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生中,他曾先后二十余次来到上海,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光辉的业绩。如1913年他就是在上海举起了H次革命的旗帜;1923年他在上海与苏俄特使越飞会谈;192年底孙中山先生从广州出发,经上海北上,为谋求全国的统一,最后病逝于北京,走完了他革命的一生。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革命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录,在上海市档案馆馆合档案里,收藏着有关孙中山先生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许多历史文献资料,值此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这部分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2.
“你必须成功”──访美国EGW国际出版公司董事长林文钊先生郭博信93年12月中旬,我随中国出版代表团出访美国,接触了美国华人图书出版业的方方面面,其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访问EGW国际出版公司董事长林文SIJ先生。EGW国际出版公司设在属于旧金山范...  相似文献   

3.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4.
这篇有关"上海记忆"的故事,是2012年5月由一位名叫沃夫冈的德国友人将140余张有关"上海记忆"的珍贵老照片捐赠上海市档案馆引起的,但真正追溯起来,故事最初却是从沃夫冈先生的父亲怀特·约翰纳斯·沃特基先生身上开始的。怀特先生1902年6月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925年后曾进入莱比锡的库特旅游公司工作,这就使他有机会在德国全境及欧洲旅游。  相似文献   

5.
《档案与史学》2010,(7):63-64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6.
一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前前后后来过上海20多次——从1894年酝酿上书李鸿章,到1911年末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从撰写《建国方略》,到商讨国共第一次合作;甚至于他与宋庆龄的婚姻、与李大钊等中共人士的交往,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上海,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太多的足迹。1999年,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公安博物馆获知卢湾分局有一把孙中山先生曾经用于自卫的手枪,这个消息让公博馆的员工们兴奋不已,能够收藏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手枪,这实在是无比珍贵而又难得啊。然而,当这把被称作"小贝贝"的  相似文献   

7.
君子与小人     
抗战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他饯行。被邀请出席宴会的有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宴会伊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末,我从上海出版系统调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当时现代文学研究室下面,有一个“孤岛文学”小组,由我负责,任务是编辑整理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和“孤岛”文学作品选辑等工作。周楞伽先生原与我同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现在已经改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他在“孤岛”时期的上海文艺界相当地活跃,于是,我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当年的往事。并且交谈一些过去发生在出版社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9.
阿德瓦凯特被载入上海租界史志,不仅因为他是20世纪初的荷兰驻沪总领事,还因为他是一名因触犯租界养犬法律而被罚款的在沪"高官"。是贵领事的西洋犬不慎伤人了?非也——仅仅因为这位领事先生在马路上尽情遛犬,却没给犬戴上口套。在1902年的上海公共租界,这也叫违法?究其缘由,还要从中国近代的管犬法律说起。在租界,家犬外出要戴口套中国近代的管犬规定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开始,上海租界就  相似文献   

10.
戈公振先生从二十一岁(1911年)助编江苏省《东台日报》开始,一直到他1935年10月22日在上海逝世,前后二十四年,始终孜孜于新闻事业,他的遗著"中国报学史"对新闻学和报刊史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关于戈公振先生生前个人的藏书,相识他的人一直是关心着的.这些书原存放在当年上海天主教徐汇中学内,1956年冬,在上海市教育局和徐汇中学行政领导方面的协助下,由上海市文化局图书资料查工作组负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的铜像在南通市落成。为追求真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邹韬奋历尽艰辛,于1942年从香港经上海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南通是他到达的第一站。他在南通地区活动时间较长,江海平原留下了他的革命足迹。为纪念韬奋诞辰95周年,中共南通市  相似文献   

12.
夏衍先生去世前不久曾批评上海市民没修养、不文明。他举例说,每年夏天不少上海市民竟然穿着睡衣、睡裤在街头路边纳凉,实在很不雅观。夏  相似文献   

13.
杜定友先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8年)十二月十五日生于上海。祖父在清咸丰年间在香港以补皮鞋为生,后因谋生不易,全家迁到上海。父名顺荣,在沪营照相业,杜先生就是在照相馆中出生的。杜先生原籍广东省南海县西樵乡大果村,但他一生中只因探亲回去过一次。早期他在上海敬业中学及广肇中学读书,成绩优异,后考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曾于2014年第2期刊登了宫洁菁撰写的《〈孟姜女〉缘何失去宋庆龄垂青》一文,之后我们有幸收到了翻译家姚以恩先生对此文的反馈。由于此文中提到的在上海排演《孟姜女》的促成者之一——姜椿芳先生正是他的恩师,因此他也从姜先生处得知了当时的详细经过。姚以恩先生热情地为我们讲述了音乐剧《孟姜女》诞生的前后以及姜椿芳与阿甫夏洛穆夫之间的往来,从亲历者的角度,为那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补充了新的资料。——编者  相似文献   

15.
大学时期.找他从丁光远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知道了先生的大名。2001年5月18日作为于光远网站的上海联络员,我第一次有幸与他老人家相识。相谈中,他平和幽默的风范让我本来的做畏无形消失了。  相似文献   

16.
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在上海的时候我就认识他,因为我曾经住在北四川路底,鲁迅先生的家也在那,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去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他始终穿一双橡皮鞋,一身长袍。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鲁迅先生一生不知道做了多  相似文献   

17.
正任建树先生1924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县,比我年长整整40岁。2019年11月在其上海建国西路1号的寓所辞世,享年96岁。近月以来,稍有闲暇就会想起先生,想起我与他交往(严格说来是我接受先生关心、鼓励、指导)的三十多年学术岁月。虽然我未能成为他的过门弟子,但内心深处一直是尊先生为业师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十题     
中国有鲁迅,是中国之大幸。永远纪念鲁迅,继承他的遗产,发扬他的精神,中国就能长足进步。鲁迅的葬礼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56岁。10月22日,先生葬礼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举行。葬礼之隆重,堪称20世纪之最。70年前镜头回放,依然动人心弦。葬礼由蔡元培主持,宋庆龄参加并守灵。著名法学家、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沈钧儒在上海人民敬献的大白幡上书写“民族魂”三个擘窠大字,由巴金和金仲华二人覆盖在先生的灵柩上。为鲁迅先生抬棺的有巴金、胡风、靳以、萧军、萧乾、张天翼、沙汀、黄源、曹白、黎烈文、孟十还、陈白尘、吴朗西…  相似文献   

19.
章锡琛先生是绍兴人,曹聚仁说,只有章先生能从商务和中华的天下里夺得一分天下,因为他是绍兴人。这是说的作为绍兴人的章锡琛创办开明书店。因此章的名字是和开明联系在一起的。在创办开明书店之前,章锡琛曾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大约在民国元年初,也就是1912年1月,他从故乡到了上海进入商务印书馆。他在工作中温  相似文献   

20.
醒俗画报     
几年前,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李欧梵先生来津看我。那时候,他正对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碰撞时期上海的社会形态发生研究兴趣,因此,迷上了那时代上海出版的画报。从早期的《点石斋画报》到后期的《良友画报》,中西交错,色彩斑驳,非鱼非鸟,极是新鲜和奇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