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闻圈内,大凡熟悉冯英子先生的,都尊称他冯英老。冯英老是我的老师,因为建国前他曾任教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建国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而我是1947届民治新专的学生。虽然冯英老没有授过我的课,但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作为师生辈,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大半是把我当作他的老朋友,而并没有认真地把我视为他的学生的。我认为这或许不是我的凭空忆想,比如,我如果隔了较长时间没有去看望他,一旦去了,相见之下,他会脱口而出:“喔。老兄您来了。”我之所以写下我的这种感觉,因为它可以充分说明,冯英老的为人…  相似文献   

2.
谈起图书,我就不禁怀念先父张九龄先生,我从小由衷钦佩他的博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复旦大学的早期毕业生,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出校门后当过报纸的主笔,高三班的国文老师,中学校长,喜爱写作,擅长诗画,之后虽创办企业,仍不释书卷,家中藏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图书。我与书结缘,可说从小受到他的薰陶。我生长于上海,念小学时,父亲在假日就经常带我去福州路(四马路)逛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门市部都在那里。他看书、选书、买书,我也翻找感兴趣的书看,时而也要求父亲给我买几本。中学时,父亲就让我睡在他的书房里,丰富的藏书为我提供广泛读书的机会,更培养了我对图书的感情。  相似文献   

3.
我和于浮生相识好多年了,从打第一次见面就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成为知心朋友,浮生小我几岁,但我平时称他为兄,有些场合我叫他老师,凭着我多年的了解,又依据朋友们提供给我的相关资料和浮生经常寄给我的他主持节目的影碟.今天我要好好说说他……  相似文献   

4.
我去鹤壁采访杜金斗,和他谈了一整天。  临别时,他赠给我两本书,两部作品集。一本是出版于 1990年的《红楼狂想曲》, 17篇, 15万字;一本是出版于 1999年的《龙吟太行》, 51篇, 36万字。  回来后,要动笔写稿前,我先认真读起了《红楼狂想曲》和《龙吟太行》,以求更准确了解他为人为文的特点。  杜金斗是从 1970年开始他的记者生涯的,先后在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安阳记者站、鹤壁记者站工作,现任鹤壁记者站站长。从 1973年到安阳记者站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豫北大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有太行山上的“愚公”,有黄河岸边…  相似文献   

5.
说起英国伦敦大学、金匠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摄影教育家保罗·豪乐帝(Paul Halliday),我曾对他有过一个访谈。他侧重于将摄影艺术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授课方法,运用捕捉不同阶层的人物与不同风格的建筑揭示城市文化与社会现实,通过对比与勾画表现了社会问题与人文现状。他认为,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和烙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我爱看陈辉的电视纪录片,不仅因为我们是朋友,更重要的是我从他的电视作品中看到了他的性格、他的才能和他的追求;看到了他近几年来在电视纪录片领域里不断探索的足迹。一九八三年,陈辉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  相似文献   

7.
杭迅 《航空档案》2005,(3):82-84
程宝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37—1939年抗日战争初期,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里,有一位年轻英俊而谦和的学长给我印象颇深,他就是徐舜寿。他20岁毕业于清华大学,22岁毕业于中大研究班,学习成绩一贯优秀。  相似文献   

8.
去年党的生日这一天.重报集团资料室来了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名叫王茂华.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中系,曾就职于国内某电脑公司,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就是我们对他的全部了解。在资料室工作15个月以来,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第一.他工作的时候总是用小跑;第二,接受任务只有一句简短的肯定答复“好的”。看起来他似乎没有抱怨或要求之类的烦恼.我想,他应该是在承受压力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享受着成长。  相似文献   

9.
古时,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扁鹊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家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但从医术上讲,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对CIO来说,将IT应用的隐患和危机消灭于孵化期或诞生之初,对业务造成的损害才会最小,聪明的CIO并不希望将自己的名声与IT系…  相似文献   

