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止一次读这篇文章了,每读一次这篇关于"什么是爱情"的文章,都感动得眼眶湿润。我问学生:"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觉?"答:  相似文献   

2.
我读了《我和我的哑巴父亲》,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它是多么真实,多么感人,我读了许多文章,也没有一篇文章让我如此感动。这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的父亲是个哑巴,作者从小就因父亲是哑巴而感到屈辱,  相似文献   

3.
我最近读了一篇名为《从小做时间的主人》的文章,从中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金钱,可有的人却视"金钱"如粪土。文中的"我"是一个完全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的人,我很佩服他,这篇文章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受到了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4.
以前,我在教学中很不重视调查研究,虽然口头上也说要蹲点,实际却蹲不下去.由于调查的目的性不明确,缺乏指导思想,就是接触学生,也了解不了真实情况.后来,我从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指示中,联想到没有调查也应该没有教学发言权!在思想上受到了震动.我又反复学习《〈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这篇文章.毛主席说:"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细细咀嚼这段话,对照自己的教学,不但是不求甚解,简直是完全不解.毛主席还说:"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想到这一点,真有不寒而慄之感.  相似文献   

5.
梦牵校园     
古代的文人爱这么傻痴痴地表白:身在江湖,心系庙堂。我可不这么想。我曾经想写一篇文章,叫做《文人最后的归宿》。这当然只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归宿。什么呢?说出来也许出人意料:教书。但这文章并没有写下去,文章总要有纲有目有条有理吧,而我并没有,仅心中有些朦胧感觉,零乱碎片,怎么好意思做成一篇文章呢?闪烁迷离,究其道理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为我早年也曾教过书吧,心中便始终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丝缕,如同当过知青  相似文献   

6.
未完待续     
记得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未完待续"的文章,却再也没有继续刊登下去。我很想知道它的结局,可无处寻觅。被吊胃口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于是,在那段日子里,我对那些"未完待续"的文章很是反感。从此以后,看一篇文章之前我总是先要看  相似文献   

7.
唐萍 《成才之路》2014,(29):72-73
正一、案例背景在学习《金岳霖先生》一文之前,有学生向我反映:"老师,有些课文内容我读不懂,即使课文学完了,老师提的问题我也理解了,但是我对文章有些地方仍然有疑惑。""老师,你课堂上提的一些问题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我不愿意答,太难的,实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不会答,可是对一篇文章我还有些其他不懂的地方,老师却没有讲。"学生的话让我意识到我们给予学生的未必就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该如何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东  相似文献   

8.
近读平时最喜爱的《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一篇名为《我看〈落花生〉的写作失误》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要知道,《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刚上过,很喜欢这篇课文,也被文中父亲"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所感动。而这篇文章的标题却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招生》2007,(10):25-25
高考原题再现四川省2007年高考作文试题:21.作文(60分)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800字。杨元林(本作文推优老师之一):高考阅卷场上,对作文的评价常常有见仁见智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分歧。这篇文章被推荐为优秀作文时,却得到了我们的一致肯定。从我在阅卷场上评阅过的作文来看,大多数存在以下问题:虽然有比较明确也正确的论点,但是通篇大道理,空洞说教,堆砌事例,缺乏理性的深度和感情的温度。在大量的空洞谈论大道理的文章堆里,这篇文章让我一看就觉得新鲜、具体、感人。因而,它被我们推荐为优秀作文也就理所当然了。  相似文献   

10.
"你见过长跪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脏得很,但是心却特别干净。" 突然发现原来再美丽的东西,也是有缺憾的,就好像你拥有的梦想被划了道口子,然后怎么补也补不回原本的模样。我心底的圣地已经不再是一种颜色、一个姿势那般等待我的探访了。依稀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文章写有头藏羚羊,它为了自己的孩子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向猎杀者下跪。虽然我并没有亲见过这样的情景,但是那样的画面却永久地封印干心。  相似文献   

