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2003年发表的第八部小说《爱》中延续了对爱这一人类基本情感的关注,并将此主题与叙事的空间形式有机结合,引领读者去关注黑人社区内部的性别问题。本文拟从空间叙事学的角度去解析托尼·莫里森是如何灵活运用以非线性的叙事语言、并置的文本结构﹑互动式的阅读为代表的空间叙事策略将作家个人的文学政治观融入空间叙事形式,并深化"爱"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叙事理论,从地域空间、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三方面去分析《模仿者》中空间叙事的书写,展现其空间背后的深刻含义,以解读辛格作为移民群体代表的身份认同困惑和文化无根性。  相似文献   

3.
扎迪·史密斯的《签名收藏家》是其最具争议之作,其运用了丰富的空间叙事技巧又被誉为"镜头感"最强的作品。文章通过从《签名收藏家》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叙事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原著的空间叙事形式的审美意义,阐述了英国处于边缘文化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主题。文章提出空间叙事理论不是摒弃情节的前因后果和逻辑顺序,而是利用时空交错艺术创造一种新的写作手法,这种叙事手法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把读者推到了小说创作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暗算》:茅盾文学奖的突破还是悲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部成功的通俗小说,《暗算》初版本的思想性还是较为薄弱的。在历史叙述和反思历史上还有待提高。其叙事方法虽成功地改善了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但视角人物在望造人物形象、传达主题、营造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福柯认为我们对时间的过度关注掩盖了引发我们时代焦虑的一个根本性因素——空间,时代焦虑与空间的密切关联超过焦虑与时间的关系。空间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进行了"空间转向",这也打开了文学欣赏和评价的一扇新的窗户。通过空间叙事视角解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可以吃的女人》的意义将变得更加自由而多元。  相似文献   

6.
“《山峡中》被公认为艾芜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一群被生活逼迫铤而走险的流浪者的生活。有关这篇“30代前期屈指可数的短篇杰作的学术研究日益丰满,尤其是小说题材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注入的新鲜的血液,开拓了新时期是流浪汉(女)小说,“边缘化”叙事的拓展,“边远”人物命运的关注,时间、空间叙事的交错运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但是有关于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的研究尚属较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7.
中唐儒道语境下的张志和,徘徊在"仕"与"隐"之间。以往的张志和研究均围绕其隐逸思想展开讨论,较少回归文本。因此,其作品《渔歌子》五首还有值得发掘和拓展的研究空间。在深度阅读和文化还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叙事场域和书写想象来分析《渔歌子》,尤其是通过对其叙述语境的阐释,可以揭示出作品背后隐藏的"江南"这一核心意象,以及这一意象所承载和传达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8.
空间不仅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生存体验的基本方式,它对作家主体体验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20世纪末空间理论的影响,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卡罗尔·欧茨在其新作《鬼父》中表现了对空间的格外关注,她借罗比被绑架以及黛娜等待儿子归来这两条叙事线索,完成了对当代女性和儿童生存空间的书写和建构。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的工业改革题材小说表现出浓厚的怀旧特征。究其实质,这一时期的怀旧叙事通过将革命史尤其是毛泽东时代道德化和理想化,表达了处于现实困境中的工人群体对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通过"左翼"叙事及话语的策略,表达了在全球消费主义语境中修复工人群体文化认同的同一性及重建其历史合理性的努力。然而,这一叙事策略潜存着简单回到过去的可能性及未来精神向度的匮乏,在对过往时代精神的提取中未能规避其在原有语境中的负面文化效应,在为工人群体提供象征性抚慰的同时悬置了其主体精神的重建,甚而此种怀旧叙事有着被消费意识形态捕捉而成为迎合大众文化市场商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把视角转向叙事层面,认为《神曲》之所以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很大程度在于它的叙事方式:与它之前的《荷马史诗》的线型叙事方式不同,《神曲》采用的是立体空间的叙事方式,这就树立了西方文学史上的空间叙事范型,而这又与《圣经》的结构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1.
