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晓悦 《华章》2007,(11):239-240
根据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的观点,符号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和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承受.而本文根据这一命题,试图从交往理性、受众、权力与消费等具体方面进行讨论,简要说明符号暴力的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2.
高校政治权力是高等教育与整个国家、社会相互作用的表现之一,是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股掌控大学命运的势力之中国家权力的具体体现,是目前高校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通过辨析高校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探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思考高校"行政化"和"去行政化"的问题,得出了高校"去行政化"的理性逻辑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马青 《华章》2009,(21)
在汉语中"红"象征着喜庆、顺利、成功,是我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然而英语文化中的"red"使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它象征着残暴、流血,是种禁忌颜色.由于中西方在审美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及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颜色词的意义便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本文试图探讨"红色"与"黑色"在英汉文化中的主要象征意义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中存在知识权力、国家权力、教师权力等权力形式,教育权力在支配性结构中转变成消极的霸权或暴力。权力是社会实现公共秩序、保障社会权利、实现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团结的必要形式,暴力则破坏公共利益和公共生活。教育权力保障教育世界的公共秩序和交往理性,使得教育这种公共生活的形式和空间得以存在,从而使学生在教育生活中获得平等的权力和权利。教育权力的失能和不足,造成教育中种种压制性暴力的泛滥。  相似文献   

5.
“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象征着“理性”与“自由”,都是古希腊艺术精神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在古希腊的艺术中既能感受到理性的力量,也能感受到对人的本能的一些情感的描述,无论是理性的成分还是情感的成分,在古希腊艺术中都没有过度地表现,而是相互制约,达到和谐与平衡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理性精神,是个人幸福、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非理性的认识和行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特别是网络信息高速发展背景下的舆论生态,他律与他治、蒙昧与盲从、极端与偏执、逆反与虚无、狂热与暴力等非理性现象,成为国家治理必须面对的难题。理性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选择,对公民个人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理性精神的实质,弘扬理性精神,克服非理性的"情绪病"。  相似文献   

7.
甘培聪 《天中学刊》2012,27(6):60-65
启蒙的精神图式是确立"人"的无限权力的命题。而在康德那里,这种"人的无限权力"、理性主体的第一性原则在思辨理性的范围内得不到确立,于是就转移到实践理性的范围中,同时也证明了实践理性优于思辨理性。但这种主体第一性的确立,并不一定确证了人的自由,在社会和个人未实现和解的条件下,反而会导致现实自由的缩减,只剩下法则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继各种社会暴力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暴力——"网暴",即"网络暴力"."网暴"是一种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语、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的社会现象,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特殊的暴力形式.有人归纳了"网暴"的四大危害:混淆真假、侵犯当事人的权益(名誉权、隐私权)、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阻碍和谐社...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的行使效力呈现出"日渐式微"之态。学术权力定位失当、制度设计缺失、学术精神衰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以及监督机制存在漏洞是主要原因。对此,可以从教授执掌学术权力、健全制度体系、培育和构建公共理性以及建立"以权治权"的监督机制四方面采取措施,正确解决"谁掌权、掌何权、如何掌权"的问题,从而提升大学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的行使效力。  相似文献   

10.
"南山"是古诗文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它在具体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意蕴.在早期文化中它与长寿、多福、平安、健康息息相关;到了汉代它又有了归隐之意;而到了唐朝它又添加了臣子的象征这一层联想之意.理解它不仅要知道它的具体理性意义,也要了解附加在它之上的文化意义,这样才能理解得更真切、透彻.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通过道德自律原则体现了一种主体自由精神。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自由既蕴含了一定人道主义和理性精神,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又未摆脱其原始性和历史局限性,但它仍不失为当代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12.
"是"具有系词和表存在的双作用义.最根本的是我们应当从理解西方哲学精神本身出发,在不同语境中酌情择其Sein的译法.在康德先验逻辑理论中,范畴作为理性思维是判断中联结之统一性的逻辑形式.范畴的"是"是被给予的知识获得普遍性的关系,它只存在于判断本身的执行中,起着联结的作用.而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是"不能被当做一个最普遍的逻辑性概念来理解,"是"是存在意义上的"生存状态"."是"作为被给予的东西开显于说出自己的"此在",此在在原发时间视域中诠释纯粹的"是"并追问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直接原因是科学理性精神的缺失,深层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治统治的干预.因为封建统治者认为,科技的发达必然带来伦理的丧失,而伦理的丧失必将危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封建统治者不仅"不需要"科技,而且还反对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的“新外王”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儒学作为内圣之学,为何没有开出新外王,二是如何才能开出新外王,三是新外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重点是把握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牟先生认为通过“良知自我坎陷”开出新外王,即,“道德主体”坎陷“知性主体”,“无执的存有”坎陷“执的存有”,“综合的尽理精神”坎陷“分解的尽理精神”,“理性之运用表现”坎陷“理性之架构表现”,“隶属之局”坎陷“对列之局”.由于“内圣”与“新外王”在价值上不同“源”,内容上不同“质”,结构上不同“构”,因此,牟先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道家的"自然"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自然”包含有丰腴的理性内蕴:关注动物生存权利的物道主义;尊重人的自由的人道主义;充满反抗精神的批判现实主义;崇尚“法天贵真”的审美理念;脱离世俗的超现实主义;知足常乐、安之若命的宿命论等。认真解读这份珍贵的文化遗存,将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6.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时,“韦伯命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本文从“韦伯命题”这一问题切入,探寻新教和儒教伦理与其社会的关系,并反思我国社会转型期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赵树理被视为工农兵学中“农民作家”的优秀代表,赵树理这种身份定位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背景。真实的赵树理秉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与独立精神,专注民国民性批判和现实批判。在学形式上,赵树理继续了“五四”作家未竟之事业,在学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分析五四文学革命、救亡、启蒙的理性精神和以真实、悲剧、创新为核心的审美意识,并论述二者在文学作品中本质的合一,以期给今人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