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一直都在讨论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为何坎坷,文中哈姆雷特性格极为复杂,很难用一种理论解释他的性格。哈姆雷特对身边人,对自己母亲的态度都是复杂的。哈姆雷特性格中消极的一面,并不影响读者对哈姆雷特的喜欢,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复杂性。本文从两方面解释《哈姆雷特》的复杂性。一是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复杂性,二是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其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笔者现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奥菲利娅、克劳狄斯、葛特露及波洛涅斯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从而展现出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文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人物刻画真实、立体,性格各异。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剧中其他主要人物进行赏析,使读者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再次深入品读莎士比亚大师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莎士比亚悲剧系列的代表作品,《哈姆雷特》中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而哈姆雷特这一核心人物无疑是当中的关键,他是一个集合了"高贵与粗俗"、"理智与冲动"等矛盾的复杂人物,通过对他的刻画,莎士比亚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悲剧世界,本文就将对《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标志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百年来,各国学者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研究热潮从未消减,解莎翁者莫不竭精尽力,试图探讨并解决《哈姆雷特》中有关"复仇""生存还是毁灭""戏中戏"等诸多问题。据统计,平均每12天就有一部关于《哈姆雷特》研究新成果的著作问世(见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但莎士比亚并非一味地继承,而是不断突破与创新。文章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透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试图寻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影响,发现莎士比亚独特的突破与创新,进一步探讨这一悲剧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延宕"始终是解读莎士比亚笔下经典形象哈姆雷特的一个重要环扣。"延宕"是身处"边缘情景"中的哈姆雷特的一种人生睿智,承载了哈姆雷特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深层追问,对人生价值的痛苦追寻和正确取舍。这一形象因"延宕"更具深层意味,并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相似文献   

7.
梅琳 《林区教学》2013,(1):66-6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文学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进行形象分析,并具体阐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犹豫?"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在400年的莎评中,批评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分别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犹豫.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哈姆雷特犹豫的心理原因,探讨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命运安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而《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以情节生动、气氛悲壮、含义深邃而著称。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其题材来自12世纪沙逊·格兰姆克的丹麦史。莎士比亚在表现这一题材时,借用古代的外国故事,描写当代的英国现实。哈姆雷特的复仇斗争,反映了16世纪英国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黑暗现实的巨大矛盾,并表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的萌芽。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生活在封建宫廷里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艺术大师,他的戏剧,无论是历史剧、喜剧,还是悲剧,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连同罗密欧和朱丽叶等700余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起已被列入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但是一直以来,哈姆雷特的人格备受争议。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进行人性化地分析来重新为"延宕的王子"申辩。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从问世起便是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是所有英语复仇故事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严肃也是最易懂的一部。不同于一般类型的传统复仇故事,在这部戏中,莎士比亚聚焦于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静态思维过程,并在其沉思之间发展故事情节。由老国王之死引发的泄密和探秘行动组成了该戏剧的外部结构,而对死亡、人性及宇宙奥秘的哲思构成了该戏剧的内部结构。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可以显示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的核心结构和其在复仇故事流派中取得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威廉·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对世界文化史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少有的天才之一。他的著作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史的里程碑,是因为他首创了现实主义手法,对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客观描写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哈姆雷特》被看作是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书中记叙了12世纪王子哈姆勒斯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复仇故事,踌躇是哈姆雷特最著名的性格特点。他要报杀父之仇,但却又多次不能下手,反复迟疑,而这正是莎士比亚关于哈姆雷特的构想中最关键和独特的地方。本文正是分析了莎士比亚手中的哈姆雷特这一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核心人物,一直以来,他是无数导演、演员试图理解还原或重新架构的角色。我们读"哈姆雷特"、演"哈姆雷特"、消费"哈姆雷特",他已然成为一类人、一种文化或一种精神的象征,且从不过时,人们在他身上看到共性,又发掘到一些不同。那么,"哈姆雷特"之于21世纪,他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诠释?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悲剧人物之一,其复仇过程中表现出的延宕一直都是最具争议的话题,文章将哈姆雷特的性格作为导致其行为延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哈姆雷特理想化的内心世界与黑暗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从而表现出莎士比亚在揭示人的本性和面对生死抉择时人内心的细微感受方面的高超手法。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集中体现了莎翁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雷特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从"人"的角度出发,对大自然抒发赞美之情;对人做出全面而又崇高的评价;勇敢地冲破世俗的门第观念, 追求美好的爱情等等。但是,宿命的思想不时出现在字里行间,使该剧白璧微瑕。本文在肯定了莎翁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同时,指出了其思想中的宿命论成分,并分析了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11,(12):52
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被称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作品历来广受世人推崇。可是,大师也难免会出现失误。在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丹麦国王的弟弟意图杀兄篡位,以水银灌入国王耳中将其毒死。莎士比亚在这里犯了个小小的错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一经问世备受评论家们、广大读者的关注,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该作品塑造了一位人文主义者的艺术形象,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本文将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切入点,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解读其人文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18.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09,(10):17-18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分析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通过对剧中女性人物的地位和排列顺序,哈姆雷特的“厌女意识”,以及模式化的女性角色,揭露了莎士比亚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9.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创作于1600—1601年。直到现在,依然震撼人心,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在带给人们无尽悲痛的同时,作品的艺术魅力尤其征服了读者,并受到广泛的研究。笔者仅从《哈姆雷特》的思想性、艺术性入手,简述莎剧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绝对压制性视角出发,讲述一个复仇故事。然而,由文本开放性引发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从未停止更深层次的探寻。约翰·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以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叔父为主要人物,对莎士比亚的故事进行重新建构,彻底扭转了葛特露在《哈姆雷特》中的失语状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本文以《哈姆雷特》和《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二文本为依托,从正义性的消解入手,以葛特露形象的转变、克劳狄斯弑兄行为在新视角下的合理化、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表现出的怀疑主义与性格矛盾的交缠为线索,分析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以及克劳狄斯弑兄行为的合理化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