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孕育着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的生成,促进了艺术信息的迁移、艺术手法的创新、艺术经验的积累。网络艺术既是作品形态的网络化,也是创作手段、创作方式和创作思维的网络化,依其网络化程度差异,可将网络艺术分为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艺术作品的网络创作和发布、计算机艺术的网络化三种类型。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形态,个性化和综合化是网络艺术的经典特征,互动化是其交互特质,虚拟性和短暂性是其多元特征。  相似文献   

2.
陈冠 《电子出版》2001,(3):48-51
计算机图形图像艺术作品的创作数量和水平不但反映一个国家计算机图形图象学的应用水平.也是一个国家计算机艺术学学科水平最重要和最终的评价指标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图形图象学与艺术学研究室陈冠先生经过多年默默无闻的潜心攻关创作.成果丰硕. 1999年至今不断发表计算机图形图象与艺术经典作品.仅全彩色大型 (A4)计算机二维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已累积发表29幅,其中有11幅由国家核心刊物《中国图形图象学报》刊登.部分计算机图形图像艺术作品水平已达到美国同类作品的水平:《中国图形图象学报》和本刊特别设立“电脑艺术”专栏,连续刊发其论文和作品。这在国内计算机艺术学学科领域独一无二。 本文明确指出:位图图像编辑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合成创作的复杂和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任何传统合成特技的最高水平。软件图像合成的边缘处理天衣无缝。本研究范例创造性地将位图编辑软件多层任意形状复杂图像合成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图像合成及边缘处理达到完美程度。目前未见国内学术界发表同类论文。  相似文献   

3.
陈冠 《电子出版》2001,(2):53-56
计算机图形图象学是当前计算机科学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而计算机图形图象学与艺术学的结合又产生了计算机艺术学的崭新学科。计算机图形图象艺术创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和计算机图形图象艺术的应用理论研究及计算机图形图象艺术作品的创作应用,是当前国际计算机图形图象学和计算机艺术学研究和探索的两个重大前沿领域。中国人民大学1996年创建计算机图形图象学与艺术学研究室,1999开始发表计算机图形图象艺术创作软件设计开发的研究论文和计算机视觉艺术作品。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研究水平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领先,部分计算机图形图象艺术作品水平已达到美国同类作品的水平,对集传统艺术和计算机图形图象学艺术之大成、进而创造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或艺术门类有指导意义,对相关行业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本文首次明确指出:计算机位图图像编辑硬件和软件构成的电脑虚拟摄影暗房,在图像合成、图像色彩校正和创作以及图像拍摄和处理特技三大关键技术性能和创作水平上已远远超过传统摄影暗房,能够创作传统摄影暗房所能完成的几乎所有特技艺术效果和传统摄影暗房所无法完成的特技艺术效果。“电脑暗房”已可以代替传统摄影暗房,这对于摄影行业意义极大。本文完成了跨图像移动选区进行复杂图像完美合  相似文献   

4.
李军强 《大观周刊》2012,(47):319-319
一、何谓数字艺术?数字图像?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开放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空间。其互动性、交互性给人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方便。网络对数字化艺术图像的成像和传播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为图像艺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那么什么是数字艺术呢?所谓数字艺术一般是指以“数字”作为媒介素材,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创作的具有一定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或艺术过程。  相似文献   

5.
电脑和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而且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是关于数码技术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2002年10月举办的“亚大多媒体艺术展”的介绍,向大家展示了现代数字艺术的魅力。文章总结了数字艺术在当前发展背景下的几个方面的内涵意义,以及其创作过程的人文观念性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次展会的主题是“润化”,融合各种比喻,通过将电路及计算机与艺术连结在一起,使我们对技术的艺术潜质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可以预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带来了新的创作可能性,而艺术家们就在这新的数字层面推动着人类艺术向更深发展。“以人为本”、“以人文精神为根基”是数字艺术获得永久动力的源泉,一件件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将数字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艺术在20世纪末出现并开始发展,逐渐成为当代艺术范围内的主导力量,在技术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新媒体的艺术界限不断被打破和重组,多种媒介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综合性的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探索在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背景下,艺术家对技术运用和创作思考的过程,进而探讨新媒体艺术中互动和观念对身体、媒介、概念...  相似文献   

