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闲聊中自然少不了问二老喜欢看什么节目等话题.母亲已近90高龄,近些年由于腿脚不好,下楼很少,就靠看电视打发时光,靠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一提起电视节目,母亲经常是满脸不满:“没什么好节目,不是广告就是搞对象的”.有时手里拿着遥控器摁半天,才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有一天,调到一个打扑克的电视节目,母亲便问我:“这是干什么呢?”我说是打扑克比赛直播,母亲问到:“电视搞这个,有啥用吗?” 这话倒是把我问住了.  相似文献   

2.
母亲在田间劳作了大半辈子。然而,在她的人生之旅将近6旬之际,偏偏喜欢上了‘“爬格子”,并拜我为师,学习新闻写作。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从小因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很少读书。自有了我后,她便把学文化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乃至我入伍到部队,母亲仍时常在信中叮嘱我要利用业余时间学点文化。后来因工作需要,我喜欢上了写“本报讯”。每当自己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文字见诸报端时,我便把它剪下来,寄给远在他乡的母亲。母亲也常常寄来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句子虽然不太通顺,但那份深深的母爱之情却是真挚的,伟大的。随着…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写稿三得一得:母亲笑母亲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虽只上过三天学,却特能侃。妈小时闹日本鬼子,家穷,就整天挎着烧饼篮子沿街叫卖。因常与读报人交往,于是总认为报纸上的东西是神圣的。如今,我当新闻干事,经常把发表的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文章寄回家。这时妈就更有了侃资,动不动“我的三儿子如何如何”。可我每次探家,妈却说我的文章“一般化”,并说“若我上学,准能写出好文章。”一次,她悄悄问我:‘咱B不能写妈一篇?”我点点头。后来,我写的《开朗的母亲》发表了,读给她听。没想到妈却板着脸道:“一激化,不深不细,不像我儿子…  相似文献   

4.
坦诚     
俟名  阿蔡 《出版参考》2005,(10):3-3
小时候,和好朋友闹别扭了,一句“我不和你玩了”就足以让对方不知所措,然而很快又会和好如初,因为做错事的一方会说“对不起”。那时真的单纯,让人怀念。长大了,没有人再说“我不跟你玩了”,更没有人会说“对小起”了。长大了,就很少有小孩子那样的争吵,那么干脆利落,不留下任何不良的痕迹。长大了,只是长期地把小小的矛盾不断累积,  相似文献   

5.
拒绝婚纱     
作为单身女子,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前几年,同学、朋友呼啦啦一窝蜂地走进那座著名的“围城”,惹得母亲煞是艳羡,直埋怨我不给她加冕岳母的桂冠;今年更是不得了,朋友、同学又跟约好了似的,接二连三地跟妇产医院打上了交道。母亲和周围的女性长辈们就更加按捺不住了,职业和非职业的媒婆们差点没把我的耳膜“锻炼”成“永久牌”的蜂鸣器。  相似文献   

6.
艾青同志曾为我母亲子冈的告别仪式写了两句诗:“你在冬天走了,为的迎接春天。”母亲是在“三九”第一天离去的,更是在比严冬还要残酷的长期肆虐中病倒的。她走了,但那一颗滚烫的心还关注着人间,她渴盼春天——尤其是新闻改革的春天……母亲在30年代从一名文学青年起步,本来从气质修养上讲,她完全有可能成为作家。但抗日的烽火惊醒了她,黎民的惨状激励着她,于是从二十一二岁时便走上了新闻岗位。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空前尖锐,可以说是母亲及其同代记  相似文献   

7.
7月4日,我在人民日报(华东版)上发表了一篇不起眼的小特写《悠悠党报情》。写的是兴化市农行开发区分理处职工钟金城,20年如一日收集3000多种党报,并于“七一”前夕举办家庭党报展览的事儿。第二天一大早,老钟专程赶到我办公室,握着我的手说:“您在文章里说我对党报的感情好比孩儿对待母亲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8.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9.
“写报纸”     
把出版社刚印出来的《滴水集》捧给母亲,母亲的手哆嗦着,在封面上摩挲着王志强的名字,眼里就有些水雾洇上来:“好啊,出书了,我说什么着来,还是‘写报纸’有出息吧!”“写报纸”一直是王志强小时候的梦想,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仅仅读过完小的母亲就用她当年的辉煌经历教育王志强。母亲曾经写过一首诗,被老师推荐发表在报纸上,当时还年轻的母亲说,“写报纸”是她唯一可以炫耀的辉煌,所以她渴望她的儿子也能够“写报纸”。母亲在说这些的时候,脸上奕奕生辉。“写报纸”成了王志强报答母亲唯一的方式。王志强当了25年兵,在部队…  相似文献   

10.
就在万人工厂的女浴室门口.他与母亲对峙。母亲一手还端着盆,臂上搭了好几条手巾,另一手摸索拖鞋以吓唬:“你跟我进来,啊?你进不进来?”不明所以然的羞耻笼罩他,他嚷,“我是男生,不能进女浴室……”被一把薅进去,白雾蒸腾,抬头一片白花花的肉体,忽然有了新鲜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爱伦堡在他的创作经验谈中说:形容词或强化词如用得不当,效果适得其反。“我爱你”和“我很爱你”,哪一句话更能打动姑娘的心? 看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很多人不懂这层道理,以为加一个“很”字,这“爱”就“盖了帽”了,其实,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无需多加形容的,过多的形容就失却了真挚,同时也就失却了力量。这道理还可引伸开来说。前不久去鼋头渚,万顷一碧的太湖,使人想起“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正神往间,一回头却见一泓清水中,浮现着一条水泥塑成的龙。龙  相似文献   

