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高尔泰与李泽厚都可以称为自由美学的重要人物。主观派代表高尔泰的"美是自由的象征"与实践派代表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对当代美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二者从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论断出发,分别论述了他们的自由观以及自由与美的关系。在高尔泰看来,实践的结果是自由,自由只有通过感性动力才可以转变为美;李泽厚则认为,自由是通过劳动实践所获得的伟大的行动力量,而美正是指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2.
高尔泰美学和李泽厚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对峙互补的两大主干.在主体存在和主体实践、感性动力和理性结构之间,高尔泰更偏重前者.强调美与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视美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关注美和艺术现代形态的生成等,是高尔泰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感点燃了美,美必然是负熵的等命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激励了一代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必然在新的世纪得到更深远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高尔泰苦难的人生历程与特立独行的治学风范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逻辑起点上,高尔泰提出研究美学首先要研究人学,人学是美学的起点;在理论特征上,高尔泰立足于浪漫美学的内在要求,充分展现了浪漫美学的对立性原则、情感本体论和精神的主体性等美学特征;在价值追求上,高尔泰执着于人的追求从而试图建构人学美学,彰显着鲜明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4.
面对20世纪末文化转型中的主体性普遍沉沦,张承志以信仰对作家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做出了自身确认和价值坚守,其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心灵自性的呼唤在人本哲学层面对人所作的形而上价值还原,但对现实常态的绝对超越与摒弃又最终使这种形而上的努力沦为单向的价值僭妄,并最终导致反抗的虚无。作为在时代变迁中自觉承担了"历史中间物"悲剧命运的作家个体,张承志的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意义无穷的。  相似文献   

5.
萨特早期哲学中内含的美学是一种虚无论美学。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虚无与自由,虚无与自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规定。美与艺术的存在同样以虚无和自由的本体论为其依据。不仅如此,人的存在作为虚无的存在就是欠缺,欠缺构成了价值的本性和起源。美作为自为的欠缺的所欠缺者就是一种作为超越性价值的存在,它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双重特征。因此,审美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才能实现。想象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化,而美对对象的审美提升实际上就是想象性意识对对象的虚无化。想象构成了虚无论美学的审美方法论,它把萨特的虚无论美学贯穿为一个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与审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6.
存在的虚无与意义的追问--鲁迅的生命哲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与意义的失落与寻找,是20世纪中外思想大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鲁迅对生存的孤独、惶惑、绝望、虚无与荒诞有痛切的体验和深刻的反思,在对绝望的反抗中,寻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源于感性,美本于人生,美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希望、一种憧憬,是人类不断追求的历程,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结果,是人类在追求中发展起来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传统美学偏执于"形上"与"形下"两端,或为追索虚空的所谓美的本体,而忽略了人的生存、人的存在;或执着于对主体与客体作孤立的、静止的、精细的分析,以偏概全.以致翻覆不定,陷入迷惘.正本清源,返朴归真,关注人的生存,致力于感性的完善,还人以美的感觉,发挥美的启"真"导"善"功能,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给感性的个体以审美的关怀和美学的指导,引导人们走出个体独立后的孤独和精神世界的空虚,这是时代对美学的呼唤.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等待戈多》中所揭示的人类生存图景为中心,从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他人三层最基本的生存关系入手揭示了“等待”的意蕴,即以等待对抗虚无正是人生的顽强姿态,以过程消解结果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对于人的生存之思想路向先是从古典的理性到感性的生存,再到个体的存在与死亡,最后进入了彻底的虚无,始终无法完成对于现代人的生存、生活、生命的救赎与超越。李泽厚深植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哲学提出了"情本体"论,在中国的生存智慧中寻求对世界的、时代的、人的精神危机的解决,让"人性、情感、偶然"在哲学层面展开,以情感为归宿建构"生"的意义,成就人的诗意栖居与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对人的完整生命的动态把握,突出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具体表现为对生命之美的追求。而对生命之美的理论思考,始终表现出了对生命异化的警觉与对价值和意义世界的自觉看护。它突出生命本体论,追求生命的创造和发展,讲求人生境界的提升,是对近代理性主义所造成的价值失落、生命虚无和生存荒谬化的反思与回应。  相似文献   

