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媛 《天津教育》2000,(2):30-3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大量语言材料,知道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并从中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语言文字训练。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语言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一环。只有多读,学生才能充分地感知语言。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训练学生自己认真地朗读,是领略课文遣词造句妙处的重要手段。例如《秋天》一文,多处描写秋天的美。在朗读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学生朗读起来就会越读越有味。学生在这种绕有趣味地朗读中就会感知了秋天的美…  相似文献   

2.
戚白杨 《作文》2022,(40):47-48
<正>语文学习概括起来就是听、说、读、写。听和读是语言文字的输入,说和写是语言文字的输出,其本质都是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以及阅读量的限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写作困难重重,部分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命题作文时,老师作文题目一出,作文要求一说,有的学生就开始抓耳挠腮,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怎样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现象呢?必须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读写结合能够把学生语言建构和思维训练融合起来,读是学生语言实践中建构语言文字的基础,写是学生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的关键,读写结合是减轻学生作文负担的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杨蕾 《广西教育》2014,(29):47-47
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方式。所谓文本细读,就是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让学生潜心会文,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深刻情感。一、字斟句酌,读出语言的厚重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对文中的语言进行仔细体味,发现文中语言的亮点,并能够抓住这些亮点引导学生进行揣摩,进而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  相似文献   

4.
刘春侠 《快乐阅读》2011,(25):51-52
《今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诵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多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读中体会语言的表意;多读中体会语气的表意;多读中体会重音的表意。  相似文献   

5.
如何凸显语文本味?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回归朴素的原点,才能直指语文教学本质,凸显浓浓的语文味。一、潜心会文,动情诵读,读出语文味学习语言文字就是要读占鳌头: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朗读,默读,诵读,分角色读……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亲近语言文字。很多的文本语言就是无声的图画,如:岸边杨柳依  相似文献   

6.
学习语言要经历三个阶段 :“入乎其内”即吸收 ,“化乎其中”即理解 ,“迁移运用”即应用。其中“吸收”是基础。吸收主要靠阅读。因此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加强读的训练 ,以读代析 ,读中求悟。一、品文美读 ,品味文章词句之精妙《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只有不断地读 ,才能不断地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然而学生的语言基础有好坏之分 ,对语言的感悟各不相同 ,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由品文美读。如《桂林山水》一…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0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一方面应该在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课语言浅显、情感炽烈、蕴育哲理.教学时抓住文眼中"厄运、打不垮、信念"三个关键词,通过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明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玩味语言的意蕴,努力彰显学生主体在语言文字实践中的自读、精思、感悟和吸纳的理念,藉此汲取谈迁身上可贵的品质,坚实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课【设计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圈点批注中潜心会文,在自主感悟、合作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高阅读能力,同时结合文本语言的特点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加以指导,努力做到"以读为本、情文相生"。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踏入语言世界,迈进文字沃野,摒弃形式上的花花架子,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的美好意境。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作出论断: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笔者拟以《月光曲》一文为例,刍议在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低年级儿童要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其语文素质。1-语言文字训练要重视朗读首先应要求学生读正确。要用普通话读,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读好轻声、儿化。第二要训练学生读流利。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字一顿地读,不要每个句子都拖长声音地唱读,朗读速度应接近于他们平常说话的速度。第三要让学生读文、体情、入境。一要注意按句逗停顿;二要注意语调,让学生读出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三要注意重音,对表达全句中心的关键词要重读。通过朗读训…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一种艺术,它真实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从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如果能在学生的作文活动中,还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图画,必然能推动朗读者的情感,让朗读者读中有画,画中有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作文水平自然节节高。  相似文献   

12.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力。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表达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真切而具体的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必须从小学低年级抓起。主要的方式方法有:多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多听,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辨析力;多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多比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14.
遵循认识规律,从“架空分析”中解放出来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在中学阶段,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说,就是学习语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点,大概已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了。怎样学习语言?或者说,学生学习语言,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洪镇涛先生将其概括为八个字——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认为这是学习语言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这是十分深刻的。根据认识论的观点,学生只有在语言实践中,即通过读文、听文、说文、写文等实践活动,直接感  相似文献   

15.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认为可通过品读琅琅书声、理解语言,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激励评价策略,锻炼语言;引导写读结合,运用语言等有效策略和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数学语言也是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之一。本刊从本期起将陆续刊登《数学语言初见》一文。本文写得简明扼要,且有新意,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任何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学习文章应从语言文字入手,领悟作者的目的意图。再根据其内容体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探究表现手法和构思上的技巧,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探究要靠读来帮助,因此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学语言的好形式。在某些方面,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读,读能起到讲解不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话有三层意思: 1.课文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去“读懂”的,不是“听懂”的; 2.“读懂”课文的主要标志是理解,即理解语言,理解思想内容,理解表达方式; 3.读的基本程序是“语言—思想—语言”。由此说明,“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离开“读”的活动,一味地“教师讲学…  相似文献   

19.
叶老曾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它还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次,人文性也是语文的鲜明特征。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  相似文献   

20.
在品读、悟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其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教师可通过示范引领,在揣摩模仿中使学生觉悟文本语言的音律美;通过感知辨析,在深度思考中使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意蕴美;通过形象再现,在肢体语言中使学生体悟文本语言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