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安部公房作为日本战后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家,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寓意是他作品中的特色。他通过对现代人所处的一种孤独状况的描述,揭露现代社会中的人类的生存困境,对人的存在表现出极高的关注。本文拟通过对安部公房代表作长篇小说《砂女》的象征寓意的解读,来探视安部公房文学世界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安部文学中的“异化”主题。  相似文献   

2.
安部公房是日本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剧和散文。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探讨。文章从安部公房小说中存在与异化的主题来探讨他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安部公房创作初受卡夫卡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色彩,作品中夸张的变形、离奇的情节则带有诸多现实意义。对于故乡的追求贯穿始终,"没有故乡的人"成为了研究安部文学的重要契点。本文通过对安部生平经历的研究,探究其故乡意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李韬瑾 《文教资料》2011,(31):27-28
《砂女》是战后日本存在主义作家安部公房的代表作品之一。在《砂女》中,一名来到海滨沙丘采集昆虫标本的中学教师被骗入沙洞,失去了自由。他进入沙洞后的种种行为意识,体现了“经济上的存在”与“政治上的存在”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沙女》是日本战后作家安部公房的代表作,同时被认为是日本存在主义的代表作。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安部对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生存方式的反思和理解。一方面是看似疯狂不合逻辑的虚构的沙洞中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现代人所谓的先进社会,将二者相对比,我们会发现两者在经济与政治上的根本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他人的脸》是第二次战后派作家安部公房"都市失踪三部曲"中的一部,主要讲述了一个男人因事故失去面孔后的种种遭遇。作者意图通过塑造一个"非典型人类",来表达他对时代飞速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的控诉,映射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社会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的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站在存在主义的角度上,对当代女作家范小青的作品《女同志》进行浅析,探究存在主义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期深刻地影响着法国以及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写作。本文试图从存在哲学这一角度来审视杜拉斯及其文学作品,并通过对其创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四部文本(《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副领事》、《劳儿的劫持》和《情人》)的细读的方法,从存在哲学的视角来探讨其作品中所闪现的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9.
"生的故乡"和"存在的故乡"是安部公房的两种故乡意识。《野兽们向往故乡》中主人公九木久三因日本战败而失去了"生的故乡",为了追寻"存在的故乡",他历尽劫难却始终无法到达。作者借助久木阐明了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  相似文献   

10.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于二战后创作的作品,深受当时西方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以格林的短篇小说《过桥》为研究文本,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文本中所蕴涵的存在主义思想原则,并阐释作品所体现的存在主义文学特征,以便从哲学的视角,来赏析这部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很大,在他的长篇力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就贯穿着存在主义哲学的某些因素,并融入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形成了大江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日本战后文学异端者”的安部公房由于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的特殊,他对整个二十世纪的时代主题--家园的失落有着比其他作家更深刻的感受。因此从安部的作品中流露出了浓浓的归乡情结。他在作品中自觉且执着地站在时代形而上的高度,不断反映并且思考“无家可归”“失去故乡”的现代人的苦恼和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作为"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家,约瑟夫·海勒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是嘲讽了现实社会的荒谬与混乱,以及人性的扭曲和丑恶。本文将主要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来讨论作品中存在主义的体现以及小说中约塞连这个"小人物"作为人本能的求生欲和完成自我救赎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论文拟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及其作品与沈从文的创作进行比照,旨在从存在主义视角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尽管沈从文没有受到这一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但他的许多作品对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等重要哲学思想都做了不谋而合的诠释。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作为研究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个独特的理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法国小说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成名作《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从情感表现的角度来分析阿尔伯特·加缪的《局外人》,首先,从默尔索情感表现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紧接着,结合默尔索对情感、工作、死亡的漠不关心来分析在这部作品中情感表现的审美距离变化。最后,从读者对作品的独立判断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婷 《考试周刊》2012,(89):14-15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硬汉形象创作的典范。但其实本作品同样适用于存在主义角度的批评方法。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老人与海》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满足了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基本元素.同时也应和了存在主义文学家要求对环境塑造的鲜活性及文学家对于自身心境理念的一种解读和诠释。尽管人们对于存在主义大多持不同见解.认为会引入虚无主义.但《老人与海》体现出来的存在主义的晚期变化,即创作中既存在悲观、孤独、荒芜.又在虚无中试图重建信仰以支撑人继续生存的意义。所以海明威体现的不是存在主义的矛盾性理解,而是在为存在主义中的虚无理念和无目标的自我选择寻找或开辟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法。借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地亚哥的探索,具有存在主义风格的《老人与海》变得更具人情味和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王振宇 《考试周刊》2011,(38):41-42
《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这三部作品是威尔第创作中期的三部杰作,也是最能体现其歌剧风格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其当中咏叹调的分析来探讨威尔第在这三部作品中咏叹调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8.
轩袁祺 《文教资料》2010,(19):18-20
当代新写实女作家方方的创作始终以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中心。代表作《风景》通过对社会底层狭窄生存空间和传统伦理崩溃的展示,绘制了一幅艰难的生存图景。方方通过作品中人性、亲情的瓦解,呈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荒谬世界。方方致力于从"人"与"他人"、"环境"的复杂关系中,探讨人存在的悲剧性体验。本文通过对方方《风景》的分析,探讨方方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因素。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层面——个体生命的虚无与荒谬,自我选择的可能性及需要承担的后果,人和他人、世界之间的关系,指出方方小说的存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乔伊斯是爱尔兰现代派小说泰斗,作为一位有着惊人敏锐观察力、写作风格向来无所畏惧的现实主义批判大师来说,他在其短篇小说《一朵小云》里描述的绝不仅是一个普通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本文尝试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来分析作品里主人公小钱德勒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以此来揭示乔伊斯所要展示的整个都柏林"精神瘫痪"主题。  相似文献   

20.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声望与夏目漱石相当,被视为日本明治文学的巨擘。在完成早期代表作《舞姬》等"留德三部曲"后,鸥外曾一度中止创作,1909年重返文坛后,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同时,其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试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雁》、《阿部一族》、《高濑舟》的解析,来品味鸥外后期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