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代杰出诗人元遗山,他的诗歌创作,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赵翼在《题遗山诗》中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如此。元遗山的“丧乱诗”的沉挚悲凉,正如《瓯北诗话》所说的:“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遗山诗是有自己的创作纲领的。《论诗三十首》这一  相似文献   

2.
《全宋诗》收录柳应辰诗三首,其中《石角山》一首为同僚的和诗,系误收。另在湖南浯溪石刻中,迄今尚保留一首无题石刻,为柳应辰真迹。又在明刻孤本黄焯《朝阳岩集》中,载有一首配图的《默题》诗,作者姓氏不详,考证当为柳应辰所作。二诗陈新《全宋诗订补》未补。今为之补遗,计所见柳应辰诗,剔除一首,补遗二首,共存四首。  相似文献   

3.
晚唐诗人许浑,字用晦或为仲晦,是丹阳或为高阳人,其著作《丁卯集》是二卷或是三卷,《咸阳城东楼》一诗题东楼还是西楼,这些都需考证。诗句中异文亦逐一校释、考论,并努力给出"宜各从长"之按断。  相似文献   

4.
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无人说与天随之,春草输赢较几多。 自注:天随子诗:“无多药草在南荣,合有新苗次第生。雅子不知名品上,恐随春草斗输赢。” [集笺]万古幽人在涧阿 王韶生《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笺释》(以下简称《简释》) 《易·履卦》:“幽人贞吉。”《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考槃在阿。”《朱子集传》曰:“考,成也。槃,盘桓之意。言成其隐处之室也。”(香港《崇基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百年孤愤竟如何。 施国祁《无遗山诗集笺注》(以下简称《笺注》) 《韩非子》有《说难》、《孤愤》篇。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盂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盂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可见,二诗皆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含英咀华,启人良多。  相似文献   

6.
钱谦益于明末著述的《读杜小笺》对杜甫的《秋兴八首》作了笺注,入清之后,《钱注杜诗》又更为详尽地为这八首诗作了注解.两次笺注侧重不同,方法各异,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钱氏在“天崩地解”之后,于笺注《秋兴八首》中,以史证诗,寄寓其对前明的忠诚,满怀遗民之痛.  相似文献   

7.
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语言学家,同时也是诗歌鉴赏家。他的诗歌鉴赏是通过对《毛诗》笺注的方式来完成的。统观郑玄对《毛诗》的鉴赏,其具有阐发诗句之义,联系诗之背景,揭示诗之手法,体悟诗之情感四方面特点。郑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在给《毛诗》作笺注中,践行了对诗歌的鉴赏,并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鉴赏特点,这是非常可贵的。  相似文献   

8.
2013年面世的《全元诗》著录元代诗人近五千位,集中呈现出了元诗的全貌。但由于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对地方志等文献参考不够赅备,致使一部分元诗作者未被著录,已著录作者亦有漏收之诗。通过以《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影印明弘治版《吴江志》为样本进行调查,可辑录《全元诗》已著录作者6人,佚诗18首,未著录作者13人,佚诗19首,并对作者生平及诗歌相关内容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9.
以汉代经学大家郑玄《诗》学研究为考察中心,从其现存的《毛诗郑笺》及辑佚的《毛诗谱》、《六艺论》对《诗》的论述中去寻绎《诗纬》的客观存在。郑玄笺注《毛诗》,虽"以宗毛为主",但对三家诗的引用时有,对纬书及《诗纬》的引用亦有。同时,《毛诗谱》解《诗》还部分吸收了《诗纬》解《诗》的方法与内容,并在《六艺论》论《诗》中直接引用《诗纬》论《诗》之"五际"、"六情",从细节处揭示了郑玄对于《诗纬》的吸收与运用,也彰显了《诗纬》对于汉代《诗》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稹集编年笺注》存在数百条错误,如:《会真诗三十韵》编年在两个不同的年份;对《唐故朝议郎侍御史内供奉盐铁转运河阴留后河南元君墓志铭》"伯兄"句的笺注错误;对《上令狐相公诗啓》编年错误;对《为令狐相国谢回一子官与弟状》的编年结论失之粗疏;对《王承宗母吴氏封齐国太夫人制》的笺注中人名有错;对《郭钊等转勋制》的标点、人名、编年有误;对《招讨镇州制》编年错误等。  相似文献   

