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太谷秧歌是源于太谷民间小戏,发展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小调,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短小精干、琅琅上口,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吸收了南北民间小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小戏.现有资料很少有将太谷秧歌舞蹈元素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通过对太谷秧歌表演剧目的反复观看、记录与总结,发现其中具有夸张幽默的情绪化舞蹈元素、朴实自然的生活化舞蹈元素、物虚情实的情境化舞蹈元素,并对太谷秧歌舞蹈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为探索太谷秧歌舞蹈元素在学术上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在山西中部有一种民间戏曲叫"太谷秧歌",太谷秧歌以太谷为发源地,渐渐的影响到周围的各个县城,太谷秧歌是由当地的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编写出来的戏曲和歌舞,这些东西能够很好和形象的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而且太谷秧歌的曲调和表演形式也能被大众所接受,曲调旋律优美,表演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在当时,这种以民间百姓兴盛起来的戏曲性活动就简称为民间秧歌,而到  相似文献   

3.
祁太秧歌,又称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和祁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其表演以当地的民间生活为表现内容,唱腔的特点在整个民族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当地人民创作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音阶、节奏结构、唱腔衬词等方面,进一步对祁太秧歌的形态特点经行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太谷秧歌幽默的语言风格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变换语音、语义、语法等语言要素、运用方言熟语、巧用修辞格、违背逻辑法则等都是太谷秧歌语言幽默产生的途径。研究太谷秧歌语言幽默技巧,可以指导太谷秧歌新剧本的创作和旧剧本的改编,促进太谷秧歌的传承、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祁太秧歌是在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的综合体艺术。祁太秧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通过它的内容将它分为很多种,本文描绘的是正月十五,人们赶着观赏灯会的场景。  相似文献   

6.
太谷秧歌是流传于山西晋中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素有"太行山上唱民歌,晋商故里看秧歌"之称,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太谷秧歌在当地政府和一些学者及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是,在传承和创新上却停滞不前,本文根据自己的思考并结合已经获取的成功经验,试图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7.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山西太谷秧歌的传承和发扬正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正是缘于此,才更应该重视其文化研究。文章从太谷秧歌的渊源与名称、艺术特征、民俗、晋商文化、艺人群体及其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正太谷秧歌是山西省的汉族民间舞蹈,是流行于晋中、吕梁、太原等地的民间自己编写和自己演出的歌舞类艺术。它主要是以农村流传的故事、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传闻等为主题,来谱写各种曲调和各种不同的表演,来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所以,收到的人民的追捧与热爱。它的发展宋元时期开始的。早在宋朝时期,就被称为“闹秧歌”,从明代之后秧歌开始达到顶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把所有的技艺活动都加入到其中,例如:戏曲、舞蹈、武术  相似文献   

9.
正在太谷秧歌中,音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因素和重要的表现手段,又是其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太谷秧歌,虽然逐渐发展成为晋中地区的小戏种,但还未发展成为板腔体或联曲体的戏曲声腔,仍保持民歌体的原型,它的曲调仍然是一个个典型的农民小曲。虽然它的音乐来自于民间的小调,但同时也吸收了相邻地取的民歌精华。在400多个太谷的传统剧目中,只有少量的曲目拥有不同的曲调,虽然数量较少,但是曲调本身或部分有所变化,仍就能演绎出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马体亚 《文教资料》2005,(25):41-42
鼓子秧歌是山东民间歌舞种类之一.鼓子秧歌的流传与发展变化,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民俗习惯和地理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清季社会转型期,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太谷学派领袖周太谷、张积中等人在坚持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不隐讳其与宋初理学发端源流的共同,但否认理学所把持的儒学正统地位,力图为儒学重新正名.在对待释、道两家的态度上,太谷学派表现出更加开阔的胸怀.在一些具体领域,太谷学派与明清理学有截然相对的观点.这些,都受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客观环境所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它以农村生活故事为题材,具有较强的娱乐与教育功能.本文从沁源秧歌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沁源秧歌,为进一步促进沁源秧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关建议和措施,对保护沁源秧歌等非物质遗产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定州大秧歌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种,表现的社会生活相当丰富。数量众多的秧歌作品,全面展示了乡村文化。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对于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民间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太谷学派作为民间学术团体,形成于清道光时期,学术活动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前后,其以儒家经典为根本,吸纳了道家等学派思想,可以说是儒学世俗化后的产物.黄葆年于1902年在苏州开办归群草堂,作为太谷学派的讲学场所.他一生留下了很多著作,其中<帝君祭文>较为明显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而这一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归群草堂时期太谷学派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17.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清季社会转型期,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太谷学派领袖周太谷、张积中等人在坚持传统儒家天人观的基础上,衍引出诸多对宇宙、人世的认识与总结,构建了独特的天人和谐观,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哲学中立下了一家之说。  相似文献   

19.
定州大秧歌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剧种,表现的社会生活相当丰富。数量众多的秧歌作品,全面展示了乡村化。深入研究它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社会意义,对于发掘中华民族传统化,保存民间丰富的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又称“地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