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湖南梅山武功地域拳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域拳种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拳种又较好地促进了地域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地域拳种可通过地域文化旅游的开发、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路径来促进民间武术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武术拳种受着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武术文化特色.齐鲁地域风土民情和文化宗教传统的丰富性,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种的人文因子,造就了中国武术拳种的丰富和多样.从齐鲁文化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视角出发,探讨齐鲁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唤起对不同地域武术拳种特性研究的关注,以期为武术拳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武术学科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梅山武功是一种在湖南新化农村流传的地域拳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该拳种在当地村落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出:该拳种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特征;从解放以来,经历了自在期、文革期、兴盛期、冷落期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些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当地物质生产生活条件、村民观念、外来文化、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态视野下中国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生态视野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民间武术拳种的价值开发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得出,尽管民间武术拳种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在不断发生嬗变,但其仍然具有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功能:防卫功能、休闲功能、维护民族文化生态功能,同时进一步提出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明清晋商在创造商业辉煌的同时,也推动了山西武术的繁荣与发展。形意拳于明清时期起源于山西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四大拳种之一,是晋商文化的直接产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学、社会学为基础,从形意拳的传承风格与特点、传承地域与传播效果、传承氛围与技术和理论的创新、传承制度与文化构建等方面探讨晋商对其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以期促进地域武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两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7.
明清太极拳演变的因素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太极拳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蜕变的过程.它的形成蕴含着中国传统宗教、哲学、血缘、族群、地域、古代内养修炼术和诸多拳种技法等因素的痕迹.太极拳所承载的贵生论、矛盾观、系统论、流派的衍生以及大众、健身和休闲功能等等,都无不是传统文化蕴养之果.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2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9.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F0002-F0002
河北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大省,我国渊源有序、拳理明晰的民间武术有129个拳种,其中50多种发源或振兴于河北,如八极拳、迷踪拳、形意拳、杨式太极拳等等。河北境内很多区域都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河北体育学院《河北民间武术》课程充分借助地域资源,依托体育院校优势,大力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传承武术文化精髓,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傈僳族的地域分布促成其民族文化的形成,傈僳族的生存境遇的历史变迁促成了其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民族体育的发展、繁荣与变化都根植于自己的文化母体,这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2.
以民族聚落为田野考察点,以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7个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生存与传承等问题。研究发现: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场域和主体实践空间;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传承表现为“血—地—业”交织而成的多缘并存的承继状态。具体而言,贵州麻江县龙山镇的苗拳、贵州黎平县觅洞村的黑虎拳和广西平果县春德村的春德壮拳以“血缘”为主导,河北沧州市孟村的八极拳和贵州独山县塘香村的布依拳以“地缘”为主体,云南盈江县喊撒村的孔雀拳和四川宣汉县天台乡的土家余门拳以“业缘”为主干;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师缘关系”是维系其多缘并存的纽带,“德行礼仪”是其文化品性的律令,而“功有其法、舞有其套、击有其术、拳有其理”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技理意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传统武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是武术学界研究的热点。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对传统武术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武术发展受阻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表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传统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传统武术必须做出适当的改变以适应环境;传统武术必须坚守攻防技击的本质特征、刚健有为的精神内核、各拳种代表性动作与典型风格等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并积极向理论科学化、形式多样化、功能多元化方向进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认为传统拳课程目标中应该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想高度。目前教学大纲中在拳种选择、安排顺序、时数规定、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从学科角度进一步完善。传统拳种课程内容选择包括不同拳种以及同拳种下不同流派的选择,不同拳种选择原则是按技法特点和人体结构特征分类选取,按拳种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构建拳种内容体系,基本分为五大类。同拳种下不同流派内容选择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横向,审视各家各派共性的内容,抽取最为基本的内容。纵向,深刻把握拳种技术核心,不断优化内容体系。目前传统拳课程教学方存在不足。如:划套路式教学模式,没有突出传统拳的特点,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总结提炼传统拳课程教学模式,是由桩功入手,突出核心功法练习,强化单操,配合拆手练习,功套用一体的技术结构,同时要上升到民族精神培养与文化修养层次的文化要求,由此构成具有整体性的传统拳种课程模式。课程支持体系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徽州武术分布现状及文化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得出,徽州区域内共有21种拳种流传,其中歙县和黄山市区分布拳种最多,歙县分布有18种拳种,占拳种总数30%,黄山市区分布有13种拳种,占总拳种数22%。从拳种分布范围来看,徽州地区内分布较广的是太极拳和徽派武术,其中,徽派武术以板凳花、腰带舞和楸担为代表。这些拳种都具有典型的徽州文化特征。徽派武术拳架低、起腿少、重防卫,以自卫为出发点,强调后发制人。习武者抱拳礼让,并相互退步以示尊敬。徽派武术具有徽州文化典型的"归"、"闭"思想。  相似文献   

16.
对农村小学教师职后发展的关注必将影响到农村教育的质量,作为代表农村文化的教师集体,其职后发展性及发展的状况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农村小学教师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以及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局限,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及理念和实践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难点部分。制约农村体育的因素纷繁芜杂,其中消极文化的影响是最深远、最难以根治的。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审视农村体育实现突破与飞越过程中的阻力,认为制约与牵制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文化环境因素包括以下传统观点,诸如“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庸之道”,“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以及农村固有的“小农意识”等。而农村体育摆脱农村文化环境的制约与牵制则可从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1.加强政府指导,加强宣传力度,为农村地区开展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2.与农村地域文化结合,灵活发展农村体育运动;3.加强农村学校体育,让农村学校体育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当下武术界拳种不断分化和将某个拳种功力片面夸大甚至出现故弄玄虚的现象为逻辑起点,借助相关史料从文化学角度阐述武术拳种产生与嬗变的客观历史事实。得出武术拳种的嬗变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和人为臆造密切相关。如若中国武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就必须彻底剔除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深入解读现代体育存在的价值和发展路径,运用文化学中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在性理论,使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化沿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轨迹而发展,才是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休闲农业属于一种以旅游、景观与农业相结合为基础的产业,是集观光、娱乐及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模式.基于成都的地域特色,在休闲农业的景观应该怎样设计?怎样才能通过景观发挥休闲农业的最大功效?这些问题在成都"五朵金花"休闲农业得到完美诠释,那就是因地制宜,利用农村独特自然风光,充分体现农村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出乡土品牌.  相似文献   

20.
结合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以重庆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为基础,对重庆市农村地区的地域特征、通讯、交通;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经济结构;农村常住人口的分布特点、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以及民俗风情等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探索重庆市农村体育发展多元化机制,力求为重庆市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途径,有助于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