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以来,许多思想家认为自爱与自私是一回事,自爱是不道德的.艾里希·弗洛姆对此观点持不同的态度,他认为自爱与自私根本不是一回事.自爱是美德,而自私是罪恶.自爱的人有能力爱他人,而自私的人没有能力爱他人.弗洛姆对自爱与自私所作的区分,饱含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这对于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爱作为人的本能需要,它是爱己与爱人的立足点。他爱只能产生于自爱的前提下,因为就其产生的机制来说,它源于个体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虽然就外在行为结果来看,它指向的是他人的利益,是他爱,但就其行为结果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来说,它指向的是自我,是自爱。自爱的发展与人的需要层次是相对应的。低层次的自爱的外在表现主要指向自己,高层次的自爱的外在表现更多扩展于他人。没有强烈的自爱,就很难表现出强烈的他爱。他爱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3.
奥古斯丁通过对自爱的来源、表现及本质的批判 ,揭示了人类在伦理道德层面的有限性 ,指出自爱乃是人类出于自由意志而作的恶行 ,这是对上帝之爱的减损。他的批判虽然具有基督教神学固有的局限性 ,但对于我们超越利己主义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友爱既是一种个人德性,也是一种关系状态,还是一种公共精神,是教育场景中非常强调的一种价值。但当前友爱关系存在非公共化、被动化、功利化、形式化等问题,亟待重建。友爱的公共性要求教育者主动用平等、非压制的方式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认识人的共同本质和平等性,并平等地尊重他人;倡导主动地爱与回报,追求德性之交是解决友爱被动化、功利化的良方;做好自爱者而非自私者,能够推己及人又不强加于与我们不同的人,让友爱由心而生从而避免形式化。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危害巨大,是当今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研究未能从学生自爱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校园欺凌问题,引入卢梭的自爱观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人拥有天然的自爱心,进入社会后和他人相联系,生发出自尊心和荣誉感。自尊心使得个体关注自我,要平衡自尊心,就需要同情。同情心使得个体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关注他人,既“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但若学生的自爱过度化,自尊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自爱心和同情心就将处于失衡状态,就会忽视他人而只关注自我需要的满足,进而导致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破解校园欺凌难题,需要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自爱心,并能以同情约束自爱,使自爱心和怜悯心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使学生既能够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  相似文献   

6.
友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对友爱的渴望与追求,一直是人类长期以来的努力目标.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友爱论"的主张,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品质,它是幸福之基础、自然之本性、高尚之善意.德性友爱根源于每一个个体的理性自爱.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生命的本能,它来源于自爱,自爱是爱护生命的表现,由自爱扩大到爱他人是达到道德之境的真正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生命的原则,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才是道德的表现。学校德育中漠视生命,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均脱离生命而设置,因而造成了学校德育成效的丧失。  相似文献   

8.
马雪莉 《文教资料》2006,(14):86-87
教师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道德完人,教师需要自爱。教师自爱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自爱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并不矛盾,自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爱学生与事业。  相似文献   

9.
卢梭政治哲学的起点是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人身上的自爱情感具有把自己转移到他者身上的能力。第一,自然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模仿动物的生存机巧,在这一模仿过程中,产生了把"我"转移到他者身上的能力;第二,自然人还具有把自己的爱与外在于自己的他者联系起来的能力;第三,与同情心密切相关的自爱的还具自我"分裂"能力。自爱的这些能力使得自然人的存在一开始就只能是相对性的存在,也就是说,自然人身上具有把自己转移到他者的能力。这些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爱的政治认同能力。这些能力为卢梭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友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对友爱的渴望与追求,一直是人类长期以来的努力目标。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友爱论”的主张,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品质,它是幸福之基础、自然之本性、高尚之善意。德性友爱根源于每一个个体的理性自爱。  相似文献   

11.
黎小冰 《培训与研究》2008,25(12):16-18
《简·爱》为英国文坛塑造了一个不朽的妇女形象——简·爱。简·爱虽出身低微、一贫如洗、其貌不扬,但敢于反抗压迫和偏见,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其自尊自强的性格、纯洁的爱情、智慧的宗教信仰,无论在当时社会还是现在社会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人生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具有复杂性格的薛宝钗 :通过对封建礼教的善意遵守和对环境的全面把握 ,她的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等人生需要各层次几乎得到满足 ,同时 ,使我们看到其行为背后隐藏的合理的内在动机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聋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SCL-90)研究了聋生内隐自尊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聋生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2)聋生内隐自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3)聋生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作为美德的自尊是主体对待自身存在的适宜的态度。与心理学上的自尊比较,美德自尊强调的是人的德性品质而不是心理体验。它以人性尊严为其依据,不依赖外界的评价。它的养成有赖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厘清自尊的内涵,对深入研究自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因并非从一开始即有志于做一个“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士。对于他来说,元代非可为之世,经过短暂的初仕,他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从而放弃了此前关于“世无不可为,人无不可致”的观点,人格自尊和文化尊道构成了他复杂心态的两个不可缺一的支撑点,也是他尽管对官场失望。却没有像同时期其他文人那样背离传统、混迹世俗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情感教育是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爱憎分明的立场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了更好地在体育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分析了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以及在实施情感教育时应遵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666名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问卷法,运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与自尊、抑郁—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和自尊、抑郁—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宗教认同能显示正向预测自尊水平,并且通过自尊对抑郁—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宗教认同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民族差异,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论:宗教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重要部分,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良好学习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贯彻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互动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尊心与自信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对体育专业健美操和篮球两个专选班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篮球与健美操两个班大学生的身体自尊特点具有显著差异,表现在一般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次领域的三个维度的6个项目上。在篮球与健美操专选班中,男、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在不同维度部分项目上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士人在秩序混乱、人生艰难的社会现实中,开始空前地关注自我,注重自尊,享受自娱,并以一种更为独立的姿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这些士人新风的出现,意味着士阶层在“士”与“人”的两个方面都获得新的体验而真正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