格温多林·布鲁克斯的叙事长诗《在麦加》,包罗了众多黑人女性人物。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她十分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在麦加》中,布鲁克斯不仅从思想内容上表达了颠覆西方社会白人中心论和父权制,在艺术形式上,也显示了独特的叙事手法。该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叙述声音分析《在麦加》中布鲁克斯如何重塑黑人女性形象,展现黑人女性创伤历史,建构黑人女性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12.
从空间叙事的层面解读小说《婚礼的成员》中"小镇——冬山——世界"这一空间模式的隐喻。通过空间叙事过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投射与空间的结构意蕴揭示作品的孤独主题,并且通过现实与想象的空间概念相应地表达了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观念,潜在地揭示了世界性的观念和沟通行为是反抗孤独的一条重要出路这一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从空间叙事出发,分析了《呼啸山庄》叙事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等。画眉山庄作为一种封闭性的空间,是一种权力实施的场所,正是在画眉山庄凯瑟琳被体制化,画眉山庄是凯瑟琳的悲剧的开始。通过对这些空间叙事手段的分析,发现作为权力的载体的自然空间和精神枷锁的社会空间造成了凯瑟琳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2016年,张炜新作《独药师》面世,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笔者拟探讨《独药师》中地理空间意象的营构,包括空间意象的对立和理想空间的想象;以及三条叙事线索在文中并行、交错和断裂所带来的故事推进与叙事空缺。从而明晰《独药师》中独特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既指向当下的城市空间,也指向历史的城市空间,其中"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段的城市是电影作者们不断表述的一类历史空间。通过对杨延晋的《小街》、田壮壮的《蓝风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四个文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第四代"、"第五代"和"新生代"等不同的电影作者那里,"文革"的空间叙事呈现出象征空间、写实空间、抽象空间和想像空间等截然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 2 0世纪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波兰导演之一 ,《三色》是其最后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三色》的叙事分析 ,展示了这位关注人生际遇和人类命运前途的艺术家独特的电影叙事特征 ,即“局外人冷眼旁观”的叙事方式和纪实与表现想结合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广阔而宏达的叙事中,曹雪芹利用"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诗意地搭建了《红楼梦》的叙事架构,确立了多元的叙事权威,完成了人物设计和情节设计,传达了自己的生命感悟,使《红楼梦》成为抒情体小说经典。透过宗教叙事、诗性叙事,我们发现,曹雪芹关注的焦点是情性和生命。曹雪芹利用"神道设教"完成了小说的时间设置和空间设置,将所有人物聚集于大观园,将所有人物的生命律动聚焦于贾宝玉的诗意体验和悲剧感悟,通过"降凡"、"历劫"到"回归"这样一种心路历程,传达出作者对人性的掌控和对悲情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究新时代背景下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自编“老年群体学习需求问卷”,对1 17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老年群体学习需求较高,基础性学习需求高于发展性学习需求;年龄资本、健康资本以及文化资本是影响学习需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程度的分析可以有效预测其学习需求,并且主观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对学习需求,尤其是发展性学习需求的预测度最高。老年教育应关切老年人的生活境遇、因材施教,并为其提供情感支撑,以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助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叙事学理论中空间叙事的研究视角为更多的文学研究者所接受。一方面空间是客观存在——人的生存实质上是在空间中的生存;另一方面,空间也通过人的感知而存在——"被经历的空间"。而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所遭遇的种种困境的底层文学,也同样关注其生存空间,这就为我们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底层文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女创作家,她独特的空间叙事写作手法,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赞扬。因而,就萧红代表著作《呼兰河传》中的空间叙事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概述小说中空间叙事的写作艺术结构,并分别从人物内心情感空间、反讽暗喻批判空间以及中断时间获取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从而体现出《呼兰河传》空间叙事对传统小说写作形式的突破,进一步彰显其珍贵的文学艺术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