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史巧设题教学两得益设计1一、选择题1.在山东宁阳堡头遗址中发现了120座墓葬,大型墓中有木质棺椁的痕迹,随葬品达160多件,小型墓中无墓具的痕迹,有的没有随葬品,有的有一两件随葬品。这批墓葬的主人生活的时代最可能属于A.原始人群时期B.母系氏族公社...  相似文献   

2.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在距离酒泉市城区以西约 8km处 ,抢救性地发掘出我国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魏晋墓葬 ,推测这座墓可能是西凉王李的墓。此魏晋墓葬距地表 2 0m ,前后两个墓室 ,还有 1个较大的侧室和 3个耳室 ,墓室长 2 2m ,墓室总面积有95m2 。墓道长近 70m ,墓道两壁呈 3层台阶状。下部两层台阶上两侧各有 5个小龛。由于前代盗墓者的盗掘破坏 ,此魏晋墓仅存 2 0余块彩绘画像砖。根据这处墓葬的规模巨大及周围地区已发掘的魏晋墓 ,这么大的墓葬可能是“王”一级的墓 ,据史书记载 ,在酒泉地区的王只有西凉王李。酒泉魏晋墓的墓…  相似文献   

3.
辽代墓葬普遍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从目前已发掘的辽代墓葬形制来看,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土洞墓和土坑竖穴墓四类。介于目前发掘的辽代墓葬情况十分复杂,从丧葬方式和墓葬内部结构等多种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墓葬形制的分类存在许多分歧,我们所采用的是学者董新林对墓室结构和墓葬形制的分析方法。依据墓室结构和形状,可将辽墓分为砖室墓和土圹墓。其墓葬形式的演变主要与中原宋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等原因息息相关,因而有必要以辽代早、中、晚期的典型墓葬为例,对辽代墓葬形制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史前墓葬的考古研究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某些领域有“公式化”的结论。这样论证及解释有可质疑之处:1,许多学者将随葬品差别出现的时间无限上升,结果自相矛盾;2、随葬品的多少与墓主本身的财富是否有必然联系;3、古人厚葬及其起源如何解释,有宗教意义上的墓葬吗;4、先入为主的观念能否说明墓葬中体现的早期氏族战争中个人作用,能完全不顾墓葬者或其操办者个人的品质吗?这些质疑对史前墓葬考古研究有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简述了冬寿墓的墓葬时期、地点及墓主人物、墓室结构。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冬寿墓墓室壁画的内容和形式、壁画中人物服饰、发髫、绘画理论等都是汉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确定冬寿不是高句丽人,冬寿墓壁画也不是高句丽人所绘。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310年左右通高58.8厘米、口径24.5厘米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嚳墓出士 1974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城址,即中山国最后一个都城——古灵寿城。中山国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诸候国之一。初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后迁都于灵寿。已发掘的灵寿城遗址规模很大,城内有居住遗址,制陶器、骨器、铜器等作坊遗址。城址之西分布有当时的墓地。在已发掘的墓葬中最大的一座是中山王嚳墓。墓周有六座陪葬墓。南面有杂殉坑、车马坑、葬船坑。此墓墓室分南北墓道、槨室、东库、西库、东北库六部分。该墓虽大部分曾被盗扰,但出土的金、银、铜、玉、石、陶、漆木器等随葬品仍十分丰富。本期封底刊登的三犀足蟠螭纹铜投壶即是其一。该投壶,器身为直壁筒形,下部有三头独角犀做器足。器壁饰变形蟠螭纹,两侧附铺首衔环,中腰有带纹一周。  相似文献   

7.
1990年10月中旬,衡阳市文物工作队和耒阳蔡伦纪念馆,对耒阳师范附小基建中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耒阳师范附小座落于耒阳市城区西北隅,东距耒水约600米。这里原是一座小山,山上为黄色粘土,其下为红色网纹土。因建校舍,山己被(产刂)除,墓葬封土堆无存,墓室葬于红色网纹土中。墓室狭长,竖穴土坑,无腰坑与头龛。墓底长4.8米,宽1.41米,方向220°。墓壁近于垂直,一次挖成,未作二次加工,因而比较粗糙。墓坑填充土质不纯的表层土与墓坑羼合的回填土。填土经层层夯实,每层厚约10厘米。棺木尸骨腐朽无存。随葬物距墓底有一定距离,说明当时是放在棺内的,因棺木腐烂使随葬物置于泥土中。出土有铜兵器矛,镞各一件,铜工具削一件,另外还有水晶块一件。矛为长骹狭叶单穿,叶部有血槽,圆銎内残存有木秘,说明为实用的兵器。铜器放在死者的肩部及腰部,而水晶块则放在足部。  相似文献   

8.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纪年墓是出土带有明确纪年文字载体的墓葬.它们能够作为一种准确的时间标尺,来探讨不同时期墓葬在各方面的变化,并直接反映各时期社会发展状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晋南地区宋金两代纪年墓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随葬品等方面的承袭与变化,分析了晋南地区在宋金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原是一马鞍土堆,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它的发现是中国考古的奇迹。1972年至1974年相继发掘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和陪葬器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的棺椁内有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系西汉时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距今已近两千二百年。据史料记载,利苍夫人名叫辛追,死时约50岁。尸体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和脚趾的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具湿尸,出土后曾震惊世界。  相似文献   