11.
“止”根字族内部诸字是通过语义的相似性原则而系联在一起的。“正”根字族和“寺”根字族是“止”根“母族”系统内部的“子族”。对《诗》、《易》用字在其“母族”中的精确位置作出恰当的判断,对判断上古歌诗、谣谚的作年有相当重要的辅助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知几注重从编纂学的角度指出<史记>在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图为后世的修史立一"法典",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造和完善纪传体史书的建议和主张.章学诚则主张学习司马迁圆通变化的旨意,反对班固及以后史官在修史过程中谨守绳墨、不知变通的做法.他力图突破纪传体的束缚,融合吸收其他史体之长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史体.  相似文献   

13.
刘知几注重从编纂学的角度指出《史记》在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图为后世的修史立一“法典”,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造和完善纪传体史书的建议和主张。章学诚则主张学习司马迁圆通变化的旨意,反对班固及以后史官在修史过程中谨守绳墨、不知变通的做法。他力图突破纪传体的束缚,融合吸收其他史体之长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史体。  相似文献   

14.
《毛诗》中十五国风次序颇为复杂,孔颖达不反对《左传》所排,又认为《毛诗》含有深意,并努力寻找其中的微言大义。《十月之交》等四诗,孔颖达亦认为其排列极具深意,只是大多数《诗》篇意义无法明辨。孔颖达的这种观念,进一步巩固了孔子的圣人地位,也为新王朝确立了道德规范,后世多有采用。  相似文献   

15.
<拾遗记>结构上史的特征以及内容上的博杂,使其成为一部兼具杂史杂传与地理博物两种文体特征的典型的志怪小说.<拾遗记>这种一书兼综二体的文体特征,是魏晋南北朝多种体例的志怪小说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过程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蒋励常所撰《十室遗语·论文》为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部清代广西文话。此书在形式上兼具文话与评点两种批评文体特色,在创作辩证思维与古文艺术风格论上强调参差与整齐相间,推崇恣肆的古文风格。与传统的文以载道观相比,蒋励常将古文朝着文学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即使将此书置于整个清代文话史上来看,也是理论价值颇高、特色非常鲜明的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篇中,并不从传统的以风俗教化和温柔敦厚为主要内容的诗教观进行论述,而是从文辞义例方面来梳理诗教在文辞流变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章学诚在治学上敢于、善于跳出前人成见和时代风气,而用探索文史的源流义例的方式来明道的追求的具体表现。在《诗教》上下两篇的论述过程中,章学诚从“离文而见道,奉道而折文”的原则出发,从古今文辞著述的具体事理上揭示出诗、战国之文与后世之文“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的关系,明辨由诗教起源而流变于后世的文辞义例,将对文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文章流变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并且论证了义例与形貌的区别。《诗教》篇的论述意旨和论述方式,值得仔细分析,这对理解中国的文体发展和诗文传统,以及章学诚在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花溪逸士黄岩的《岭南逸史》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才子佳人小说。它没有一般才子佳人花前月下,诗赋传情,及第团圆的惯常描写,而是把他们置身于兵戈战阵之中,在刀光剑影的沙场演绎他们传奇的浪漫故事。书中所叙大多于史有征,在情节、人物、战争等描写上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可以说《岭南逸史》是一部《三国演义》化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19.
"诗可以怨"及其相关论断一直是中国传统诗论的重要命题,它在当代的彰显得益于钱钟书先生的一次演讲,随后重申者和推崇者辈出.然而通过对这个命题的诘问,我们发现:这一命题虽然占有历史的合理性,在逻辑和学理上却是存在一定的漏洞."诗可以怨"一方面并不能恰当地适用于诗歌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领域,另一方面,单纯在诗论领域它也存在一定的偏颇.其结果是,这一看似无误的理论命题却极有可能成为文学充分发展的犄角,限制了文学的另一种发展.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四十一炮》以其独特的“后现代”结构技法,叙述了当下中国的“现代性”故事,然而“狂欢化”背后却凝结着一片浓浓的古典乡愁。《四十一炮》在形式与内容上表现出的张力,代表了莫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四十—炮》也显示出了莫言“民间话语”的价值迷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