11.
《高校理论战线》编辑部:卫兴华教授发表在贵刊今年第3期的与我《商榷之二》的文章看过了。这篇文章篇幅很长,但就其反驳的深度和力度来说,却没有超出他一年前的那一篇;就对我关于劳动价值论分析前提条件的反驳来说,也没有超出署名丁堡竣的那一篇。实际上,卫兴华教授除了重复已经提出的论点之外,只是增加了若干引文和分析性文字,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的值得一驳的新论点。因此,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对卫兴华教授的这篇《商榷之二》做出专门的回答,只需要重申我已经发表的《本本主义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思维方式》以及《究竟在为谁辩护?》就够了…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天资不算聪慧,却十分勤奋。某天夜里,当他正在反复背诵一篇文章的时候,屋外来了一个小偷儿,这偷儿躲在屋檐下,想要等到年轻的读书人熄灯就寝后,就溜进屋内偷东西。可是小偷儿等了很久,就是不见熄灯,屋内的读书声不断,年轻的读书人一直背诵着同一篇文章,却依旧结结巴巴。小偷儿在屋檐下等了一个多时辰,等到脚酸眼花头也昏,心中火冒三丈,终于忍不住跳进屋内,对着年轻的读书人大骂:"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我听你念了三遍就能背下来的文章,你背了一个多时辰还背不下来吗?"说完,当着读书人的面,流畅地将文章背诵一遍,然后扬  相似文献   

13.
<正>初次阅读《我长大了》这篇文章,我有些吃惊,字里行间没有无病呻吟的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勉强,我似乎感受到了小作者"怦怦"有力的心脏跳动声,一个鲜活的  相似文献   

14.
教师 :同学们好 !学生 :老师好 !教师 :大家在课外预习了《我的空中楼阁》 ,请同学们告诉我 ,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为什么喜欢 ?学生 :我喜欢这篇文章优美的语言。学生 :我喜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那份优美而宁静的生活。学生 :我喜欢作者在文中描绘的小屋 ,它优雅、轻灵 ,可爱极了。我真希望也能拥有这样一座小屋。学生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构思也很不一般。教师 :这位同学说这篇文章的构思也很不一般 ,同学们请探讨一下。学生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 ,实际写的是他生活中的小屋。学生 :作者并没有写小屋的本身的建筑特色、建筑风格 ,也…  相似文献   

15.
正2月11日晴老师,你记得吗?你表扬我的《故乡的秋》写得很好时我有多高兴吗?可你后面的半句话却让我浑身不自在呢。您说:"这也有他爸爸的一份功劳。"你不会是说我爸越俎代庖吧?那我可比窦娥还冤了。老师,我爸爸的确经常督促我作业或者指导我写作,但爸爸只是提示而已。就说《故乡的秋》这篇文章吧,爸爸当晚有课,根本没有看我  相似文献   

16.
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我一向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篇文章和一节课非常近似。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以载道"的那  相似文献   

17.
开篇先作自我检讨:出于“考考“编辑眼力的动机,早年我曾经做过同一篇文章发给多家刊物的“测试“,结果有的被多家采用,有的竟都被“毙“了.我由此得出结论: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有一篇题为《训练三年级学生正确地读》的文章,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我长时间的思考.这篇稿子,1984年初我投过一次,不中;“不到黄河心不死“,我稍作修改,1986年、1988年、1998年和1999年,先后又把这篇稿子往外投过多次,又是屡屡不中.这是为什么?是我没有花工夫?是我的文笔太差劲?否!……  相似文献   

18.
怎样读文章     
有的同志给我来信,要我谈谈怎样读文章;有的同志要我谈谈怎样写文章,特别是怎样把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好些。我想,这两方面能够统一起来。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因此,哪怕篇幅比较长,也尽可能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地方不甚明了,暂时由它去,不细想,也不查字典。想一遍,就是想一想那个大意和梗概。什么是大意和梗概呢?主要是这么几点:1.这篇文章主要地谈了个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3.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相似文献   

19.
很久没有文章能这么强烈地震撼我了。很久没有洋洋几万字的文章能让我在读完之后忍不住又从头细读。但是《我是“教育家”》(详见《教师之友》2000年8期)一文做到了。我并不承认这篇文章的文笔如何精彩,但我被打动了。打动我的是一种精神,敢说实话的精神;一个灵魂,为追寻中国理想教育的灵魂。感谢《教师之友》,以其特有的魄力刊发出这样的稿子,我相信这篇文章必定会像一颗炸弹在广大教  相似文献   

20.
很久没有文章能这么强烈地震撼我了。很久没有洋洋几万字的文章能让我在读完之后忍不住又从头细读。但是《我是“教育家”》(详见《教师之友》2000年8期)一文做到了。我并不承认这篇文章的文笔如何精彩,但我被打动了。打动我的是一种精神,敢说实话的精神;一个灵魂,为追寻中国理想教育的灵魂。感谢《教师之友》,以其特有的魄力刊发出这样的稿子,我相信这篇文章必定会像一颗炸弹在广大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