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昕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34-36,59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的不少作品都运用了儿童视角。不论是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还是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鲁迅在创作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并由此带来了独特的文本效果。  相似文献   

2.
儿童视角小说是以儿童视角为主要叙述视角的小说.儿童视角小说的形成包含了"儿童解放"思潮的影响、作家自身的情感动因及自觉的叙事策略等因素.儿童视角小说可以呈现出诗和美、复调意味、陌生化等常规的美学意义.但随着儿童视角小说从原先的重内容和审美品格的表现转向了重对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开掘,其审美形态复杂化,美学意义也丰富了.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现代性"祛魅"过程中的一大贡献,由此揭开了儿童文学的迅速发展。五四时期儿童文学也出现了种种"复魅"的迷失。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主要贡献还在于儿童视角的使用。儿童视角丰富了小说叙事视角,虽然存在着视角运用的越界,却给中国现代小说增加了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张天翼以其讽刺小说"文体"所特有的第三人称内视角、儿童视角、非情节化、戏剧化和口语化叙事等现代特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文体"内涵,也为中国讽刺小说文体的现代性进程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曾伟萍 《成才之路》2013,(11):48-48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艺术?一、匠心独运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6.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女作家哈珀·李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于1960年出版,并获得巨大成功。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儿童视角为切入点,采用文本细读法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成果对小说的表层叙事进行分析,探究儿童视角与声音的关系以及儿童视角的叙事承担者的类型。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体,离开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对鲁迅小说的误读.中学语文教学偏重于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挖掘,却缺少对其叙事艺术的解析.例如就叙事视角而言,"叙事视角类型多变且运用独到"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显著的叙事特征,探究这一特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鲁迅小说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8.
以"儿童视角"为本位进行的小说创作,不能仅仅因为儿童是叙述主体,就想当然的被认为是幼稚的小说,其实以"儿童视角"创作的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视的,以鲁迅,萧红,余华,王朔等知名的作家为例,探究其产生的价值以及形成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莫言以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中国当代文学谱系中表现出独异的特质。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牵引下,莫言的小说呈现出无限的道德责任下的"罪与文学"母题,并在独特的艺术感觉下,呈现出"罪与文学"下叙事修辞和功利超越。这不仅使莫言积极吸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资源的结果,更是他作为一名杰出作家勇于自省、承担形而上责任的体现。莫言小说中的原罪与忏悔意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思想与艺术的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洲新移民小说中的历史叙事主要包括对文革的反思、对历史文本的戏拟和重构以及以个体经验改写历史的尝试。这一叙事或从个人化和日常化的经验视角,或以消解的反讽的叙事立场,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怀疑、颠覆和解构。它与中国大陆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构成了一种承续、互补和呼应的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小说全知全能叙事的特点以及优缺点,分析了清末民初外国小说翻译对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视角的冲击,其中重点探讨了以林纾为代表的翻译家所翻译的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的影响,以及以苏曼殊为代表的作家在受到翻译小说的影响后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对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铁凝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进行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儿童视角的运用显示了作家叙事形式和言说方式的文体自觉.笔者在考察作家生平和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母亲意象的缺位与母爱的缺失、"文革"记忆、救赎人类的赤子之心等三个方面,对铁凝小说中儿童视角的产生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鲁迅的小说主题凸现技巧作了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还是较为传统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全知叙述视角”。但具体小说有具体的表现方式,而且无可替代,为鲁迅的“为人生”的小说观作了最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小说进入多种语言并存的时代后,小说家纷纷表现出对叙述的强烈关注,反讽也成为了当代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严歌苓以中国大陆20世纪30-80年代历史为题材的"中国记忆"小说,运用视角反讽的技巧,通过视角转换、儿童视角的运用和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叙事的采用,使得叙事发生错位,产生反讽意味,并以此实现对权威历史的解构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叙事与小说关系匪浅,它们在解读和构造小说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翻译中,由于源、译文叙事存在差异,译入语叙事对翻译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清末小说翻译为例,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三方面进行讨论,证实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对中国小说叙事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以小说<风波>为例,通过以文化批评与叙事学研究并举的研究方式,对其进行叙述视角的分析,可以认识到鲁迅小说高超的艺术效果部分源自其在叙事方式与思想立意之间始终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一窥鲁迅小说叙事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以鲁迅小说中不同的死亡类型,探究色彩运用与死亡叙事的关联,探讨了鲁迅先生构建"死亡叙事"的独特风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魅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魅力就是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模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小说文体的创新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叙事艺术上。“反复”是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鲜明特点。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情节场面、人物描写、语词运用上诸种“反复”形态展现了鲁迅在小说文体特别是叙事方式上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题记:中国现代小说在“西方”的影响下催生,小说观念、技巧和文体风格都是比较西化的,但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小说的发展。许多作家都曾撰文提及外国文学对自己创作的滋养,许多学人也曾深入阐释过“西方”如何催生中国现代小说。但我们自身的文学传统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想象却缺乏深入细致、系统有效的梳理。如何看待文学研究中的“西方”影响,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如何向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汲取营养?针对这些问题,林岗、郭冰茹、王敦、刘湘兰、罗成等学者于2013年3月21日在中山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