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再谈多下去     
湖北日报自从1980年开始抓新闻改革以来,报社内外都很重视天津日报“抓活鱼”的经验,好新闻逐渐多了起来。不过这些好新闻,大部分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是通讯员写的。这件事很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深思一番。请看下面的事实: 1980年湖北日报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有两篇,都是通讯员写的;社内评出的28篇好稿中,通讯员写的12篇,通讯员和记者合写的5  相似文献   

2.
“好!”中央一位领导同志看完穆青、胡国华、王志纲合写的长篇通讯《风帆起珠江》后,提笔写下了这样一个字的评语。首都一家新闻单位的负责人认为,这篇报道体现了中央的精神,读后令人振奋。这篇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能令人振奋?我想,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珠江三角洲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使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威力,让读者领略  相似文献   

3.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4.
一张报纸,即使只有一两篇新闻“失实”,也会损害它在读者中的信誉,一个记者或通讯员一两次疏忽大意,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名誉受损。羊年除夕前,我社收到一篇来稿,内容记一个村民买回“三步倒”,准备毒狗食肉,结果被家人误食,一死二伤。这无疑是一则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值班编辑因作者是位老通讯员,便及时编发。  相似文献   

5.
用心灵写兵     
金秋 《记者摇篮》2007,(9):13-14
士兵是军队的基础,是部队报纸的主要读者。怎样才能写好兵的新闻呢?近两年,我参加了“记者蹲点看基层”和“记者住班”两次活动,有了一点切身体会:沉入基层,要用心灵去写兵。[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某大报一位副总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来稿,在署名部位写着本报记者,但后边却空着三个格子,再写上本报通讯员×××。他解释说,这反映了我们一些编采人员作风不正。通讯员害怕他写的稿子发表不了,只好这样做,意思是谁处理我的稿子就把名字写在前边,算是“合写”。说完他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8.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这是令我们基层通讯员很伤脑筋的问题。我从十几年写稿中体会到选好“婆家”再“嫁人”,才能提高稿件命中率。 首先要掌握每个报刊的版面及栏目特点,尤其是一些固定的栏目,这样可为投搞准确率起“向导”作用。举个小例子:记得去年三四月份,我在看报时,无意中从《经济参考报》上读到这样一条消息:吉林某珠宝店在开业时请顾客“剪彩”。当时,这篇短消息登在第二版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我看后,觉得这是一条“有潜力可挖”的新闻。因为,以前从报刊及广播电视上看到或听到的开业“剪彩”全是领导同志或名人,而这篇消息报道的这家珠宝店开业剪彩却一反常规,清顾客剪彩,这  相似文献   

9.
在某日报《都市周末》版上看到一篇题为《这斯俄买的》的文章,标题制作很醒目,可就是让人看不懂。“斯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个新造名词,还是某外来词汇或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让人如坠雾里。标题看不懂,只好看正文了。这是一篇介绍西安羊肉泡馍吃法的文章,直至读完正文最后一句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此文作者的一位同事到西安出差,在一家小店吃泡馍,误认为桌上的糖蒜是饭店免费提供的,拿起来就吃,结果坐在桌对面的顾客用方言告诉他:“这斯俄买的(这是我买的)!”这样的标题似乎很别致,却让许多不懂当地方言的读者“丈二…  相似文献   

10.
3月下旬,《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与特约通讯员覃照平等合写的通讯———《一个战士心中的“先进性”》一稿。从采写这篇新闻至今,已有三个多月时间了。回味这次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记者在采写新时期战士的新闻时,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认识问题方法,必须把视角“抬高一度”。多少年来,新闻记者“眼睛向下”,以扎实的作风、朴实的文风,反映了一批又一批基层士兵的形象。回望我们新闻记者笔下的基层士兵,多是纯洁善良,忠诚老实,其形象表现多是灰头土脸,满口方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1.
偶然看到一张《文汇报》,上面有篇消息《上海出现第一位“洋菜农”》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篇获得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今天细读它,发现在写作上有颇多值得借鉴之处。一看到这篇消息的标题,就吸引读者去读它。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纷纷来中国,或投资建厂办企业,或投资经商搞贸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很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老外”来中国当“菜农”却还是第一次听到,应该说记者独具慧眼,抓到了一条题材新颖的好新闻。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体现其新意时,并非是从猎奇的角度上来写,而是通过匠心独运的选材,在刻意求…  相似文献   

12.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13.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这大概是编辑、记者和通讯员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记者和通讯员整天忙忙碌碌,高产倒是高产的,但在报道深度上却年复一年老面貌。我自己的理论功底虽。然也不厚,但在编辑经济报道稿件的工作中,深感有提倡新闻工作者学理论的必要。下面谈点个人体会,以冀与同行共勉。不学理论看不准有个通讯员寄来一篇报道,讲的是一个山村几十年来民风敦厚。在许多地方存在“向钱看”的时下,那里仍然是“世  相似文献   

15.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16.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9年8月初,当我拿到《人民日报》有关国庆50周年报道的计划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看看给我分到了什么题目。 果然有。我和另一位记者要合写一篇关于“两个50年”的报道,要求8月15日前文稿。留给我们的时间已不多。 8月22日,有关新中国50年的报道在各新闻媒体同时展开。到10月1日,共有近40天的时间。这就是说,有关新中国50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说:“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认为这里所说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观点”。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有时生怕读者不明白作者的意图,唯恐自己宣传教育的气氛不够浓烈,因此,往往作者和盘托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将自己的“见解”化作“闪光”、“高大”的溢美之词(任意拔高或虚假失实不在此列),充塞字里行间。作者的用意也许是好的,但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因为读者反感那种赤裸裸的说教或宣传味太强的报道,聪明的记者、通讯员总是将自己的“见解”巧妙地寓于新闻事实的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9.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20.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