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欢乐山的五月柱》是霍桑早期的一篇重要的短篇小说,它是一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寓言短篇小说。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突出强调了历史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据此本文将从霍桑的清教思想对该文创作的影响,以及小说中的意识对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霍桑的历史观这两个方面小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路】本设计重在指导学生了解小小说的概念,学习小小说的写法。重点学习小小说的概念、要素和小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创作方法以及情节要素、环境种类。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作文的方法进行。【导写过程】一、知识梳理1.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2.小说按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小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的特点是“短”。短篇小说一般几千字,人物少,容量小,情节简单。一般地说,短篇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横断面来显示生活的意义,只有一个主人公…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过去了的东西,存在于遥远的时空.历史课也成了学生眼中枯燥的代名词,冗长而乏味.课改前的历史课,老师大多是言之凿凿,口若悬河地讲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朝代的更替,政治格局和经济的发展,板书也是有条不紊.而学生们却是似懂非懂,昏昏欲睡,被动地接受,打不起精神,听不起兴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无论是考查问答,还是填空、简述有时也会笑话百出.如何改变这种沉积多年的教学弊端呢?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重在思变,重在求真务实,重在激趣,重在课堂上的“穿越”导入.俗话说得好:新颖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此我简单地谈一下历史课堂上“穿越”导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约翰.奇弗这位当代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致力于描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尤其是居住在纽约郊区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奇弗的短篇小说突出了以下三个主题:(一)道德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二)生活的易破坏性和不稳定性;(三)人们普遍感受到的失落感。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描述,奇弗真实地再现了美国社会的精神本质。毫无疑问,奇弗的短篇小说是当代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5.
蔡铮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种子》,故事简洁,构思精巧.书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故事围绕着“吃”来展开,每个故事都贯穿着贫苦、饥饿与生之艰难的主题,深入地探讨了“吃”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另一类小说重在探讨中国农民骨子里的信仰和价值观.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农村,这与作者的出生背景有关.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也对中国农民的弱点有所批判,这与鲁迅的乡土小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既是一位著名的善于运用人如椽巨笔绘制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又是一位精于运用新颖独特的构思创作短篇小说的能工巧匠。从一九二八年初到一九四八年底,二十二年间,他一共发表了五十多个短篇。这些血肉相连的作品,以一幅幅生动鲜明的艺术画面,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深刻地、全面地反映了百孔千疮的半封建半殖地旧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展现了时代风云,历史趋势,光明与黑暗的搏斗,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相互消长,以清晰的线条,刻划宁各阶层人物在特定环境里的思想性格和心理状貌,揭示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一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和一部形象地反映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继鲁迅短篇小说创作之后的另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教材特点《最后一片叶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命礼赞的一篇主讲课文。本单元课文以生命为主题,集中体现了生命的珍贵,重在培养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感悟。而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朴素真挚的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相似文献   

8.
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工作性质和任务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是对历史进行深入地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中学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重在教育和育人。但由于两者都离不开历史,必然会产生相关性。这种相关比较明显的体现,就是史学研究成果对中学历史教材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在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和教研实践中,我对此颇有感触。下面略陈管见,不妥之处,恳请指正。一、史学研究与中学教材的改革史学研究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和依据。史学研究是动态的,不断产生新的成果,这些新成果无疑将…  相似文献   

9.
《死者》,收录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本文是作者品读《死者》后的体会。这些感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关系不大,只是基于作品本身,尊重文本字里行间后的再创造。格瑞塔(Gretta)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这篇散文结合原作,融入想象,重塑了这位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李秀芳 《文教资料》2008,(13):31-33
作为一篇闻名世界的短篇小说,<艾米莉的玫瑰>历来被众多的读者所喜欢并从各种角度加以解读和分析.本文遵循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深刻挖掘人性的方法,试图在更深的层面上分析该文中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并揭示社会中广泛存在而又往往被人忽略的扭曲心理对生活和人性的戕害.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作家在写作时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并能更加领会他们对现代异化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以现实主义为最高追求的作家,柳青在创作的起步阶段就明显地显示出重视生活、关注人生的特点。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构成了柳青早期短篇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这些作品虽然明显存在着思想上、艺术上的不足,但仍然能表明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研究柳青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对于全面认识和评价柳青的创作,对于把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轨迹,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短篇小说创作延续了传统小说的市井特色。在其短篇小说里,老舍塑造了职业特色各异的市井小民形象,并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观照;在日常化的书写策略下采取底层视角,对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审视,并使用说书人的叙事笔法对这些市井小民的世俗情趣进行展示和书写,体现着老舍短篇小说独特的美学价值。对老舍短篇小说强烈的故事性和传奇色彩的探究,也为研究老舍短篇小说的市井特色寻找到了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13.
契诃夫是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创作了很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塑造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尤其他十分成功的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本文分析了契诃夫小说中的多种女性人物形象,以此来探讨契诃夫创作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考试文化在我国具有久远历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考试文化的实然现状与其应然本质和功能之间发生分离。本文在论述考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条件下,重在讨论考试应有的功能与意义,分析当今条件下考试文化存在的实然困惑与问题。最后聚焦于素质教育中学校考试文化的正确抉择,应通过明确考试的本质与目的,对考试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与实施,坚持考试的能力本位取向,最终使得考试回归其应然追求,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5.
腐败尤其是政治权力的腐败,世界各国都不能幸免,我国任何历史时期中也始终存在。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我国的腐败现象都是十分严重的,并有不断蔓延的趋势。本文重在探索考察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演变中,导致腐败的深层社会原因。以对中国社会培育的特质性政治文化的分析为基点,揭示中国社会权力腐败发生机制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在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死亡"不仅仅作为一个情节或者结局出现,它更多带有激情和美学色彩,有时甚至是一种看起来有些美好的解脱方式。他在表现"死亡"作为一种有实在意义的客观存在时,也注重从艺术表现上加入不同的手法和元素,使死亡美学有更丰富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博尔赫斯前期短篇小说细致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死亡"在博尔赫斯笔下既有宿命论的倾向,也有"崇高"意味。同时,也进一步探寻博尔赫斯在作品中格外关注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文主要是从底层叙事、都市叙事、乡土叙事和历史叙事四个方面,对2007年度中国短篇小说的整体创作状况所做的概括性描述和评价。并据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如何坚持以自己的眼睛来看取社会和人生,以及在此基础上又该如何不断地努力拓展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能力,对当前的短篇小说家来说既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基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正1997年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概念,面对的是中国人"富起来怎么办"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费孝通在这些方面的文化洞见可以警醒我们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它会影响并引导我们在一个新的时代直面当下文化的新现象,并对当下的文化存在给出一种极富智慧的新理解、新主张以及新领会。在此意义上,费孝通的文化观重在新而不在旧,重在人而不在物,重在未来而不在既往,重在发展而不在止步不前。  相似文献   

19.
颛顼不重在武功,却声名显赫,其功绩重在领导了历史上第一次“绝地天通”之巫教变革,推进了文明因素之成长。这一变革使历史上的巫教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从此社会上出现了专职的巫觋阶层,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开始分离,巫教管理开始呈现出秩序化与规范化。这些对后世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不幸     
在《不幸》这篇短篇小说中.作者描述一个如同幽闭恐怖症患者般的孤独者,他有时注视窗外,有时心血来潮到街上散步,又总会遇到令人不满的事。这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小鬼",后者以一种突然的、戏剧性的方式闯进房间,于是两人展开了一段离奇的对话。这篇小说一方面讲述了不幸的人要求结交可能的朋友,另一方面则是对模糊的不安和恐惧的发泄。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卡夫卡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