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现场     
克莱登大学 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克莱登大学”在中国早已成为了人们的笑谈。但“洋文凭”的光环依旧让很多人为之眩目。 在“海龟”比“土鳖”更受青睐的情况下,洋文凭泛滥之势几乎直追“假文凭”。“克莱登大学”正是因此在中国找到了它的发财空间。 受害者之中,有不少人是  相似文献   

2.
布贝 《新闻天地》2006,(3):17-20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三年以来,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观众在肯定这档节目的同时,也对《感动中国》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评选程序上,仍然延续去年的方式,保持《感动中国》不变的标准,把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这些人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把“感动中国”做成凝聚中国人民族精神、道德力量的品牌,是“感动中国”不变的宗旨。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日前  相似文献   

3.
很多“文革”题材小说的结局常常是:受害者没有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如果有也只是大家的共同责任人,那就是“四人帮”),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其加以起诉、施以惩罚。相反,受害者或作者都倾向于原谅甚或帮助伤害过自己的加害者,因为“害人者其实也被人害”,因为整个悲剧不取决于任何个人,或者加害者只是无知而非坏人。比如,王蒙的《蝴蝶》和张贤亮的《绿化树》中都没有可以具体归罪的人。  相似文献   

4.
期待已久的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于2011年2月14日晚8时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英雄的行为无论是惊天动地,还是平实质朴,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整台节目实现了“感动中国”的震撼效果。颁奖仪式如此“感动中国”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当然是人物事迹本身,但又不仅如此,还因为中央电视台凭借现代传媒手段为节目进行了成功的宏观策划与精心的细节设计。可以说,颁奖仪式是以2010年度最“感动中国”的人物组合与精彩的叙事构成视觉、听觉和感觉全方位的震撼人心的审美效应。在颁奖典礼中,颁奖词无疑是颁奖仪式的聚焦点和高潮所在,也是最能够实现“感动”效应的刺激点。  相似文献   

5.
“对于这次地震,内心中我们其实并没有很认真区别是中国的地震还是日本的地震,因为有一种一体感笼罩着我们,所以帮你们也是在帮我们自己”——日本汶川地震救援队队员藤谷浩至。  相似文献   

6.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品牌。早在2004年,青岛一位女士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当人们努力寻找“微尘”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在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  相似文献   

7.
"感动中国"报道的理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的正面人物报道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感动中国”的成功在于其顺应报道环境的变化,回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需要,对正面人物报道进行理念创新。本文试结合近几年正面人物报道——“感动中国”节目的概况,分析其理念上的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8.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9.
从1993年首次作案到今年2月24日东窗事发,他先后强暴了十多名女子。若不是最后一名女子报案,他会一直“潇潇洒洒”地疯狂下去。而就在其落入法网后,公安民警却无法对其所供认的犯罪事实予以核查,因为那些受害者压根就没报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闻记者明星化已经成为一大风潮。10年前,人们因为《足球》报而知道李响,现在人们则因为李承鹏而去买《足球》报;两会期间,观众除每晚定时收看《小丫跑两会》之外,还津津乐道于吴小莉优雅得体的穿着;而各大网站上纷纷推出“美女记者“、“明星记者“,则再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记者的理解。不同媒体因定位、受众和经营方针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策略,笔者试将中国  相似文献   

11.
南风 《新闻天地》2006,(11):30-32
爱心无国界,一对中国孪生姐妹自幼被拆散,但她们是一对幸运的天使,因为她们分别被两对美国爱心夫妇收养。因为爱的坚持,因为无数仁爱之心的汇合,这对离散的姐妹在异国重逢,并且引发了一只小绵羊拍出两万美元天价的奇迹……姐妹美国喜获重逢在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工作的吉姆和苏珊是一对恩爱夫妻,2000年9月,他们通过一家专门机构从中国江门的孤儿院领养了一个漂亮的4岁小女孩儿。很快,小女孩在芝加哥有了新家,并且有了新名字——格蕾丝。刚到新家时,格蕾丝常常躲在房间对着从小就戴在手腕上的银手镯喃喃自语。有时,她还会对养父母说:“妈妈,我好孤独,我要妹妹,妹妹在哪儿?”吉姆夫妇觉得格蕾丝一定是太孤单了,于是经常带她  相似文献   

12.
陈星 《新闻天地》2008,(9):41-42
7月25日清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教授兰迪·鲍什在家中去世。他的“最后一课”视频在网上流传很广,累计达到1000万次下载,被译成7种语言,人们亲切的称他为“YouTube教授”。在他死后,中国的网民还专门建立网站来纪念他。  相似文献   

13.
王子宣同学拍摄了这幅照片,但是没有起名字。我想要是有的话应该是"雨中情"什么的。因为,当你在举起手中的相机,追逐着在雨中行走的两对母女,聚焦并按下快门时,感动着你的无疑是人们都十分珍惜的骨肉亲情。其实,不管这两对母女的年龄还是健康有着怎样的差别,但"亲情"都是一样的,一把伞撑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在与“非典”殊死搏斗的战役中,许许多多的“战地记者”,不怕有被“中毒倒下”的危险,深入医院隔离区,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发出来。第一个走进隔离区病房采访的央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说:“这种事情,事前想想,会害怕,事后想想,也会害怕,但真正到了那里,就不会害怕了,因为在那里采访感觉最深的两个字是‘感动’”。看了这段文字,笔者不由也为我们的这些“抗非一线记者”深深感动了。无需讳言,“非典”是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怪病,谁染上它,谁就会有可能伤命。面对凶残的SARS病毒,医生护士不能回避,他们要救死扶伤;相关科研人员不…  相似文献   

15.
王恩界  张晓明 《新闻世界》2011,(12):179-180
通过对一起恶意网络谣言的分析发现,在网络谣言阶段中,网民舆论由于受到负面情绪影响而表现出“讽刺受害人”倾向;在谣言澄清阶段网民舆论开始向“同情受害者”转变,而网络印刻效应可以作为解释网络论坛舆论发生、转变的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位70多岁的日本律师,5年来义务帮助中国受害者与日本政府打官司,他认为这既是为受害者讨回公道,也这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因为他不想自己的国家被世界看不起  相似文献   

17.
一直看好的图书市场最近出现了滑坡疲软现象,令人们琢磨不透。昨天,各种媒体还在报道中国图书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图书市场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今天,各种图书市场上各家书店不得不因为库存积压而作出降价抛售图书的选择。人们看见的是“出书难”与“出书滥”现状并存,听见的是“买书难”与“卖书难”的呼声不绝。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图书市场究竟怎么了?一、“三难一滥”现象不容忽视出书难难在选题平庸、单一和重复。这是近年来困扰某些出版社,使其陷入出书难窘况的最大症结。据不完全统计,第八届图书展销会上参展的图书有12万种,…  相似文献   

18.
我经常和最基层群众打交道,用照相机镜头拍摄很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事迹感动着我,“小人物”的精神激励着我,通过采访“小人物”,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我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这些“小人物”。今年4月1日,我拍摄的又一个图片专题“刘春玲照顾下身瘫痪的丈夫24年不言悔,大爱撑起一个幸福的家”见报,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刘春玲的大爱之情受到了人们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9.
在2003年开始的报刊治理整顿中,根据中央的政策精神,江苏省公安厅主办的《警方》停办了。该刊自1994年创办以来,曾先后获得多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全国金盾期刊奖第一名等荣誉;2001年入围“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双百”期刊;2003年再次入围并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因为出现了第一批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2005年,因为迅速普及被称为“博客大众化元年”2006年,因为更广泛的博客群体而被称为“全民博客年”中国博客旋风三步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