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小伙子布朗》是霍桑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布朗一次黑夜林中之旅的记叙,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本文从主人公布朗、小说本身、作者霍桑三个层面对对人性的善恶界限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红字》:精英主义的政治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的<红字>一直被评论界视为描写永恒人性的作品.通过对海丝特的判决过程作历史细节的还原,可知<红字>中的清教神权政治与17世纪40年代的美国清教历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细致梳理历史事实,找出霍桑对历史的裁剪和虚构,有利于解读霍桑精英主义的政治立场.霍桑<红字>中的政治立场与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妥协法案>的争论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霍桑的<红字>其实是对<妥协法案>争论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罗杰·奇灵沃思心灵的发展阐述了霍桑所表达的宗教意识,认为霍桑对"善"与"恶"的评价视角是含混的,充满了矛盾的他既将"恶"的起因归咎于清教对人性的扼杀又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霍桑宗教意识的矛盾性与其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刚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4):62-63,66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霍桑在小说中巧妙地使用象征主义手法,描写了17世纪人们在清教主义统治下的波士顿的生活,着力表现人生在道德与价值、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中的脆弱和悲凉,从而细致剖析了罪与罚的宗教意识对人性道德本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纳撒尼尔·霍桑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在其作品Ⅸ牧师的黑面纱>中,霍桑便把黑色面纱作为象征符号,通过教民们对胡珀牧师脸上突然出现的黑色面纱的反应,展现了牧师及教徒们对潜藏人性的理解.而作为贯穿全文的象征符号,黑色面纱的涵义并非单一的.霍桑通过对布道场面,教友们的态度的转变以及牧师隐晦的话语的描写,赋予了面纱丰富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唐海萍 《红领巾》2004,(2):39-41
通过分析罗杰&#183;奇灵沃思心灵的发展阐述了霍桑所表达的宗教意识,认为霍桑对“善“与“恶“的评价视角是含混的,充满了矛盾的:他既将“恶“的起因归咎于清教对人性的扼杀又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霍桑宗教意识的矛盾性与其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心理小说的开创者,霍桑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的一生都在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描写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他的小说可被看作是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表现了人物的生命本能在和文明相斗争的过程中细微而深刻的心理变化,对人性深入、透彻的挖掘和探究在他的代表作《红字》和《年轻小伙布朗》中得到了深刻而形象的呈现,特别是这两部小说中展现了霍桑罪恶与严酷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8.
纳萨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了“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擅长揭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充满丰富想象,惯用象征手法,且潜心挖掘隐藏在事物后的深层意义,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对于人性,霍桑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本文拟就其佳作《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进行赏析,进一步了解霍桑的创作倾向与写作特色,探讨霍桑的“人性之恶”和他这种思想的根源,旨在更充分的理解其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9.
小说《红字》使美国作家霍桑闻名于世。小说对四个主要人物的刻画表明霍桑运用象征主义的高超技巧,并由此揭示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及珠儿的人性的善与恶。本文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这四个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0.
霍桑在创作<红字>时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导致了这部小说多元化的人物和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人性的弘扬,牧师迪姆斯代尔人性的压抑及医生齐林窝斯人性的泯灭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深化了"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能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罪"与"兽性":《红字》与《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探讨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关注的主题.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和英国小说家戈尔丁的<蝇王>都表达了关于人性恶的主题,指出"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此外,二者都使用了原罪的原型来揭示人性本恶,但他们对人性并不是完全悲观失望,都指出了人性中亦有善的一面,并且表达了抑恶扬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也是一位思想十分复杂的作家。一方面,他受清教思想影响,认同"原罪"说;另一方面,他又赞扬人性,反对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其代表作《红字》中,海丝特和小珠儿的服饰就折射了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宗教的氛围中成长,深受清教思想的压抑与束缚,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抨击。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通过对几个主人公命运、性格的深刻描写,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以及清教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但由于霍桑本人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观念,因此,他对清教的态度又是困惑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到宗教哲学的影响,霍桑对人性和人类的生存问题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见解。短篇小说《胎记》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折射出他在宗教人性观的影响下,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反思。霍桑借《胎记》指出,一味地迷信科学,妄图僭越人类受造物的身份与自然分离并抗衡,必将导致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5.
霍桑对于清教思想的"原罪意识"、"救赎"等观点既有认同,也对清教思想中的弊端加以批判。霍桑深刻地揭露了神权政治和清教的残酷和虚伪,进而关注人物的精神出路。因此,在《红字》中,霍桑高扬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旗帜。基于此,探讨《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人文主义内涵,以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与神性的对垒,帮助读者深刻地体会小说充满着的张力与浓郁的悲剧气息。  相似文献   

16.
<红字>是霍桑用一个作家的良知对世俗眼光的勇敢挑战,整部作品叙述了一种惩罚的艺术,即"视觉权利","看"与"被看"以及反抗"被看"构成了整个情节.海斯特处在整个社会的注视下,仍然能坚强而坦然地活下去,并最终以自己勇敢的眼光改变了世俗的眼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美丽外表下善良勇敢的心灵和霍桑对人性的信任与坚持.  相似文献   

17.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被尊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品.小说中的孤独主题主要体现着四位主人公身上:海斯特在生活中没有同伴,无人帮忙解决问题的孤独;受人敬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不敢承认犯错而独自忍受心理惩罚;复仇者齐灵沃斯的孤独以及珍珠在成长中没有伙伴、没有父爱的孤独.这些孤独因素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人性扭曲.此外,霍桑本人的经历也是小说充满孤独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霍桑在小说《红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的描写手法,揭示了17世纪清教徒 统治下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19.
《红字》中的"森林"意象,从四个方面反映了霍桑对人性本质的认同及他对人性解放的探索性的思考:1.森林是爱的方舟,生命的源泉;2.森林给主人公提供了展示原我的舞台;3.森林为主人公提供了反思和成长的空间;4.森林体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自由,因而这一意象具有多种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托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始意象和人物原型这两个方面对霍桑的短篇小说《拉帕其尼的女儿》中的"花园"意象以及四个主要人物进行解读,以此来探讨霍桑的人性观及其复杂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