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格非的研创生涯似树,《废名的意义》是树上的一个枝桠。《废名的意义》兼有作家的敏悟,以及学者的理性;其中渗透了格非对小说文体审美的追求,对世纪之交中商品经济下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反思。格非从"个人与现实"的角度进入废名,运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废名小说的文体和叙事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及重审。《废名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研究,对格非自身的多方重塑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2.
废名乡土诗化小说展现了缤纷多彩的诗化艺术世界,他以营构意境,诗化散化的文体特点,改变了抒情小说的模式,扩展了作家的审美视野,更重意境和审美,拓宽了抒情小说的文体。其叙事策略主要采用了淡化情节、营构意境,自传倾向、抒情叙事,儿童视角、情感内倾,打通文体、诗化散化等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废名的意义》是当代作家、学者格非的博士学位论文《废名小说的叙事研究》的另一名称,收录于散文随笔集《塞壬的歌声》。作者分"桥""水""树""梦"四章,从西方叙事学角度出发,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对废名小说进行深入研究。这篇研究文章兼有作家写作和学者研究的双重特色,本文试探讨其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4.
废名的小说呈现出中国古典幽深朴讷之美,营造出了一种静寂清冷的意境,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样的独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废名的独特的时间观造成的,文本时间的凝定,由于这种凝定而产生的时间距离,以及在凝定和距离内外流露的禅机,这样的时间观对作家的叙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散文化小说重视回味,重视情趣,重视氛围,重视对象世界的诗意观照,表现出诗意化的文本特征,有着独特的审美意味。本文以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小说为个案,分析散文化小说的诗意化创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陪都重庆小说进行文本的考察与分析,探讨了陪都重庆小说叙事的两大审美特征,即小说叙事中审美视野的极度开阔与审美创造的空前自由。它们在为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小说展示出现实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显现出陪都重庆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历史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废名诗化小说的特质在于他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性的世界,在小说中努力构筑诗的意境美,用诗的意象手法进行小说叙事。废名小说的先锋性表现在对传统小说模式的解构和对新小说艺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废名受中国诗词的影响,以唐人写绝句的方式来创造意境小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本文探讨了废名小说中的意境创造.  相似文献   

9.
段继芳 《黑河学院学报》2023,(8):116-118+129
非线性叙事方法解构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叙事方法。冯内古特在小说《时震》中通过非线性叙事,将一段段碎片化的虚构与现实用交错式的共时与历时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时空逆转的小说世界。同时,作者通过侵入式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在颠覆文本的同时,映射出了现实世界的混乱、无序、荒诞与虚无,重建了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成为文本重要的创造者与阐释者,从而实现了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重建,提升了文本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文学研究界,以叙事学方法细读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文本,达到新的研究深度和规模的,刘阶耳先生是首家。其新著《喧嚣的罅隙——汉语小说细读》,以废名的《桃园》和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为对象,进行了精微的话语解读和透辟的叙事研究,构筑了一个原创性的话语世界,展示了叙事艺术的诸多秘密,并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 ,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 ,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 ,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 ,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 ,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 ,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2.
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莫里亚克都是探索人类心灵的伟大作家,但是他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所采用的叙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的形式为近景叙述,相对而言,莫里亚克的叙述形式可称为远景叙述。  相似文献   

13.
凡涉及到小说本体的理论思考和方法论的思考,诸如文学作品的结构技巧、情节模式、叙述方法、文体特征等审美形式系统的理论研究,均属于小说诗学研究的范畴。论文从意象叙事、时间与空间形式、情节模式、审美回忆等方面,探讨了京派小说的诗学风貌,并草图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适意义的诗学范畴。这种研究范式时于小说文本解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冯梦龙《古今小说》这一独特文本的解析,阐释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成熟期——明清小说所具有的故事讲述模式,同时,对这一讲述模式的构成——讲述人、故事、潜在听众、作者,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这一个特殊讲述方式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晚清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叙事题材上,表现为政治小说和谴责小说不同的书写方式;在叙述体式上,表现为文本叙述中作者意识与叙述者意识的不同关系处理;此外,两类知识分子的不同价值立场和身份认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启蒙姿态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并没有如同城市一样成为一种文学生态,而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在小说文本中,正是这种孤立的自足使得乡村得以保持其意蕴的纯洁性,这种意蕴的纯洁性也使其成为内涵相对集中的乡村意象,从而对小说的意义生发、审美表达、叙事建构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乡村在明清小说叙事之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的价值.即在叙事节奏上起到张弛相间.是缺场的叙事动力,给小说带来客观真实感的陌生化叙事以及所具的“奇”“险”“趣”“味”叙事张力。明清小说的乡村描写之价值应予以重估,以纠长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其的偏见。  相似文献   

17.
以《静静的下野地》为例,阐述了董立勃小说的特点:既注重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深刻性——通过好看的故事讲述人性的复杂;又讲究叙述方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利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诗意的叙述。从董立勃小说的章节标题、开头、正文及结尾语言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了董立勃小说的雅俗共赏性。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章回小说大家",其文学史意义不仅在于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发扬光大,而且在于继承"以诗入小说"的传统,成功地使用对联这一艺术样式,将其引入小说创作,使对联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小说中发挥了审美功能和叙事、感事功能。对联与张恨水小说的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张恨水小说的美学特色。张恨水小说中对联的叙事、感事功能是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通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析兼具修辞学者和古典小说研究专家身份的吴礼权教授创作的史传小说《冷月飘风:策士张仪》,该文本在叙事修辞上呈现了三个特征:以线性时间串连块状空间的叙事结构,以全知的视角进行情节补缀和细节描写,在深层叙事理想的指引下围绕传主的主导特征进行详略调适。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人认为在一个叙事文本中,评论等于零,艺术价值最高,也最真实;同理,评论越多,艺术价值和真实性也就越低;总之,文本里的评论和艺术价值、真实性成反比。评论干预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叙述者利用评论的方式去干预叙事作品,并且体现叙述者和隐指作者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的手段。文章从评论干预的类型和功能两个方面来分析池莉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