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宗英的采访作风和我们许多人的习惯作法不一样.她到一个地方去,首先是交朋友,广泛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她说:“不能小瞧这些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人民的正义感,也可以看到希望。”“凡是我采访的人物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变。如今我的行李还放在河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闻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观察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些寻常的细节里挖掘出感人的亮点。只要认真做到了这些就会有收获,即使在没有发生重大新闻事件的平常生活中,也能拍摄出感人的好照片。穆青说过:“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只会写人们都能看到的东西,还要从别人没有看到的层面中去发现宝石,挖掘出闪光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本事。”一个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不可能每次遇到的都是让人瞩目的重大活动、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平常人身上发生的平常事,来细心发现那些不平常的新闻点,通过它们展现出平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对此,笔者有着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一) 我们平时在编稿中发现,有些同志抓新闻不错,但写出的东西不厚实。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材料不足。而产生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因为采访前准备不足。因此,我们在采访之前,要尽可能地把该考虑到的问题都考虑到,这是采访切入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坚持新闻报道、包括新闻采访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生命,也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记者、通讯员在日常采访中,其党性表现,主要应强调以下几点: (一)唯实。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陈云同志也说过:“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这些至理名言,无疑是我们搞好新闻采写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外出采访,顺便要听听群众对广播宣传的意见;茶余饭后跟人聊天,往往也三句话不离本行。比较熟悉的听众,常常毫不掩饰地说我们“吹牛”。不熟悉的,说起来比较婉转:“你们宣传的与我们看到听到的不是一回事”,心里不解,请对方讲出哪一篇是“吹”的,又说不清楚。我们自省,每年播出数千篇稿件,失实者极为少见,“吹”的  相似文献   

6.
优秀新闻作品总有它可圈可点的地方,其所以值得留点皆因附丽某种美的精灵。这美,就客观而言源于生活(“美是生活”),就主观而言源于创造(“劳动创造了美”)。 在对创造过程的考察中我们又看到,优秀新闻作品的创造大多始于记者编辑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林栋 《传媒》2002,(6):10-11
足球是圆的,不管你从哪方面看,都不能看到它的全部。其实,我们看什么物什,又怎能看到它的全部呢? 足球很特别,尽管谁也看不到它的全部,总在看它并自以为已经看到它的全部的人,还是很多很多。 有人说,足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荣誉的象征。我不认为这话有什么错,但也不认为这话说得很全面。 有人说,足球不过是一种游戏,是人生快乐的源泉之一。这当然没错,但除此之外,足球还很可能是另外的什么,这是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他老人家的话,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一个希望自己有功底有观察力的记者、编辑或者通讯员,首先要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要有理论储备,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一)凡经过几番折腾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稿件的深度如何,在于采访(编辑)的深度;而采访(编辑)的深度如何,则看思考的深度;思考的深度又靠什么呢?全靠理论“铺垫”的深度。如果再深问一句:理论“铺垫”的深度来自何方?回答是明白无误的,完全取决于学习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从舟曲回来已经一个月了,然而,每当看到电视上、杂志上有关舟曲的报道我仍然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那个镜头中一闪而过的帐篷不就是我们在舟曲的宿营地吗;那些救援人员正在清理的街道不就是我们每天都要走的必经之路吗;还有那条流过城中的白龙江,灾害发生后它形成了一个堰塞湖,我们曾经坐着冲锋舟在水面上拍摄;更别说那条救援人员仍在清理的泥石流冲击带,它是我们花费最多时间拍摄和采访的现场……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闻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观察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些寻常的细节里挖掘出感人的亮点。只要认真做到了这些就会有收获,即使在没有发生重大新闻事件的平常生活中,也能拍摄出感人的好照片。穆青说过":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只会写人们都能看到的东西,还要从别人没有看到的层面中去发现宝石,挖掘出闪光的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采访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概括地讲它大致由采访主体(记者)、信息交流(内容)、采访客体(对象)等三方面因素组成。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都不可忽视这些因素。采访对象又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小系统,从多方面制约和影响成功的采访。诸如采访对象的态度、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都是记者要考虑与重视的。本文不涉谈采访对象的所有因素,只谈谈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怎样影响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所谓印象管理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含义是在社会交往中,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意  相似文献   

