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红楼梦》中有三种形式的复调,即由文本构成和复调,由人物、叙事者和隐含作者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复调,由移位构成的复调。研究《红楼梦》中的复调,有利于对这部杰作的认识与理解,把握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有三种形式的复调,即由文本构成的复调,由人物、叙事者和隐含作者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复调,由移位构成的复调.研究<红楼梦>中的复调,有利于对这部文学杰作的认识与理解,把握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3.
燕琼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78-79,100
鲁迅《在酒楼上》与米兰.昆德拉《不朽》为复调小说的文本代表。笔者从作品中叙事者、人物、作者不同声音及其关系角度出发,以文本细读方式,研究“复调”小说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文本叙述中颇多关于“红头子”、“红巾”、“红衣”等的描述和叙事,这些细节表明《水浒传》与红巾军有着内在的关联.而《太守江公蠲免两卫屯粮碑记》则证明了“红头军”就是元末之红巾军,亦即小说叙事中的“红头子”.通过对红巾军起义历史的梳理,可知《水浒传》所反映的是元末红巾军.元末起义军以红巾为其标志的缘由主要有二:一、红色是汉人民族身份的象征,二、领导和组织起义的白莲教使然.  相似文献   

5.
知晓、熟悉《水浒传》的情节,是开展《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了解文本特征,是深化《水浒传》教学内容的依据。《水浒传》的文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魔幻+现实”——贯穿《水浒传》情节的一条主轴;情节错讹——特殊成书过程导致的必然结果;人物评价——毫不隐讳的秉笔直书。只有弄清《水浒传》的文本特征,才能科学进行《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6.
赵蕊 《现代语文》2007,(5):45-46
80后作家韩寒的近作《一座城池》中的叙事者“我”与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既很好地处理了小说中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声音,也使小说中的对话性与辩难性得以“形式化”,其中蕴涵了一种叙事的复调诗学。本丈试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入手,分析这部小说的复调艺术,从而探索这复调的背后,“我”与人物构成的对话性的境遇关系。  相似文献   

7.
E.L.多克托罗的经典之作《大进军》运用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复调叙事手法,再现内战中向海洋进军这一段历史。一类复调特征是文本的对话性,主要表现在文本对位结构和人物塑造。通过合理的想象,多克托罗将虚构人物和历史人物并置,建构历史人物的可能经历从而颠覆了官方历史对历史人物的记录。另一类是叙事视角的自由变化,人物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想活动,自由抒发对战争的看法,重构了内战中的大进军,对主流话语也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史记》人物传记的历史叙事为中国叙事文学提供了叙事元模式这个理念出发,探讨了《史记》在叙事时序、叙事速度上对《水浒传》的影响,并认为《水浒传》继承和发展了《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单传、合传及附传三种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9.
《三侠五义》的情节设置,多受《水浒传》的启发而有所创新。其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弄引法""鸾胶续弦法"以及"禹王金锁法"等情节技法的运用无不以《水浒传》等典范文本为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并独出机杼而有所创新。《三侠五义》情节设置对《水浒传》的模仿和创新,不仅是作品中存在的事实,也完全符合小说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是从《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故事敷衍而来的.从学接受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对《水浒传》是一种接受的关系。这里讨论了《金瓶梅》接受《水浒传》的具体情况.即作选择《水浒传》的原因和《水浒传》对《金瓶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部百回本《水浒传》,大略86万言,究竟写了多少年的事情,似乎从来没有很好地弄清楚过。《水浒传》文本内提到的“数载”和“数十余载”都不是准确的叙事年限,何心先生《水浒传编年》提出的第七十一回梁山泊大聚会之前共叙事“八年又四个月”也错得离谱。《水浒传》实际叙事年限既不是“数载”,也不是“数十余载”,而是13年又5个月。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水浒传>评点本中,金圣叹所作的<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研究者可从文本价值、传播价值、理论价值等三个层面探讨金批<水浒传>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所体现出的侠义精神和水泊梁山的组织形式对后世帮会文化有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帮会文化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因此,研究《水浒传》与帮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总结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吸收、弘扬帮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消除其消极影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用"画"来评点《水浒》,既与中国文论与画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史有关,又与明中后期时代氛围有关。从金圣叹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以及"水浒"意与象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金圣叹将"画"、"水浒"、"自身"三者同构在一起,这也是其用"画"评点《水浒》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小说世界里,颇多侠者形象,而《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则别具光彩。他继承了前代侠者除暴安良、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在其侠义行为中却没有搀杂"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报德意识,显得真诚坦荡。他又有着后世小说中侠者所缺少的自由精神,同时突破《水浒传》中其他侠者偏激嗜血的局限,有着菩萨般的心肠。鲁智深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典小说里最具光彩,最完美而动人的侠者。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自己的叙事结构理论。对偶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尤其是诗词文章、建筑学、哲学等,深深影响着小说理论的构建。金圣叹在评点中也多次提出对比、对看的观点。作家评点家对于对偶结构的美学追求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的。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和《神雕侠侣》从广义的角度看,都属于武侠文化的范畴,但英雄和侠客文化内涵毕竟有别,英雄呈现出浓度的杀戮倾向和血腥味,人物也较具古典色彩,侠客则跳出了江湖快意恩仇的窠臼,人物性格丰富,英雄追求建切立业,难免忍辱负重;侠客淡泊功名,因此能够笑傲江湖。英雄和侠客有其产生的文化渊源,英雄是侠义文化流变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独恶宋江”的态度是贯华堂本?水浒?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历来研究者多从文艺学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作为有着强烈刺世情怀的文人,金圣叹结合时代背景对旧本?水浒?中的宋江形象做了一系列的改动和评议,流露出对晚明时代的强烈不满,这也为金本?水浒?注入了社会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对70回本《水浒传》的评点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推到鼎盛时期,他评点的动机究竞是什么?这是研究金圣叹的重要问题,人们曾做出多方面的探讨,然而今日看来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梳理旧论,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动机是复杂的、多重的。因此对其评点动机应做至少以下两个层面的解读:显动机,为了使子弟读了晓得许多文法;潜动机,文人理想以白日梦形式的一种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在严格遵守原文本的前提下,围绕<水浒传>中所谓"三大淫妇"的被杀事件,考察周围各种人物的心态及反应,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接近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