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解读】 文本解读主要有文学性赏析和教学解读两种,由于文学性赏析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要转换成教学解读,因此教学解读才是接近课堂实际的解读。在教学中,我是带着这样的初衷去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  相似文献   

2.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人们对其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方法和教学方式。从"叙述视角看人物""还原背景析人物""体会情感悟人性"等角度重新解读、教学此文,引导学生聚焦核心价值,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在宁波听特级教师黄孟轲上《祝福》一课,感受到其明显彰显了小说文本中"我"的作用。我以为,这种解读更加接近鲁迅写《祝福》的初衷。我在该课的基础上,试补充一些材料和分析,以期对《祝福》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祝福》一课的常规教学无非有这样几种方式:突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来表达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对鲁迅作品语言的赏析;把欣赏的重点落在鲁迅小说中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上;把文章的主题定位在"祥林嫂的命运就  相似文献   

4.
2007年第12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登了沈为慧老师的《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一文,同时还发表了陈亚东老师的《从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及开发》一文。前者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读《孔子讲学图》的精彩课例,后者是对课例的点评以及由这一课例所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沈老师对课程资源的敏锐把握,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切实关注,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5.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网络时代成人学习者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建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正在形成。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在这一进程中,成人学习者由传统的接受者到日益理性的解读者的这一角色转变也势在必然。本文追溯了解读者这一角色的来源,并对其进行了深层探析,分析了解读者这一角色确立的必要性及依据,最后分析了确立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入很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对它的解读也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教学是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解读来剖析法国资本主义初期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近些年有些教师要为菲利普夫妇平反了,就如对《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的解读一样,从生活的角度给予菲利普夫妇很大的理解,使其行为合理化,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品悟,最起码摆脱了写、读时代贴在人物额头上的标签。然而站在时代的角度再读此文,似乎仍旧有很多值得读者品悟和反思的地方,比如钱对于勒意味着什么?是否该为菲利普夫妇平反?当下学此文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7.
沈华 《云南教育》2008,(1):15-16
某文学批评家尖锐地指出,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但没有走进文本”,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此话颇具深意地指出了语文教师身份的多重性:知识的传授者和文本解读的批评者。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阐释和批评文本的角色,既不能被文本以及文本的单一阐释征服,也不能学作旁观者“站在桥上看风景”。教师与文本应是若即若离的,犹如顾城《远和近》中描述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俄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样。可是,现实中语文教师“批评解读身份缺席”时而有之,文本解读得干瘪无味,对文本的窄化理解时常发生,这些都导致文本内在美的“流失”。请看以下两则例子。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经典篇目进行完整、深刻、独特的解读,是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为例,通过剖析教师解读经典篇目时的一些不足,探讨如何对经典篇目进行完整性解读的过程和方法,力图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多维训练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的叔叔于勒》是外国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被反复从不同角度演绎。从教十几年,我也教过多次。其主题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解读中寻找最接近作者本意、最能表达作者创作初衷的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0.
戴智敏 《文教资料》2007,(32):109-110
许多教师把自己固定在"教"者的位置,基本上按照"教参"上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导对教学与教师的成长都极为有害。本文以教学《泪珠与珍珠》一文为例,指出教师作为一名"学"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叙写的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他不断抗争的"韧性"精神,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凝聚。尽管其中的抗争者具体形象有别,但其灵魂中的共性恰是我们解读鲁迅"韧性"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教学大参考))2006年第12期刊登了刘士东、吴秀梅合写的章《轮回思想——解读〈赤壁赋〉的一把钥匙》(以下简称刘),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于中所谈到的用“轮回思想”解读“物与我皆无尽也”中“我无尽”的观点,笔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但凡优秀的语文阅读教学,无不展示出执教者对文本深入开掘的功力,散发出“文本解读”之花的沁人芬芳。陈日亮老师《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一书,不仅从语文老师“熟读”的文本中发现新的意味,呈现一个个精彩的“解读范例”,更给一线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思路、方法以及课堂上如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不仅有批判,更有建设,令人眼目一新,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相似文献   

14.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文字相对浅显的一篇古文,但是作者作为明朝遗老,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的文字狱已鸣锣开场,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文本的情感表达深沉、朦胧,给学生的情感解读带来很大障碍。另外,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擅长"细琐处见真情",这同样造成情感解读的障碍。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解读《湖心亭看雪》的情感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笔者遇到诗人梁小斌,与他谈起了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向他请教如何解读《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出乎意料,诗人的解读与《教师用书》的解读很不一样,也与我的理解相去甚远。以下是对话的部分记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小标题为笔者所加,仅是为了阅读的方便。  相似文献   

16.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我觉得《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对本文主题的这种界定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篇文章解读,我有三点与《用书》不同。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篇,被选入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文学研究者和语文教师们孜孜不倦地从各方面对该文进行分析,以求在多角度构建文言文教学,以至语文教学和文本解读的新思路。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对该文具有代表性的解读和教学案例,以提供相关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群 《湖南教育》2007,(2):45-46
对我来说,读书之美妙不仅在于书本身的好,还在于我是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遇上了它.在已经历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开始对教育教学问题自觉思考之时,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看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相似文献   

19.
若将长篇小说《亚瑟爷和他的家族》置于人类学视域之下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作家正是通过葬礼、婚礼这两大主要仪式描写,使这部小说中的隐在人物亚瑟爷和主人公马伏祥,经由人生的通过仪礼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社会化,这一过程正是通过我者与他者的关系,甚至是通过我者对他者的认同实现的。小说通过葬礼实现了我者对我者历史的告别,再经由婚礼完成了我者对他者的接纳与认同,充分体现了我者的他者化过程。但我者内部所出现的裂变,是时代背景之下,我者社会化、现代化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我者的完全异化,而是我者适应环境和时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陈蔚菁 《广西教育》2013,(22):47-48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文本,对初中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金钱、亲情、爱心、个人奋斗、人际关系等内容都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与当代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