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昱 《大理文化》2008,(6):59-64
在苍茫叠翠的横断山脉腹地云龙、永平、漾濞、洱源四县结合部,聚居着一支彝族支系"聂苏支"后裔,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族,现有人口2万余人,有单独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服饰.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源地称为"箭杆场",后称"箭杆里".……  相似文献   

3.
正"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最早有关"诚"的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经过长期发展,到唐代经李翱等学者发掘,北宋时期周敦颐结合《易传》等多家思想对"诚"进行了新的发挥。分析周敦颐"诚"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把握宋代儒家思想的转向,理解宋明理学家关于"诚"的解释。本文试从本体、理想境界及修养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周敦颐"诚"的含义。一、作为本体的"诚"周敦颐吸取佛道之学的理论成果,建立以"诚"为本体的思想体系。《濂溪学案》中说到"元公崛起,二程嗣之  相似文献   

4.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巴蜀文化通史·哲学思想卷>、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四川省朱熹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巴蜀哲学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7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5.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7.
正吉本芭娜娜,原名吉本真秀子,1964年7月生于东京,日本著名小说家,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天后",与"日本文学天王"村上春树齐名。其作品以"治愈系"风格深受读者追捧。吉本芭娜娜是家中次女,父亲吉本隆明是日本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吉本芭娜娜从小便受到父亲的文学熏陶。她上高中时深深着迷于太宰治和斯蒂芬·金的文学作品——这两位作家都善于通过"死亡"来表达他们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这对芭娜娜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俗谚有:十月一,送寒衣.说的就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为逝去的先人送去在冥间御寒的衣服、鞋帽等物品,使他们在冥间不至于受寒挨冻,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之情.送寒衣风俗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在怀念先人的节日里,送寒衣无疑是最伤感、最富人情味的节日,是与清明、中元并列的中国古代三大"鬼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六、七岁初学写字时,便觉得"凸"和"凹"这两个字古哩古怪,但从未深究.30多年后忽然觉得这两个字不仅形象生动,非同一般,而且还寓许多人生哲理于其中.……  相似文献   

10.
刘鉴泉私淑章实斋的主要原因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千百年来中国学术各趋极端,往而不返,争斗日甚,终不能合的问题。因此,刘鉴泉的"为学之法"是对章实斋"校雠学"的一次创造性转化。刘鉴泉的"为学之法"依托于老子的"御变"、孔子的"用中",知言、论世、明统知类而超乎倚伏、正奇、往复之上,任天之道以见天地之纯,宇宙之理。其为学的体系即是为人、为道、事天、全性的人学体系。天与人一,知与行—,博厚高明,悠久无疆,在知识与道德严重脱节的今天看来,极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道家的"意于言外"风格   虽然老子在运用语言营造境界方面已经达到了至高妙的程度,但老子却深知,凭借语言是难以传道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主张传道、悟道应当采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以神传神、境中悟道的方式.道家"意于言外"风格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白描手法、俭约传神,二是言隐于荣华,讲究创造含蓄深远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2.
"行"与"学文"     
<论语·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13.
肖伊绯 《寻根》2021,(3):34-40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解冤祈福的行为在民间流传已久,往往依附于各类佛教、道教信仰的祈祷形式之中."解冤结"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独立的偶像崇拜,应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佛教经典《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至北宋时基本形成了所谓的"解冤结菩萨"信仰,并一度出...  相似文献   

14.
正在《庄子·天下篇》中,关于惠施的"道",可以一言以概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也有类似的言论,《齐物论》一篇中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若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庄子与惠施都秉持"万物一体"的物我观,所不同之处只在于惠施在此处强调了"泛爱万物",那么庄子对于万物,是否也有这种"泛爱"的情感呢?庄子与惠施所言的"天地一体"的内涵是否一致呢?以《〈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为参考,顾实、高亨、钱基  相似文献   

15.
正有人说,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善于学习而不善于创造。这种概括未必全面,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孔子"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注重知识的继承与传授,却不太重视创新。用孔子的话说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意思是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和彭祖相比。他的一生正是这样做的,删述六经,整理古代文化。所删述的正是他所  相似文献   

16.
"躺在床上喝着早茶,伦敦居民可以通过电话,根据自己的需要订购全球各种商品,并期待着这些商品被及时送到自己的家门口;他还可以在同一时间里用同样的方法把自己的财富投资于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投资于任何一类资产,毫不费力地分享这些资产未来的果实和好处."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笔下的伦敦生活.  相似文献   

17.
尹荣方 《寻根》2007,(5):43-45
"烧拔"是日语音译,指荞麦面条。日本人大多喜欢吃"烧拔",一般酒家,除各式酒菜外,大抵供应"烧拔",面条店自不用说,日本更有挂"烧拔"招牌,主要供应烧拔之店,路边流动烧拔摊,更是随处可见。日本人吃烧拔,独多讲究,每用绿茶和面,使烧拔呈浅绿之色,莹莹可爱。  相似文献   

18.
"江湖"漫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方 《寻根》2004,(4):36-42
一 <书屋>2004年第5期刊载了张远山先生的<"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一文,在该文中,他指出陈平原先生未能找到"江湖"一词的源头,认为"江湖"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专名,既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分开释义,更不是"三江"、"五湖"的简单相加,最后,将这一蕴涵着深厚文化密码之"语词"的知识产权归到庄子的名下,以此建构中国传统之与儒家政治人格相对立的道家文化人格.远山先生关于道家文化人格的论述我基本认同,不必赘言;关于"江湖"一词的语义溯源,就读书所见则似乎有进一步考索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加强"文艺两新"工作是深化文联改革,切实保持和增强文联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必然要求;是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艺界行风建设,发挥文联组织在行业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全国文联"文艺两新"工作座谈会和省文联八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加强全州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调研普查工作,州委宣传部、州文联于8月24日联合召开了由州民政局、州文化和旅游局、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分管领导及州委宣传部文艺和宣教科长、文改办主任、12县市委宣传部联系文联工作副部长、12县市文联主席、州级12个文艺家协会主席以及州文联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动员会,全面启动"文艺两新"调研普查工作.  相似文献   

20.
寅公 《大理文化》2007,(6):37-39
洋人到大理,竟有专门的街道"接待",这也像华人在国外,有"唐人街"那样意味深长。"洋人街"是一个古老的文物,所有来大理的人都会在这儿留连往返。如今大理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