7.
论媒介即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新闻界》2005,(6):138-139
麦克鲁汉有一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他是就媒介与一般信息的关系而言。本文作者沿用麦克鲁汉的这个说法,提出“媒介即艺术”,当然,这是就媒介与艺术的关系而言。其实,如果“媒介即讯息”能够被认同的话,那末,“媒介即艺术”这一提法也有其合理之处,那是由于艺术的对象是人、社会和宇宙,艺术也在传递讯息,只不过它与新闻、宣传等传递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当然,媒介与艺术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我们提出“媒介即艺术”,意在强调艺术与媒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意在强测媒体对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到传播和接受的深刻影响。提出“媒介即艺术”意在引起人们对媒介与艺术关系的重视,意在引起人们对媒介与艺术关系的重新审视。过去,人们对某些艺术与承载这一艺术的媒介有过深入研究,比如对书法艺术与文房四宝的关系研究就很深入。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人类拓宽了自身的“视界”,无需走千里路也可看到千里以外的景色;无需身处某一时期便可全然得知该时期的事件,这便是网络的便捷性。而舞蹈艺术也同时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使舞蹈艺术的发展迈入新媒体时期并在舞蹈艺术传播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使舞蹈不再是“区域文化”并拓宽了舞蹈艺术文化的受众面,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舞蹈传播方式从传统的“线下”传播到网络的“线上”传播,舞蹈艺术通过互联网媒介达到的大范围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9.
媒介改变艺术——艺术研究的媒介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岩 《现代传播》2007,(6):52-55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发艺术的变革,关注传播媒介与艺术形态演变之间的历史呼应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传播学视角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媒介改变艺术的创作、传播及接受过程,进而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而艺术的媒介呈现方式又改变了艺术的本体性存在,使其获得独特的传播魅力,电视媒介的魅力主要缘于其能指与所指的相似性.热媒介的机械性、类型化、复制性迎合了大众文化的需求和特性,其抑制受众创造性、传播内容平面性的特点又与大众文化进行商业营销和社会控制的目的不谋而合;大众文化多倾向于热媒介,偏好偏倚空间的传播.冷媒介"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势必要求接受者有较高的参与能力;精英艺术多倾向于冷媒介,青睐于偏倚时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刘俊 《现代传播》2023,(1):117-123
“膜拜”与“展示”是艺术价值的两个维度。艺术下沉是从“膜拜”的传统艺术走向“展示”的传媒艺术的一个底层逻辑,这种下沉可表现为接受的同时同刻性、评判的中心祛除性、创作的机会均等性、表达的自由本真性等方面。未来科技的发展将给传媒艺术“展示”的形态和方法带来大量新的可能,使得“展示”将会超越时空的阻碍、身份的区隔、被动的接受、真实的限制、身体的极限等。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呼唤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同步”永恒动态开放性,并借助全球同步经历传媒艺术变局的契机提升中国学者的全球贡献度甚至全球引领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萌芽的阐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秀云 《新闻记者》2005,1(1):48-50
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今新闻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学术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率先提出这样一种教育主张,认为“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①而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  相似文献   

12.
由于艺术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艺术美学应该重新得到彰显与建构.艺术美学与文艺美学有明显的交叉,但有其自身存在的依据.文艺美学强化文学与艺术的通约性或共同性,文学理论的痕迹在文艺美学中还较为明显,而文学是要通过文字进行折射的.“内在视像”是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艺术则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形式,创造出诉诸人们的视觉或听觉乃至其他感觉的直观艺术形象.艺术美学应更近于艺术学的传统,更多地考虑“艺术的”审美特性.尤其艺术语言是艺术美学必须关注的问题,其关键性功能为:一是艺术创作中构思到外化的过程,艺术语言是根本的媒介;二是不同的种类的艺术,其间的差异是以艺术语言为根本标志的;三是艺术品的流传与经典化,艺术语言是其根本的凝结物.  相似文献   

13.
摘要: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分析应把“公共”和“艺术”分开解释,可以说“公共”所针对的是生活中人和人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理解公共艺术,狭义的讲是出现在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包含的艺术种类较多,出现的公共场所类型也很多。从广义上来说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还包公众兴办的或参与的公开表演艺术和公开艺术活动。本文通过分析公共艺术的概念,试图阐述公共艺术在环境中的“和谐”原则。  相似文献   

14.
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是逐渐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是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是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5.
论数字化时代电视节目创作与传播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变革在媒介内容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传统艺术的某些功能也被技术发明或替代或扩展。数字技术给电视节目创作与传播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本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比特”成为通行货币,一切信息的存在都可以用0和1两种状态来构造,电视节目制作中会呈现前所未有的“交融景观”。本文将从虚拟空间与纪实空间、新媒介与旧媒介、多样化与个性化、传者角色与受众角色等四个方面,大致勾勒囿于这种交融景观逐步显现而引起的电视创作理念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对自己的创作有过若干次痛切的自我否定。这些否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政治标准”的自我否定;一类是基于“艺术标准”的自我否定。可以说,他的公开的政治层面上的自我否定是对革命事业的自觉,因为他是一个“战士”,而他的私下的艺术层面上的自我否定是艺术良知的复苏,因为他是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17.
李红坦  谭思玲 《传媒》2023,(7):71-73
“信息茧房”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其信息窄化、信息割据、信息迎合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本文提出通过同步提升媒介素养,加速打破信息茧房;打赢网络阵地战,培育正能量“意见领袖”;明确网络警戒线,落实责任性“把关人”等措施引导大学生“破茧而出”,以维护、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力丹 《新闻界》2002,(2):8-12
2001年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平稳发展的一年,较明显的热门话题有以下四个:媒介经济、网络传播、广播电视、新闻法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大众传播业的全面铺开,以及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业的冲击,研究的重心明显地朝向“媒介经济”这个话题,涉及的具体问题颇多;其次,由于网络传播受到全球网络经济泡沫的影响,人们反而更为关注它,因而“网络传播”依然是这年的重点话题。随着广播电视业的集团化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其的研究势头依然高涨;新闻业务的急遽扩张,在新闻侵权与诉讼方面出现了较多涉及法治和新闻职业道德的问…  相似文献   

19.
罗启康 《大观周刊》2011,(27):23-24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文化艺术修养快速提高,老百姓在生活之余对高品质的艺术作品的渴望及迫切要求。在这种情形之下,作为人民大众的艺术家就必须着重于生活,创作出老百姓需求的高品质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创作应该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作为雕塑艺术创作者,艺术作品创作形式必须多样性,跟百姓生活贴切所接受。例如:艺术夸张表现形式就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创作形式,也是艺术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此,艺术夸张不但在现代的雕塑中体现出魅力,还让这种艺术形式体现在我们周围生活环境当中。  相似文献   

20.
潘明荣 《声屏世界》2009,(11):42-44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把电影定义为“热媒介”,认为“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收者去填补或完成”。①本雅明则指出艺术作品经过机械复制后,会导致其光韵的消逝:“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作品的即时即地性”。②可见,就影像的物质特性来看,是不容易表现现代主义艺术家及其艺术的精神世界的,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孤独、忧郁、病态的艺术家和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发散、写意的深邃思想。那么对于这些不可言说的精神和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