11.
视死如生     
据《史记》记载,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秦始皇就调集七十万人为自己修墓,在深入地下的墓室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藏满“宫观百官奇器珍怪”,顶上“树草木以象山”。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秦始皇墓的封土还有52.5米高,原高估计有七八十米。陵墓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面积2035平方公里,地宫部分在下30米处,  相似文献   

12.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墓阙和地面祠堂等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壁画.作为一种融雕相济的综合造型艺术,其绘画性的线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汉画像石中流畅飞动的线条极具特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音乐和力量之美,散发出迷人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发掘不少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由此可看到汉墓在固原的分布规律、丧葬习俗、墓主身份、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从而反映出汉代高平在高度统一的汉文化影响下的墓葬文化,其面貌和内涵与中原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自己的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14.
按说 ,一切事物 ,今必胜古。不过我看有不尽然者 ,像艺术的某些领域就可能有些许例外 ,比如 2 0 0 3年陕西定边县所发现的一座东汉时期墓葬 ,其墓室内壁画的艺术成就之高 ,恐怕今人也甚少能够企及。据考古报告称 ,墓葬内壁画 ,有星宿图、墓主画像图、车马出行图、狩猎图以及升仙图、西王母宴饮图等 ① ,内涵颇为丰富 ,而其画面展现给人的灵动与和谐之美 ,更是难以言表。众所周知 ,我国壁画肇始于西汉晚期 ,至东汉时期已极为流行。而这座壁画墓的时代 ,从墓葬出土器物等考古发现看 ,正是东汉时期。尽管 ,墓葬中的那些红、绿、白、黑等颜色驳…  相似文献   

15.
隧道崩塌的预测杨振海译欣存校日本北海道丰浜隧道的崩塌事故未能防患于未然。为查明事故原因,日本已开始对全国的隧道进行再检查。前所未有的坍塌事故1996年2月10日在北海道和丹丰岛的229号国道上的丰浜隧道(余市至古平之间,全长1086米)出现的坍塌事故...  相似文献   

16.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时期M45号墓是1987年6月发现的一座罕见的举世闻名的墓葬。墓主人东、西两旁分别用蚌壳摆塑龙和虎的图案,在该墓之南约20米和45米处,又分别用蚌壳摆塑虎、鹿等图案。1988年初在《文物》、《中原文物》及《华夏考古》等刊物上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试掘简报。(1)《人民画报》向国内外作了报道,新华社和各种宣传媒介都发了相应的消息。日本《读卖新闻》驻京特派员高井以《中国发现最早的“龙”》为题作了报道。(2)香港《大公报》于1988年1月30日转载了《读卖新闻》的消息。这些报道轰动了国内…  相似文献   

17.
1983年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的几件工艺品,引起了有关学者的兴趣。这些手工艺品都是从西方而来,包括金戒指一枚,正中镶一刻有人物图像的蓝灰色宝石、绿色凸钉玻璃碗、鎏金银壶各一件。壶身腹部锤碟一周突起的人物图像,反映了晚古风格。这些手工艺品埋葬于李贤(公元569年卒)将军与其妻吴辉(公元547年卒)二人之合葬墓中。 此墓为砖砌,斜坡形墓道,长42米,在坡度为20度角处有一甬道,引进几乎成正方形墓室,墓室为  相似文献   

18.
1987年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小马庄村发掘隋代史射勿墓。该墓葬壁画以侍卫、武士持仪刀为主,所绘侍卫形象所表现的北魏旧制武士持仪刀的作法,明显承袭了北周。这类执刀形象在隋朝初唐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武士形象。同时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实物资料。1986年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发掘唐梁元珍墓葬。壁画主要分布在天井、过洞、甬道及墓室。该墓壁画以牵马图为主,其内容与以往的唐墓出土的壁画完全不同,这一差异丰  相似文献   

19.
最近 ,首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石景山区老山考察发现一座西汉时期大型陵墓。目前 ,这座陵墓正在发掘中。这座陵墓建在老山的东南山坡 ,西北枕靠老山主峰 ,东南是开阔的平原 ,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墓的外观呈覆斗形土山状 ,南北宽 55米 ,东西长 60米 ,高约 12米 ,顶部四周为缓坡。墓的封土从上到下分别为垫石夯层、夯土层、垫土层、白膏泥层和木炭层 ,最下层有墓室顶板。墓为“凸”字形墓 ,墓口南北长 2 4 5米至 2 6米 ,东西宽 2 2米至 2 3 5米。墓道长 2 4米。尚未发现盗墓痕迹。今北京地区在西汉时期 (公元前 2 0 2年—公元 8年 ) ,分别隶属于…  相似文献   

20.
1982年3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绍兴坡塘狮子山西麓发掘清理了一座先秦墓葬,经鉴定初步确认为战国初期的越国墓。墓中出土了千余件随葬品,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一件战国初期的铜质房屋模型(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彩图12),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光秦建筑的实物模型,是我国建筑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我国先民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建造房屋,经过几千年探索,到唐代才完全形成大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体系。我们可以从壁画、画像砖、画像石、陶楼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