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相似文献   

2.
西方有一句名言:“The evil in the details”。意思是细微之处有魔鬼。启示我们:有些平平常常的字词,一旦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背后藏有玄机。真正严肃的文字工作者总是严肃认真对待语言上的细微处。顾颉刚先生标点《史记》,呕心沥血,深思熟虑。《项羽本纪》中有这样几句话:“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  相似文献   

3.
古诗文中,有些表示地理位置的词,很容易与现在的一些地名混淆。如《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唐代诗人杜甫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可是《史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写项王与沛公在宴酣之时,沛公之参乘樊哙撞将进来。这一举动,不仅未被处罚,反被项王夸为“壮士”,并赐之卮酒与彘肩。下属“与斗卮酒”和“与一生彘肩”,都超出了项王的吩咐,多了一个“斗”和“生”。怎么解释?“斗”,大的酒器,没话说。然而,  相似文献   

5.
歌赋鸿门宴     
沛公旦曰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过去我们同甘又共苦,此刻月亮代表我的心。”项王曰:“我承认都是无伤惹的祸,那样的小人太坏我太冲动,才会在刹那之间只想和你战一场。”范增举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曰:“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留他吃饭简单,杀他太难。”项王默然不应:“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范增起:“对  相似文献   

6.
“从”,《辞海》(修订本)有十二个义项,《辞源》(修订本)有十四个义项,但都不能解释下列两句中加点的“从”字的含义: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相似文献   

7.
在《史记》中,“鸿门宴”一节除了在《项羽本纪》中涉及之外,还有另外的三种写法。《高祖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相似文献   

8.
不答语,权且这么说,顾名思义,就是问而不答、说而不应、思而不言、做而不谈的一种语文现象。仅以高中语文课本的一些篇章为例,此种语文现象也是举不胜举的。如张良向沛公禀报项王要来攻打自己的军营,并且批评沛公“距关”的笨拙做法时,“沛公默然”。默然者,沉默无言的样子也。无独有偶,司马迁又精采地描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紧紧相连的段落里,  相似文献   

9.
近来,笔者在教授《鸿门宴》的过程中,发现文中有一段文字有顺序颠倒之嫌。限于水平,笔者不敢妄断,谨笔录于下,待教于方家。这段文字是: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见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必修)第44—45页,2004年5月第一版)案:文中沛公听从了樊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劝告,决定不辞而别;临行…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一文(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有好几个带“旦日”的句子: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半,为击破沛公军!”2.(项伯)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里的“旦日”,一般都理解为“明日”或“第二天”。实际上,这种解释并不妥当。在古汉语中,“旦日”是多义词。它可以表示“明日”,也可以表示“第二天天亮之时”。众所周知,词的多义性,是就孤立的词来说的,一旦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唉!竖子不足与谋!”课本注:“〔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问题是范增骂的究竟是谁?从上下文来看好象骂的是项庄,因为紧接着他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显然其中的“项王”指的是项羽,项羽是不在被骂之列了。因为前文还有“范增起,召项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范增曾向项庄交代了任务。可是当项庄舞剑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庄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坐:古人的“坐”与现代人不同。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谓之“坐”。坐席讲究“食坐尽前,虚坐尽后”。意思是宴饮时身体尽量往前坐一点,那样不会因饮食而弄脏了坐席;其它时候身体尽量往后坐一点,那样表示恭敬。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写沛公去鸿门向项王谢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儿的“坐”,均为上述姿势。张良因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史记·鸿门宴》记述曹无伤离间刘邦项羽有一个细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原句中,“人”既是“使”的宾语,又是“言”的主语;同样,“子婴”既是“使”的宾语,又是“为”的主语。“人”与“子婴”在句中“身兼二职”,在语意表达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人们称之为兼语。古汉语中,含有兼语的句子十分普遍,仅从《史记·鸿门宴》中,我们就可以列举以下若干例句:(为便于分析,兼语成分用着重号标出)①吾令人望其气②欲呼张良与俱去③所以遣将守关者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令将军与臣有…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中“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一句中的“从”字究竟该如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释之为“带领着”的,也有释之为“随同”的。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觉得此处理解为使动较妥,即“从”在句中作谓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沛公”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间接地使宾语“百余骑”发出的。译文为“第二天一早,沛公使百余骑跟从着自己到鸿门见项羽。”把“从”理解为使动,就突出了一军统帅外出时百骑拥高牙的威势,应该说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符合课文原意。关于使动用法的特点,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第377页说得很明白:“当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  相似文献   

15.
看到林汉达先生编著的《西汉故事》第三页有董天野先生配制的插图,把张良画成无须少年,觉得不妥,因此笔者想就此考究一下张良的年龄。据《史记·留候世家》载:张良“父平,……(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年,秦灭韩”。书中没有记载张良是遗腹子,可见他在父亲去世时(公元前250年)已经出生。《史记·项羽本纪》又载:“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指项伯)’。”由此可推测出张良与沛公刘邦年龄,相差不  相似文献   

16.
释“步走”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选入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其中写沛公逃宴,向张良交代留谢项王的手续后,有这样一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山下,道芷阳间行,”(第85页)其中“步走”一词,有的教师讲解为“步行”,说沛公放弃随从的车骑,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步行,从(?)山下面,取道芷阳找便道走。这样解释,前后有些矛盾:“沛公……一个人骑着马,和樊哙……等四人……步行,……”这成什么话呢?  相似文献   

17.
《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课本释“旦日”为“明天”,不够妥当.因文求义,应当是“第二天”.在古代汉语里,“旦日”可以表示“今天的下一天”,也可以表示“过去某日的下一天”:前者应当释为“明天”,譬如《鸿门宴》:“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后者应当释为“第二天”或者“次日”,譬如《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7,(36):1
[古文] [沛公引兵]过高阳.郦食其监门,日:"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①."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②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日:"足下必欲诛无道秦③,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使得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跟一般的动宾关系不同,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动词,有时是一般用法,即动作由主语发出,有时却是使动用法,即动作是由主语使宾语发出。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加以分析,才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鸿九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 例①的“从”是一般用法,是主语“张良”发出的动作,全句译为“张良这时跟随着沛公”;例②的“从”是使  相似文献   

20.
分析完《鸿门宴》全文,突然有学生发问:樊哙在一番陈辞后和张良坐在了一起,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里用了一个“招”字;而沛公出项羽营帐后,“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这里却用一个“召”字。我不解的是,同样是军事集团的首领在“唤人”,两处用字为何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