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知识密度大、涉及面广、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关系复杂,使之成为中学化学的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如何使学生很快突破这一难点,使有机复习上一个新高度?我认为除抓好有机物的分类教学外,更要重视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关系。因为烃及其衍/生物之间紧密联系,彼此制约,相互转变,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掌握烃及其衍生物间的转化,才能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达到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在有机化学复习中,应以烃及烃的衍生物为主线,理解有机物的结构、组成及性质之间的关系,理解各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掌握其性质变化规律,特别是搞清各代表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一、知识要点 1.烃烃的性质见表1。几个重要概念: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1)从结构理解不同烃的性质。烷烃分子中,由于各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化学键牢固,  相似文献   

3.
在有机化学复习中,应以烃及烃的衍生物为主线,理解有机物的结构、组成及性质之间的关系,理解各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掌握其性质变化规律,特别是搞清各代表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有机化学中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机化学的核心,而卤代烃是烃与烃的衍生物相互转化的桥梁.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卤代烃的性质,充分发挥它的桥梁作用,才能将有机化学融为一体,达到融会贯通,提高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5.
知识转化是知识持续生成与创新的关键。在生态化网络课程建设中强调知识转化,不仅有利于个体知识的升华、深度交流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在知识再生的基础上维护课程的信息系统平衡。以主体间活动方式及知识形态为基本分析维度,建立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模型,包括:在以个体知识建构为核心的学习者知识转化中实现知识的应用与价值;在以种群协作知识建构为核心的个体—种群间知识转化中实现知识共享与再生。由此形成生态化网络课程知识转化的超循环运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烃的衍生物在高考试题中涉及的考点有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组成、结构特点和性质,多考查基本反应类型、典型实验、相关物质的相互转化等,在高考试题中选择题考查烃的衍生物基本知识,填空题中以合成与推断为主要考查形式.  相似文献   

7.
胡冰 《中学理科》2007,(5):31-32
以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中考解答题,运用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组合,是基础性与综合性的最佳表现形式.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积累的增多,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中的纵向联系以及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密切,并在各个阶段逐步扩充与完善.在强化知识网络综合题训练时,应注意从题目的众多条件和求解(求证)中提取相关信息,推动题目信息的延伸,归结到某个确定的数学关系,从而形成一个解题的行动序列,有效地、灵活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解题方向.更要注意的是,题目信息与不同数学知识的结合,可能会形成多个解题方向,这样,选取其中简捷的路径,就能得到题目的最优解法.“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的命题原则,在2006年中考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加强.下面就2006年中考试卷中考题为例选解评析,以扩大读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就是共同体知识创新的过程。在分析SECI模型对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转化启示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转化机制,并研究了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知识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官能团,因此掌握好官能团的结构和特性,抓住烃的衍生物典型代表物的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就能学好烃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但是教师的隐性知识在网络环境下的转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采用ISM解释结构模型法对网络环境中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化分析,构建网络环境下影响教师隐性知识转化影响因素的解释模型,该模型显示网络环境下影响教师隐性知识转化的因素间的关系结构可以划分为四层:首先,最表层、最直接的因素是教师作为隐性知识提供者的主观意愿和知识接收者对新知识的接收意愿;其次,教师隐性知识有序化的能力、知识接收方的理解吸收能力、激励机制以及双方之间的信用关系;再次,隐性知识转化的技术渠道、隐性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交流双方的知识差异、文化差异;最后,隐性知识的专有性是影响隐性知识转化的最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1.
潘铁船 《高中数理化》2007,(3):47-48,42,43
一、选择题:共抖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有机物,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对一些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苯酚有毒,但药皂中的苯酚可以消毒; B一定浓度的乙醇、甲醇可以消毒,也可以饮用; C福尔马林可以杀菌,但室内家俱释放的甲醛对人体有害; D食醋可以食用,它的蒸气还可以消毒2.不能使用水浴加热的实验是(). A醋的水解反应; C制硝基苯; B银镜反应; D由乙醇制乙烯3.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可以加人O原子,也可以去掉H原子.下列转化中属于去掉H原子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A乙醇生成乙醛;…  相似文献   

12.
刘锐军 《考试周刊》2012,(36):148-149
高中有机化学内容,知识脉络比较清晰,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比较容易理清。但有一部分题目,方法性较强,比如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是有机化学常考的内容之一,对于刚接触有机化学的高一学生,可以在讲完烃的内容之后,通过对烃分子式的确定来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解化学题的水平,并且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生网络成癌转化工作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调查、访谈发现,中职教师在网络成瘾转化工作中存在消极情绪,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网瘾转化工作中中职教师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提出解除消极情绪的对策,为今后中职学校在网络成瘾转化工作中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为中职教师网络成瘾转化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思想政治学困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是指,高中阶段政治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率不够高、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南京师范大学孙彩平教授对中学生网络生活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网络的学习功能日渐被高中生重视,网络学习正在成为中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角。"这一研究成果表明,网络学习的深入推进给学困生转化带来了契机。如何抓住这一契机,促进学困生转化,我们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5.
程睿 《考试周刊》2009,(43):156-156
本文在知识转化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教学中的知识转化过程.并提出了基于知识转化的网络教学模式设计策略,同时关注了在设计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化学知识看似零散却很有规律,如果将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典型代表物按相互转化关系,编排成链,构建成体,经发散就可以形成知识网络。网络的形成可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中领悟知识、探索方法和提高能力。它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展示,也是学习方法的整合,笔者就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网络的功能,谈点自己的心得。一、网络的建构有机化学教学中要通过理(理清、理顺前后物质的转化关系)、比(选择代表物比较结构、对比性质)等思维深加工过程归纳成网络,如:1.以苯的性质为中心建立有机物相互关系网络:2.以苯的实验为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7.
网络青年力量培育是探索构建高校一体化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着力点与生长点。网络青年力量培育内在具有"三重逻辑":以核心价值为起点、以传播效应为阶梯、以素养提升为目标;外部发挥"四项作用":主体作用、引领作用、沟通作用、转化作用。深入发掘网络青年力量培育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协同对创新推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转化"是指要实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在网络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转化",必须积极运用大学生熟悉而且热衷的网络途径,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主要解决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的学习和考核,课堂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认知性学习,这"两个课堂"各司其职并相互促进,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两个转化"。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网络课程学习中学习者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指出学习者、网络课程的建设和隐性知识的特征有关;然后结合一门网络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帮助学习者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是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建立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上的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共同体.网络社会中公民意识的缺失表现在:公民主体身份意识迷茫、权利义务意识模糊、自由平等意识扭曲、民主法制意识虚幻、发展意识淡薄缺乏等.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公民自身、国家层面、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技术发展等方面.可以考虑的培养路径有:公民网络社会身份的准确定位、网络社群组织的作用发挥、网络文化方向的教育引导、网络规范体系的逐步构建、网络环境治理的现实转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