11.
美源于感性,美本于人生,美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希望、一种憧憬,是人类不断追求的历程,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结果,是人类在追求中发展起来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传统美学偏执于“形上”与“形下”两端,或为追索虚空的所谓美的本体,而忽略了人的生存、人的存在;或执着于对主体与客体作孤立的、静止的、精细的分析,以偏概全,以致翻覆不定,陷入迷惘。正本清源,返朴归真,关注人的生存,致力于感性的完善,还人以美的感觉,发挥美的启“真”导“善”功能,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给感性的个体以审美的关怀和美学的指导,引导人们走出个体独立后的孤独和精神世界的空虚,这是时代对美学的呼唤。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哲学中,上帝代表了超感性的存在领域,对感性世界进行规定和限制。然而,随着上帝的死亡,只剩下了一个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的世界。在这个缺乏意义与充斥着荒谬本质的世界上,尼采主张用艺术而非真理抑或道德来拯救人的生存,即为人生进行审美辩护。在尼采看来,真理只是为人的生存服务的权宜之计,道德则在根本上与生命相抵牾。只有艺术可使人生超拔于虚无之上,进而美化人生,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3.
林冲是<水浒传>中唯一一个严格意义上被逼上梁山的人.妥协与反抗的互相冲突构成了林冲性格的复杂性.林冲的性格悲剧集中体现了那些善良有才干的中国人深重的压抑人生的滋味.本文分析了林冲妥协与反抗的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以及呈现给读者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高尔泰“实践本体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美学新潮与李泽厚“积淀说”的矛盾冲突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引发过巨大的思想和化观念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保守之间的冲突,是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冲突,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是国家意识形态与人意识之间的冲突,影响了中国当代哲学及其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的历程经历了漫长的七个历史时期:潜在的历史前提与断裂期;萌动的历史意识与序幕期;鲜明的历史标志与形成期;缓冲的历史发展与高潮期;清醒的历史态度与反思期;公允的历史透视与完善期;循环的历史批评与回望期。高尔泰《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及其“感性说”、刘晓波《与李泽厚对话——感性、个人、我的选择》及其“突破说”,堪称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历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本从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指出作家——作品——读这一特殊主体间性关系体,使作和读相互之间体现为超越性的关系,而不是对象化的原始冲突关系,突破了《存在与虚无》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原始冲突处境,揭示了阅读(审美)对于人与人的共同生存具有超越性和现实性意义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的嬗变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发生较大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发生变革,中国社会价值虚无问题凸显:价值定向危机,生活支点崩塌;意志颓废,前进动力缺乏;吞噬效应,价值观念遭腐蚀;群体瓦解,社会原子化加剧。面对中国社会价值虚无的表现与危害,提升个体价值自觉、强化个体价值认同、发挥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促进民族价值创新是实现社会价值虚无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意义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存在论的高度反思价值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的重大研究论域。价值的存在论研究,就是要通过在“本体”论上把价值与自由、价值与时间关联起来,在认识论上把价值与事实、价值与认识分离开来,在方法论上把价值与科学区别开来,从根本上指明价值在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本体论地位,深层次说明现代性的价值意义与问题,预测当代人类的价值取向与命运,从而维护人类生命存在的尊严和意义,反抗人的价值的外化和存在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儒、道、释美学都很重视人的"本真"生存问题,都是从"生存"的意义上关注人的。就儒家美学而言,"仁"的构成境域就是人的"本真"生存态势或生存状态。并且,从重视人生出发,儒家美学强调个体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仁"的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的构成就是心灵的升华,为人的一种"本真"生存态,表现出一种对人自身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上领悟生命、体味生命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9.
~~拥抱虚无与反抗虚无——张爱玲及其笔下人物的生存方式@王叶青$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相似文献   

20.
虚无本身就是张爱玲的生命要素,在梦幻的传奇与世俗的流言人生中,她始终有一股寻找虚无而至苍凉的兴奋。张爱玲及其笔下的人物,面对“乱世”不可捉摸的命运,遭遇在那“惘惘威胁”之下的人心荒凉,体验她们在虚无与反抗虚无之间所做的挣扎与奋斗,以此来真正感受她们沉稳与飞扬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