边笑一边诧异地望着他。老师扫视着大家,说:"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三个问题。"他问道:"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  相似文献   

17.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11,(32):35-36
"初二(4)班下节的心理课改在礼堂上!"心理老师对大家说。上课铃响过了,同学们还站在礼堂门外,小声嘀咕着。"老师没说怎么坐!""进去随便坐吧!"心理老师说。哈哈哈,同学们笑着走进礼堂,陆续坐好了。老师也在笑,"有点儿松松垮垮哈,我们重新来一次吧!"看着莫名其妙的同学,老师解释说:"呵呵,我是说大家出来重新走进礼堂,还是随便坐。"大家惊奇地看着老师,这是怎么了?莫非这堂课改成练习进场入座?  相似文献   

18.
艾璐 《化学教学》2007,(9):44-47
[创设情境] 前几天,老师在"大润发"超市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新产品,其产品名称的特殊性使老师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它叫做"爆炸盐".(展示右边图片和实物)通过图片显示.同学们知道我是在超市卖哪类物质的区域发现它的吗?  相似文献   

19.
两杯米饭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午饭之后,教室里热闹极了.同学们有的下棋,有的写作业,有的讲笑话,有的小声地唱歌……在一片嘈杂声中,耿老师手里捧着两杯米饭匆匆忙忙地走了进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耿老师环视了一下大家,笑眯眯地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两杯米饭'的实验." "咦?这是个什么样的实验呢?"同学们小声议论起来.耿老师举起两个透明的塑料杯,每个杯子都盛满了雪白的米饭. "这是老师刚从食堂的蒸锅里盛来的米饭,这些米饭是在同一时间煮熟的,现在还热着呢."说罢,耿老师把两杯米饭放在讲台上,举起其中一杯,说:"实验现在开始.首先,全班同学对这杯米饭真诚地说一些善意的话."  相似文献   

20.
幽默公园     
一座房子不能拆两次在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如果10个人拆一座房子需要3天,那么,由5个人来拆同一座房子需要多少时间呢?”“这不可能,”一个男孩回答,“因为同一座房子不能拆两次,老师。”白费工夫数学老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道题的答案是零。学生:唉,算了这老半天,都白费工夫了。这就是逻辑教授对一位考生说:“请你告诉我,什么叫逻辑?”考生回答道:“逻辑就是,教授先生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逻辑。”这好办数学老师问小汤米:“如何把5块土豆分给6个人呢?”“这好办,做成土豆泥再分。”解题数学课上,老师说:“一座殿堂位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