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莱阳市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针对莱阳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中缺少群众支持、乡村特色不够鲜明、农民的主体参与程度不够和乡村治理机制缺失等问题,必须做好生态宜居乡村的宣传组织工作、特色工作、主体引导工作和村级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总抓手。本文结合个旧市龙井社区“三农”发展状况,针对龙井社区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其乡村振兴实现路径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在地化"是指利用在地资源、培养在地社工人才、发展在地经济文化、探索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路径.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社会工作"在地化"发展在后续乡村振兴工作中大有可为,但也面临着行政化与专业化两难、无限管控与有限权责冲突、专业性和专业价值缺失与融入性和排他性共存等问题.针对社会工作"在地化"发展困境,提出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在地职能、在地价值和在地文化融入的解决对策,对社会工作"在地化"发展介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脱贫攻坚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是保持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取得乡村振兴实效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方面,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效能.目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组织领...  相似文献   

5.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继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是调节社会主要矛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内在要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十分重视乡村建设,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乡村建设经历了拯救、恢复、改革、振兴四个重要演变时期,展现了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性变革,彰...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标是实现乡村社会全方面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社会带来了新的变化,也要求乡村学校承担起更多的功能,而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人,不仅要在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过程中贡献力量,也需要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面临许多困境。现在的乡村教师对自身角色的窄化认同,乡村学校对自身使命的单一追求以及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都让乡村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困惑。乡村教师对自身地位形象的重新思考,乡村学校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勇于承担,社会为乡村教师营造适合其积极生长的氛围都有助于帮助乡村教师明确其应该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指导思想,承德市大贵口乡村振兴示范区走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家乐特色村。深入研究大贵口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实践,厘清示范区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总结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与发展思路,探索适应地区特色的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模式,为推进全域全面乡村振兴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发展绘制了新蓝图,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2004—2017年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乡村的人文、历史、经济等因素复杂多样,相关政策难以周全,影响到中央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在2017—2018年度中央一号文件地方贯彻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调研中,发现调研区域的乡村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路和自来水)、人居环境(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民生事业(扶贫和低保)和农业生产(农业补贴和承包地调整)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地要积极应对存在的问题,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举措。作为改革前沿地的温州也量身定制了乡村振兴的目标蓝图,地处温州的高等院校理应担负起自身责任与使命,利用自身优势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拟从地方院校的自身定位出发,探索其在温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具体作为",探索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承德市职业院校对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但还存在着定位不够准确、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技能培养不够到位等问题,作者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贤文化作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为乡村治理凝聚情感力量、构建文明秩序和塑造文明乡风的价值功能。但在当前激活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面临着承载空间日益萎缩、传承主体弱化和乡村传统精神淡化等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整合乡土资源,传承好乡贤文化精神,优化治理空间,为乡贤回流提供平台,并发挥好德治力量,重新构建乡土秩序。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依据、原则以及配置机制。研究认为农村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体育发展战略规划、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及农村居民对体育的需求配置体育资源;要遵循以人为本、重视效益兼顾效率、动态配置以及统筹平衡的配置原则;我国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是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复合机制,这一机制实质上是现实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的过渡机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分析认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有来自党和国家重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具备了服务体系建设的经济基础。建议乡村振兴下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可采用建立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配套政策,实现农村体育发展资金来源多元化与规范化;确保农村体育设施良性运转,提高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整体水平;建立健全体育服务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农村体育服务系建设水准等,以期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考察访谈等方法,对农村体育概念、农村体育主体、农村体育内容、农村体育功能等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深度剖析困扰农村体育的各种似是而非的问题,揭示农村体育的内涵与外延,廓清农村体育的主体与内容,并阐明农村体育的功能。结论:农村存在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与形式;农村体育的概念比农民体育更具有普遍性;农村体育的主体是广泛意义上的农村居民,而不仅仅局限于农民;农村体育的功能已经超越了"强身健体"等原初属性,而表现为一种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并最终为建设幸福中国作出其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是将农村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村家庭在乡村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乡村旅游的参与者、服务者与组织者,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期间,乡村旅游对农村家庭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分析乡村旅游影响农村家庭关系为基础,研究乡村旅游对农村家庭经济观、文化观、价值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以闽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化供给为研究对象,阐述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化供给的内涵,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并结合闽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化供给的现状,提出乡村治理视野下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化供给的实施路径:发挥政府的投资主导作用,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健全村民需求表达机制,实现村民的有效参与;创新服务供给管理机制,提升社区化服务供给效能;创新服务供给参与机制,提升社区化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搭建服务供给的良好平台。旨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平台、基层体育社团组织为载体、多元供给主体协同参与的供给机制,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提升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休闲旅游方式,目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而乡村旅游也日益发展成为当前农民一种新的增收方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相似文献   

18.
分析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加强教育培训和政策保障,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完善农村财务监督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变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加强了对农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视程度,农民对于民主、公平、正义以及法治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国在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诉求也在持续高涨,但是农村已然成了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空白区域以及难点地区。为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农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提供指导,推动农村的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目标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深入调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学内涵、作用、优势、产生背景和发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制度创新、发展思路、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