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超 《东南传播》2018,(8):56-59
"他者"视域是一种独立于本体外的视角,而对于国家来说,本国国家形象在他国媒体上的整体呈现,则构成他国视域中的本国形象.作为与中国制度相同、文化相亲、山水相连的邻国越南,其主流媒体越南之声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如何,关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以及对中国影响力的态度,在2017年中越加强交往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下粉丝实践早已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而破除传统"狂热无脑者"的刻板形象,逐渐向积极的意义生产与共享者角色转变.而粉丝在探寻"破圈"的行动中,延续了意义盗猎与情感性联盟特征,以进一步获得自我表达与价值输出的权力.本文以游戏IP电影《征途》为例,考察游戏粉在参与电影生产过程中的"破圈"行为.粉丝的积极参与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突破圈层且进行文化输出的新渠道,但由于商业电影,普通观众与游戏粉圈的意图与倾向差异,以及文化圈层的潜在等级性使得这次行动未能成功,粉圈"破圈"仍在征途.  相似文献   

3.
张蔚 《出版广角》2018,(1):53-5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强国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树立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的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图书作为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探索在海外建立中国书店的形式,为海外读者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作品创造平台与机会,为中国文化提供一个形象、立体的展示舞台,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作为体育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当代传媒推动并建立起一个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明星体育"文化机制.在这一机制中,明显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媒介叙事策略.这就是娱乐叙事、英雄叙事和反思叙事.通过对这三重叙事策略的考察,可以充分揭示出中国当代体育传播中所包含的商业主义诉求、意识形态表述、民族身份认同、国家形象塑造等多重文化内涵,进而揭示出中国当代大众传媒的复杂文化生态及其弊病.  相似文献   

5.
周边关系是当下国际多元文化语境下,构建"命运共同体"为主体的重要国际关系议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稳定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文化输出方面具有重要的物质和战略意义。不过周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输出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特别是清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大一统"王朝,不仅要对传统中华文化圈构建自身作为"天朝"的优越形象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对北方、以蒙古为代表的"藩部"周边,传播中央统治者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建构作为"宗主大汗"地位的中央王朝形象,有效地构建清廷中央与蒙古藩部之间的"中央—藩部"主从周边关系,并使之长久维系、运行。  相似文献   

6.
"走出去"的基础,是对一种文化最基本价值观的认同,或者说熟悉、了解、不陌生、不排斥.若不从根本上建立价值观认同基础,不从文化上解决问题,只重经济上、物质上的输出,或只追求形式,做表面功夫,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中国文化"走出去"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本文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解决好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及如何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提及现代大都市文化建设时,重铸中国文化出版形象意义重大.如何重铸?关键在于摆脱出版界的平庸化、低俗化,要构建"以学术为本"的战略高地.现就"以学术为本"提出八论就教于同行诸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许多城市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创意城市"殊荣强化其文化形象,"文学之都"即是"创意城市"的七大主题之一.本文以坐拥各项优势资源的爱丁堡为主要分析案例,辅以爱荷华城、墨尔本、西雅图及南京等四个具有单项优势的城市作为次要分析案例,以场域与资本理论为依据,探讨上述各城市如何通过文化资源、经济强度、社会组织关系等优势建构"文学之都"称号.研究发现爱丁堡此类资源多元化的"文学之都"主要通过长期的历史与文化积累逐渐形成.然而,其他"文学之都"的成功申报与否,取决于其对单项优势资本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本文对其他欲申报"文学之都"的城市提出科学性建议,并归纳调动资本以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走出去"的方式涉及图书出口、版权输出、国际出版项目合作等方面.随着中国出版实力的不断壮大,目前,一些中央和地方出版单位又开始以资本输出为手段,以在国外直接独资、合资设立出版社为形式,以外国本土化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参与国际竞争,做强出版产业.这是我国出版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软实力增强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0.
田龙过 《传媒》2018,(12):91-93
"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基于国际关系共识,挖掘丝路历史记忆,在多元差异的价值体系中求同存异,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基础,也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依托"母题"和"原型"等世界性的话语形态、文化元素和叙事框架,搭建起价值传播的"共识"之基,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策略.有了这两个共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才能得到有机统一,才能伴随着"倡议"的落实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媒介形式,进行短、平、快的高频互动,是"微时代"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也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鉴于目前我国国家话语权还不够强大,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不太明显的现状,各种微媒介的作用得以凸显.本文指出"微时代"对外文化传播关注日常生活,具有碎片化视觉传播方式、轻松幽默的话语模式以及背景化、隐蔽式的的传播形式等特点.在崭新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中,应进一步释放微媒介的传播力,采用轻灵的故事叙述方式、工业化的文化产品思维以及情感共振式的文化输出等策略,展望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情境化呈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广东在国内外都是以中国的一个"经济大省"的形象出现的,但近来全省上下议论较多的是广东如何打造"文化大省".新年以来,"经济大省"如何成为"文化大省",成了广东决策层和文化界谋划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广东已经意识到文化是经济发展深厚的底蕴、持久的动力,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发展战略写进了政府新的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7):67-72
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腾飞的"中国经济形象与"衰退的"中国经济形象并存;在中日竞争型关系的背景下,NHK纪录片中所塑造的是带有等级观念的、不对等的中国经济形象;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往往与政治问题混杂在一起,以经济威胁入手,导向军事威胁、政治威胁和文化威胁等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典型文本,分析中国经济被NHK纪录片重塑的过程及其呈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进而讨论日本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话语策略和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4.
肖启明 《出版广角》2016,(23):23-24
120年前,商务印书馆就确立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新的历史时期,"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难得的机遇,商务印书馆理当担负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在时代的潮流中成就一番伟业.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国家形象的彰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精选节目内容、创新比赛机制、拓宽传播渠道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彰显了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安浩 《视听》2022,(2):148-150
在经历与主流文化的短暂蜜月后,"饭圈文化"的价值失衡问题因为一系列由明星失德事件所引发的"互撕"行为而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群际威胁下的"饭圈"组织在价值观同化与过度组织化的过程中失去其作为趣缘群体的特质,而成为群体利益的"修罗场",这亦是其自身形象崩塌和为社会主流价值所诟病的内在原因.净化网络大环境、推动实现"饭圈"的...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出版"走出去"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关键是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海外主流社会,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为此,政府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和中外出版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多年赓续传承,历久弥坚,这种生命精神就是中国文化得以长期稳定发展并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征程中依然存在输出不畅、表现缺失、认同乏力等现实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在实施媒体"走出去"的战略当中,中国媒体要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和中国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李春燕 《传媒》2022,(3):后插1-后插2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深度的展现,也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并以此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汉语言文化如何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应该选择怎样的传播路径?传播效果又如何……这一系列关于"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话题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与探讨.正是沿着此议题的研究进路,汉语言自身所富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同样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化走向国际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之一.立足于此背景,探究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是推进中国故事走向国际成为了当前富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由刘淑妍、陈毅立、刘怡菲所著的《"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一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聚焦于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等议题,从中欧文化比较、跨文化传播交流、汉语国际教育模式、国际学生管理培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探索,全面搭建起了汉语言文化传播的研究体系,并深度思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外传播的方法论.总体来讲,本书作为一本论文集,共选择了26篇关于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优质文章,分别从"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孔子学院与跨文化比较、汉语国际教育三个维度对该话题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2,(9):2-3
中国文化宣传片《文化中国》亮相纽约时报广场继"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后,另一部中国文化宣传片《文化中国》最近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在广场最大的屏幕"美国之鹰"上滚动播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