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政看时,认得是宝玉的奶母之子,名唤李贵。因向他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话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东西算帐!”——(《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相似文献   

2.
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热点文本,本文试图从女性同性之恋的角度切入,分三个方面浅析《紫色》:首先,女性同性之恋——女性意识的觉醒;其次,女性同性之恋——对男权制的彻底粉碎;最后,女性同性之恋——同性和两性关系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贾宝玉与花袭人爱情举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贾宝玉为轴心的情恋姻缘关系中,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宝玉对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同袭人的关系格外亲密;能像关注黛玉那样关注袭人;在对待袭人与对待晴雯、宝钗、湘云态度异同的比较上宝玉更看重的是袭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缘是一种理想的前世仙界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缘是一种温暖的今生世俗情缘。  相似文献   

5.
“憨湘云醉眠芍药茵”芍药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湘云是曹雪芹着意用笔、用情书写的"异样女子",而史湘云与贾宝玉的"宝湘之恋"、"麒麟缘"也是作者着意刻画、精心设计的情节.宝湘之恋的结局,历来红学大家有所分歧."憨湘云醉眠芍药茵"情节中作者借烂漫纷飞的芍药意象,暗示了湘云和宝玉的恋情是如梦一场的缺憾结局.  相似文献   

6.
宝玉和黛玉之恋称为木石前盟,木石前盟是前因(前世注定),话说人有三世:前世、今世和来世。黛玉的前世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世是一块石头,后成为仙境中的神瑛侍者。一日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在灵河岸边散步,看到了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便用甘露来灌溉,使得绛珠仙草脱胎换骨修炼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便随他下凡,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这就是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  相似文献   

7.
宝玉和黛玉之恋称为"木石前盟","木石前盟"是前因(前世注定),话说人有三世:前世、今世和来世。黛玉的前世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世是一块石头,后成为仙境中的神瑛侍者。一日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在灵河岸边散步,看到了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便用甘露来灌溉,使得绛珠仙草脱胎换骨修炼成女体,成为绛珠仙子。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便随他下凡,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这就是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  相似文献   