12.
未读之前,就知此书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读时,确实感到内容不凡,我一口气连续两遍仍爱不释手。为什么?其原因正如冰心老人在“序言”里写的那样:“看了此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文如其人”。此书的作者更不简单。让我们看看女作家霍达的自  相似文献   

13.
我9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了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14.
两年前客寓北京,两位来自遥远北国的年轻人敲开了我的房门。他们作了自我介绍,其中一位叫王俊,他说他正在编一本书,是献给他母亲的,希望我能在书前写几句话,代他表述对母亲的这番心意。这事我听起来有点奇怪,忙问编的是什么书,他说是当代文化人的一些手迹。我问,这是他母亲所爱好的吗?他说他母亲没上过一天学,却一直支持他做这件事。我问他自己的文化程度,他说很低,只有中学。这几句问答把我深深感动了。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小时候家乡已经很少有人识字,但不管是老大娘还是小伙子,只要是见到路上有字迹的纸张,都绝不踩踏,总是恭恭敬敬拣起来送到庙里焚烧,焚烧炉上写了四个字:“敬惜字纸”。我在王俊母子身上看到了这种行为的延续。他让我写几句话,是因为看  相似文献   

15.
之前,我一直以为茄子是吉祥物,或说,它有着非常的含义,就像母亲高兴时喊“乌拉”一样。母亲学过俄语,她说,俄罗斯人快乐的时候,喜欢挥舞双手,大喊乌拉。记得我第一次在餐桌外听到别人喊“茄子”是在小学。那时,我在  相似文献   

16.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第一次举起相机拍新闻照片,没想到在省级党报《河南日报》(2005年5月18日)和《河南日报·农村版》(2005年5月17日)上了两个头版,这虽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拍新闻照片要有“三心二意”,才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来。“三心”即细心、耐心和信心;“二意”即吃透“党意”和“民意”。2005年5月15日是伊川县白沙乡集会时间,笔者外出时发现在白沙乡农村信用社的大厅里人山人海取款的情景,这使我想起前几天母亲拿的一个信用社的存折,存折的“注释”项为“粮补”。母亲还高兴地对我说,现在…  相似文献   

17.
鹤坪 《今传媒》2004,(6):22-23
我出生在一个鞋匠家里。父亲是鞋匠,母亲也是鞋匠。父亲和母亲都是文盲,百分之百的文盲,比金子还纯粹。所以,我经常和母亲调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盲都培养出了作家!”母亲听了咧着嘴笑,咯咯地笑出了声音。我很感谢这一对以苦为乐、知足长乐的中国鞋匠。我想,多亏父母是鞋匠,倘若父母是官员或者读书人,那么世上可能就会多出一个没流的政客或不入流的酷吏,顶多出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错过我成为作家的可能。冬天,一个戴着眼镜、蓄着剪发头的女人在我家门口拿出一本色彩斑斓的图画册问我:“这是什么颜色。”她笑得很慈祥,把手指向图画册上的一面红旗。我说:“红的。这是红的。”这样,我考上了小学。9岁那年,母亲承担起了给三条街道送牛奶的工作,不等天亮,我们姐弟几人推着哗啷哗啷的、装满奶瓶的车子走在雪地上,母亲拉着车子,一脚深一脚浅地穿行在老街老巷,我几乎就是从那个时候热爱上“老西安”的。我们送牛奶的那三条街,住着许多旧社会过来的妓女,她们有的已经“嫁汉”,她们的儿女有的就是我的同学。在一个天麻麻亮的冬夜里,我翘着脚跟把两瓶牛奶放在主人的窗台,窗内的景致倾刻使我惊呆了——屋里是敞亮的,里面挂满了红的灯、粉的灯,一个老妪坐在炕桌边跷着二郎腿,...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当我尚未进入新闻圈——还是集厂医与业余作者于一体的“两栖人”的时候,就得到了新闻界一位编辑的扶植和引荐,当起了一家报纸的特约记者。这年中秋节,我出于感激之心,带了一盒月饼和一袋水果去登门拜访,不料被谢绝了,他说:“我们是文人之交,文人之交淡如水嘛……”说真的,当时我不免有些尴尬,然而更使我肃然起敬。后来,仍然在他的推荐下,我踏进了新闻圈,成了一名编辑。这些年来,我一直记着这件事,并以此为镜子,以正自己的行动。我不时品味这“文人之交淡如水”的内核,有时  相似文献   

19.
穿长衫的     
我在一本知识分子扎堆谈思想的杂志上找到一篇摩罗的文章,我在这一天里的娱乐生活就有保障了。的确,对我来说,余杰、摩罗、孔庆东这“文坛三跳蚤”的文章属于“幽默小品”。他们仨从不让我从中找乐的阴暗之心失望。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上看幽默的产生和演变与发展最清楚了。婴儿出生是不会说话的。他学习语言开始第一课是“妈妈”。这可说是世界语,中国和许多外国都一样,是母亲教的。第二课是“奶奶”,或别的两个“音”,是吃奶的意思,然后是“嘘嘘”之类表明撒尿的意思。以后课程多了,会说:“我饿了”、“我要撒尿”、“要拉屎”、“我还要”……都直言无隐,想什么就说什么。长大上学了,有些话就不直说,开始用文明说法,不说“拉屎”、“撒尿”,改说成“大便”、“小便”,“出恭,“上茅房”。再往后,“茅房”改叫“厕所”,现在更文明,叫“洗手间”了。人在接待宾客,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