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尊道而贵德",然而,在目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道之不讲,以利言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多年,深有同感.因此,本文拟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方案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尊道而贵德",然而,在目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道之不讲,以利言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多年,深有同感.因此,本文拟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方案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史记》先秦史部分蕴涵着丰富的"耀德不观兵"思想,这与西汉的现实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阐述"耀德不观兵"思想的核心、其在先秦时的表现及这种思想与西汉现实政治的关系。"耀德不观兵"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法文化落后的结果.原因在于:"德主刑辅"主要是知识精英理想,非国家政治主流;古代的"刑"及其与"德"的关系与今天具有本质差异,不能受思维惯性影响简单视其为次级需要;"德主"和"刑辅"的主从关系认识基于落后的学理与实践;"德主刑辅"的正面价值十分有限,是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不良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老子》"上德不德"章中存在着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对此体系,我们可以作出"上…"、"下…"之分。所谓"上…"者,指"道→上德→上仁→上义→上礼"之迭为体用关系的价值观念体系,而所谓"下…"者,则指这一观念体系中彼此间体用关系的散解,并因此分别沦落为"下德""下仁""下义"和"下礼"。分析这一价值观念体系,对于我们把握《老子》在处理儒、道等关系时的双重维度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人,对其立德树人职责落实进行评价事关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评价的价值在于良好导学关系、合理评价导向和良性育人宗旨的回归.目前,该评价体系还存在"评价内容: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不平衡""评价主体:他者参与与导师自我不协同""评价手段:重视存量与强调增值不联合""评价结果:激励问责与发展促进不协调等问题.为此,提出发展性评价目的 、合作性评价主体、全面性评价内容、综合性评价方式"四位一体"的优化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7.
"三全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重要遵循.目前,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在学校、学院、导师、研究生等各个层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应从协调三组关系、抓实"三季育人"、统筹"三方"场域、落实"三个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全员协同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联动、全面保障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推动导师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文章拟就通过"法"字与"德"字在我国古代史上意源进一步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并通过"法"字与"德"字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现行条件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德经》中"依道立德"的道德哲学运思路线不仅向人们表明了"道"与"德"相异相通的内在关联,而且昭示出"德"之普遍存在的伦理本质;他以"玄德"、"上德"、"常德"等诸种具体形态诠释出"德"自然无为的普遍本性,并指出"物之德"与"人之德"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源于"道之德",即按照"道"的要求或以"道"为标准去行动。鉴于人们当时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失道"之后的"下德"教化状态,老子否定了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之解决方案,提出了修"德"复"道"的道德修养理论,并以其"三宝"来应对人与自身、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诸多复杂关系,以期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上德不德"理想状态从而使道德成为多余。  相似文献   

10.
在凯特·肖邦的长篇小说<觉醒>中,"一个孤寂的灵魂"是作家给予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最贴切的标签.爱德娜的"孤寂"不仅体现在她的自我感觉上,还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上.爱德娜在孤寂中思考,在孤寂中存在,在孤寂中觉醒.她对"妻业"、"母业"、贞操观的怀疑和否定成为后来女性文学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  相似文献   

11.
金薇 《教育》2022,(19):13-15
于漪老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基础上,提出语文学科应在"德智融合"中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当然,"德智融合"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变化源自实践:德智内容从最早的"思想性与工具性"到"道德情操人格气质与工具性"到"自然人与合格公民"到"德育与智育".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早期的"课加讲大道...  相似文献   

12.
编稿采撷录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一句,课本注释"德"为动词,"施恩的意思".《教参》也从此说.我认为,把"德"的词性确定为动词是正确的,但把它在句中的意义释之为"施恩"却甚欠妥当.理由是:一、它颠倒了诗中"恩"的施受关系.二、有损于"我"的主人公形象,削弱了"我"的反抗精神.正确的应是释"德"为"感激"、"感恩".这样,不仅与该诗的内容吻合,也与字典词典的释义一致.  相似文献   

13.
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当代平等理论的一种重要限度在于消解了个人责任,罗纳德· 德沃金建构了一种名为"资源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试图调和平等与责任以弥补这种缺陷.德沃金主要以"昂贵嗜好"为例探讨了人们应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即"敏于抱负".本文认为德沃金调和平等与责任的努力是不成功的,资源平等的理论目标之间存在张力,原因在于,一方面,德沃金对选择与环境这一资源平等最根本的区分是不成功的,另一方面,"敏于抱负"的原因是不充分的,同时选择深受原生运气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立德树人"的思想古已有之,且在古代教育思想中占有半壁江山。"立德"出自《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也不朽"。"树人"语出《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强国之基,是为人之本,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  相似文献   

15.
勇敢之德一直为古代思想家所推崇,勇敢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人们刚健进取.古代思想家对"勇"给出了"知死不辟"、"率义"、"改过"的一般规定性,并依据勇的性质、程度等对其进行了分类,阐明了"勇"与"礼"、"智"的关系.弘扬中国传统德育中的勇敢精神对促进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亮  杨娟 《高校教育管理》2021,15(4):13-25,53
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我们需要在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价值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明确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然而,目前高校教师立德树人陷入了育人环节与评价功利化矛盾交织、教师育人模式与学生诉求摩擦对立、口号式宣传与形式主义作风双重裹挟等困境,这阻滞了高等教育育人价值的有效释放.基于此,我国应将以德育德、以规立德和以文化德的"三位一体"协同模式作为破解这一困境的良策,从而助推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使命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孔子称中庸为"德",且为"至德".从"至德"与"道"的联系看,它是指道德自由这一最高的精神境界;从中庸与"高明"的关系看,它是指一种"寓伟大于平凡"的德行方式;从中庸与其他德目的关系看,它是一种涵容其他诸德的"兼德".  相似文献   

18.
怪树     
1.RT星总统要求在K星种一棵树RT星的总统德德达带着一个庞大的访问团来到K星。应该说这次访问是不成功的。德德达与K星总统达达多在许多问题上都未达成其识。其实责任是在RT星一方的,他们提出了许多近乎无理的"合作"请求,达达多总统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最后在饯行的晚会上,德德达吞吞吐吐地提出了一项"小小的请求"并坚持:"请总统阁下答应后我才说。"  相似文献   

19.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在国际关系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国外交关系。近代以来传统大国关系可谓血雨腥风,鲜有走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案例出现。2013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关系有着深刻历史内涵。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必须要增进互信、减少误判,建立两国信任基础,消除战略猜疑,同时必须管控双方存在的分歧,不断扩大共识,打造中美命运共同体,从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教"是"以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是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客观要求.实施"以德治教",要以德正本,以德立范,以德行政;实施"以德治教",必须推进德育创新,必须把师德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