8.
"意淫"与性的关系,是《红楼梦》中一大关捩。美色的心灵感应层面与性层面,是解读《红楼梦》的切入点之一。第五回中,曹雪芹借警幻之言做了透辟解说。"淫"字本身并不坏,有它悦其色、恋其情的依据,但关键是超越"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的"意淫",性决非它的起因,它是好感、亲近、理解、欣赏和挚爱,有着精神、气质、智慧、也包括容貌方面的吸引和割舍不掉。鲁迅所言"昵而敬之,爱博而心劳",正是宝玉"意淫"的体现与结果。宝玉对少女之美的这种欣赏而无情欲的痴迷,是贾府矛盾的一个重要来源。世间理解皮肤淫滥而怪异于"意淫",因为前者是人皆有之的本能,后者却是罕见的挚情。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细腻地描写了许多同性知己,真诚地赞颂了处于平等和感恩欲报状态的同性知己 之情,在对同性知己的细腻描写和同性知己之情的真诚赞颂中寄予了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0.
脂砚斋评语"宝玉情不情"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深入到作品内部,结合脂砚斋的其他评语,认为贾宝玉之"情不情"是指贾宝玉能够用自己的感情去赋予那些没有感情的东西,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贾宝玉把没有感情的人和物看作有感情.它具体包含体贴语、荒唐语和痴呆语三个方面的内容.贾宝玉之"情不情"所造成的"囫囵不解"现象,一方面是日常的交际中存在的"言不达意";另一方面是其"女清男浊"论之核心思想,在那个时代,因出现搭不上车的现象而不被人理解.贾宝玉之"情不情"是脂评"囫囵语"的重要内涵之一,为宝玉所独有,"移之他人不可".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爱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化。同性朋友之间的爱在不同时期内涵不同,男女之爱与同性之爱纠缠不清,总体表现为同性精神之爱、对爱友的敬爱与痴迷、肉欲之爱、出于爱的谅解及诗人对自身美德的热爱。爱的内涵在十四行诗中的演变,反映了莎士比亚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2.
在曹雪芹的笔下,与宝玉同台演出并在文中起着支柱和统领作用的人物其实是凤姐.凤姐与宝玉,一个赞其才,一个赏其情;一个是闺阁中的领袖,一个是闺阁中的良友,他们呼吸相通、命运与共,都是具有"空灵"之性的人物.他们的"灵"性在现实的具体表现为:情与才.曹雪芹在文中有意地处处显露二人的特殊关系,目的就是通过这两个核心人物来体现他的创作意图.在<红楼梦>中,他对以凤姐为代表的众女儿的才华予以歌颂,对"情痴"宝玉推崇、爱护女儿的做法更予以颂扬.但处于末世的他们,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悲剧.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曾是东晋末期谢家子弟"乌衣之游"的重要人物,他在仕途屡遭坎坷后,转而寄情山水,与谢惠连、何长瑜等人结为"四友",共为"山泽之游"。谢灵运在山泽之游中创作了大量情、景、理相融的山水诗,这标志着谢灵运诗歌创作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今人对贾宝玉之为"情不情"理解有两种观点比较普遍。其一,认为贾宝玉"凡世间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以及将其衍生为博爱平等的观念。这种观点似以偏概全。其二,是从《红楼梦》整体及贾宝玉情感历程角度理解的"情"而"不情"的观点,认为宝玉之为"情不情"是单纯的由"情"到"不情"。细考察之,"情"与"不情"实质上是矛盾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词的出现为唐宋词人表达最真切的情感意绪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载体。词人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人、对事的不同的情感体验,总括的说就是闲情和愁情。不论在表达男女之情、仕途失意之情、君国之情及恋物之情等情感类型时,都表现出了词人极大的个人深切体验,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16.
秦钟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钟在《红楼梦》中于第七回正式出场,第十六回去世,篇幅不算短,却留下了多处疑点。经考证,结论是秦钟的身世迷离凄凉,他与可卿不是同胞姐弟,却极有可能与可卿一样,是从养生堂抱养的;秦钟与宝玉同年,死时大约十二岁左右。秦钟的姓名曹雪芹借谐音法深藏寓意,谐音“情锺”、“情种”,即秦钟是一个“情种”,一个“锺情之人”,但对秦钟性格的具体描写却与之距离甚远。因为在《红楼梦》中“情种”一词是明指宝玉的,可见,曹雪芹是借“秦钟”之名写宝玉之实,二者名为二,实为一。秦钟死于第十六回,标明宝玉从深陷的“皮肤滥淫”的“情欲”中走出,升华为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那么“秦钟”的姓名还有一层谐音即“情终”。  相似文献   

17.
菊花诗赏说红楼——从探春《簪菊》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云以菊花为友,黛玉当菊花为情人,探春视菊花为亲人,宝钗将菊花作丈夫,这四人所写之“菊花诗”是对宝玉情谊的诗化描写;而宝玉所写之“菊花诗”却是怡红快绿、追求自由之“浊玉”的夫子自道。十二首菊花诗,是作者精心编织的红楼一梦的影子,湘、黛、探、钗四人构成宝玉精神探索的四个角度,形成宝玉精神支柱的形而上四极,使此回书成为通部书的又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情感故事分为三类:一种是异性之情。第二种是同性之情。第三种则是"反理"之情。这三情的故事之中,有着大量的栩栩如生对于人物体态、声色与言语的身体描写,尤其是小说中人物身体的形态语言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由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作为出发,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微探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于人物身体的描写的精妙与丰富,领略中国古代文学身体美学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茗烟是宝玉的贴身小厮.他不仅作为一个性格鲜明的情节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而且作为一个功能性人物发挥着影映主要人物、界定内外空间等重要的叙事功能.他在宝玉对"情"的探索、感悟、超越的心路历程中扮演了陪伴者、启发者和见证者的重要角色,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但他对宝玉的成长的意义很少被论者挖掘,他在文本中的叙事功能尤其被严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离骚》"自我"形象塑造,透视屈原生活时代,从恋乡忧国之情、善民为本之举、美政理想之幻、傲岸不群之威四方面阐述屈原作品及其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