12.
信任的价值     
什么叫采访?老百姓都知道,就是记者找人了解情况.一些采访背后的东西,比我们最后看到的报道都要触目惊心,比如贿赂记者(或记者索贿)、追打记者、状告记者、通缉记者乃至逮捕记者.  相似文献   

13.
列宁曾要求报刊编辑部的“每一个成员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应当有自己的意见”(见《列宁全集》第34卷第193页)。不言而喻,主张采访的起点——“我要和你不一样”,是符合列宁教导的,而且这个“不一样”,既有前提——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又源于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和新闻的属性来看采访的起点。大家知道,我们采写新闻报道的目的之一,是代表读者去认识报道的对象,并且把我们认识的结果告诉读者,使读者跟我们一起去感知大千世界。强调  相似文献   

14.
我当通讯员     
有的通讯员认为,采访是专业记者的事,业余通讯员是搞实际工作的,生活在第一线,不必要多花费工夫去搞采访。其实不然,业余通讯员虽然生活在第一线,也需要深入采访,否则,就无从下笔。有的通讯员说:“我没去采访,只看到一个单位的一份资料,写了篇报道,报纸也用了,也  相似文献   

15.
(一) 政治报道的内容,包括国家政权建设,人民政治生活,政党社团活动,外事报道等。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次提出苏维埃报刊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为什么呢?因为政治已经完全“明朗化了”(归结为“两个营垒之间的斗争”),而且“我们已学会了政治,在政治上我们不会迷失方向,这方面我们有基础。而经济方面的情况却不太好。今后最好的政策就是少谈政治。”(《列宁选集》第四卷第417页) 少谈政治,是不是说政治不重要呢?当然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反作用于经济。列宁同样说  相似文献   

16.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17.
小刘同志: 来信要我们谈谈记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但是我们水平有限,实践经验也不多,感到有些困难。姑且说些粗浅体会,以供咱们之间共同探讨吧。采访是少不了要有一番严肃而紧张的准备工作的。只有做好准备,才能做到思想明确,目标清楚,抓住重点,采访到丰富而又有用的材料;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访活动,有条不紊,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对采访对象心中有数,问话不离主题,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即使临时出现复杂情况,也能应付  相似文献   

18.
我说的周原同志,非一般记者。而是在60年代采写焦裕禄同志的新华社名记者之一。周原若不健忘的话,他可能还记得在“文革”的1966年初期,曾来河南省邓县(现改为邓州市)采访过。据我回忆,当时主要是调查采访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如何体现按劳分配问题。当时,我在县农委工作,县委领导要我陪同周原下乡采访。我俩虽相处时间不长,但他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至今使我难忘……。我们调查的第一站,是到当时黄庄公社槐树大队。我们是步行去的。住,即在大队部的两张破床上,铺的是已破的席片。盖的是又黑又霉的  相似文献   

19.
陈豪 《新闻爱好者》2006,(10):40-41
一般所说的采访是指显性采访(也称“明访”),与之相对的是隐性采访(也称“暗访”),两者都是采访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采访是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采访的手段有观察、记录、拍摄、录音(包括偷拍、偷录等)。隐性采访的价值和影响力隐性采访有其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价值)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隐性采访能充分保证舆论监督的进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知政权。知情权,首先是前美联社社长肯特·库伯在1945年提出来的,它通常指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它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权利的基本前提。新闻舆…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老记者曾介绍,他解放前刚参加新闻工作的,采访过一对被资本家同的解雇的夫妇.丈夫在做零工中文受了伤。为了活命,他们忍痛要卖掉亲生儿子。正当这家人痛苦万分的时候,记者进来没顾笼罩着全家的悲痛,掏出本子就要采访,当场遭到了对方的拒绝。第二天,《新民晚报》采访主任浦熙修带着这个记者又来到这家。浦熙修不带本子,进门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听说你们夫妻俩都被裁了,心里很难过。”接着她到屋里看望了病倒的老奶奶,抱了抱将要被卖掉的小男孩。这样,气氛马上就变了,浦熙修从他们家的困难生活谈起,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