10.
吴丈蜀先生     
吴丈蜀老人对我初无太多的印象。因为他得大名时,我尚未出道。说起来,我与他是前后的同事,因为我们曾经先后供职于同一家出版社。而那一段光阴对他来说,并不是愉快的回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1957年起我被剥夺工作权利22年;而在我则是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我与他的最初交往是因为他的一部书。他在我所在的编辑室里有一部《中国历史三字经》。自然这不是90年代的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如何面对创业坎坷的经历或许对您对我都是一种金钱买不到的财富。他叫杨树田,出身于东北,人称东北虎,今年56岁,岁月已在他的额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生活的各种经历悉堆于他的眼角,但他的眼神仍闪烁着超人的锐智,他的面容始终流露出对人的宽容和对生活的欣慰。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父亲陈士榘,为党的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他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之一。父亲于上世纪20年代踏上革命道路,参加了毛泽东组织的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弹一星基地建设都写满了他史诗般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
莫远人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 远人同志与我相识于四十年代后期,解放后,大部分的时间工作在一个单位。他为人忠诚,忠诚于同志,忠诚于工作,忠诚于党的事业。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他住院的第一天去看他,他交给我一份《关于乡镇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研究报告》初稿,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14.
在此之前,我已从《星星》、《诗刊》等刊物上读过老枭的诗,并且把他的笔名“萧瑶”与“逍遥”二字联系在了一起,以为他是那种“逍遥派”人物。但是,当我读到阿红先生的信、老枭的诗和一些评介文章之后,我发现他不是那样的人物,而是一个执著于艺术与事业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他写诗,为的是心灵的纯净;他办公司,为的是适应变革中的时代。老枭是浙江人,出生在浙江西南的九龙山下,他有一股“狂劲”,也有一种不媚俗的独创精神。因为不满于僵化的教学方式,他竟然敢于放弃原有工作而  相似文献   

15.
一张建星热爱冬天。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表达过对冬天的那种执著的爱。他说过:“与其说我热爱冬天,不如说我热爱一种性格;与其说我热爱一种类似冬天的性格,不如说我接受一种永远磊落的人生。”那是1983年秋,张建星刚刚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正为工作着落而四处奔走。富于幻想的张建星最大的志愿就是当作家,但最终,他却成了记者。直到今天,他还时时庆幸这个选择,使他不做案头把玩,游戏文字;使他与百姓的话题很少重复,格外新鲜。1984年冬天,张建星主动请缨,要求赴最艰苦的东北三省进行沿线采访。他不畏天寒地冻,…  相似文献   

16.
董惠安 《今传媒》2005,(3):59-60
就像时尚流行吹牛炫耀一样,我在这里也来一个声明:我是当代作家方英的同学。你不信?好,我现抖几件当年有关他贫贱之事为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同读于西北大学中系。那时虽不能说饥寒交迫,但穷困却是事实,冬天穿个光棉袄上身尽透风,挺难受。我问方英:“你的棉衣不厚咋就不显冷?”他神秘一笑,随之撩起四季通用的外衣,但见他棉袄上紧紧勒着一根草绳。  相似文献   

17.
蒋廷黻:局内的局外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本文是他为赴美进修的中国档案工作者所作讲座的发言稿。一、蒋廷:局内的局外人蒋廷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他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和他相伴了至少20年。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研究生,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我这一代学者的研究禁区,我开始对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产生兴趣,特别是那些离开中国赴欧美接受教育,而后又带着救国使命回国的人。蒋廷敝1911—1922年生活在美国,1914年他高中毕业于密苏里州帕克维尔(Parkville)市派克学堂,1918年在奥伯林学院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14日下午,我从电话中听到一个陌生人的声音,说他是王仰晨的儿子,他爸爸已于前天逝世。我听后猛然一惊,因为不久前,仰晨同志还来过电话,说他白患脑血栓后,健康情况一直不好,走路困难,近日又摔了一跤,我们在电话中还互通了一些情况,想不到这竟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种种往事,历历萦回于我的脑际,久久难以散去。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23,(7):21-23
<正>本书是作者年逾古稀、告别银幕后回顾自己一生生活和从影经历的剖白之作,其中展示了他的魅力、勇气、追求和信念,包括他是如何发现和完善自己的天赋的,此后的电影生涯如何展开,以及如何获得全球声誉,重现了电影和戏剧史上的诸多真实细节和关键轨迹。我于1889年4月16日晚上8时,出生在沃尔沃斯区的东街。此后不久,我们一家人就搬到了兰贝斯区圣乔治路的西广场。据母亲说,当时我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的家境相当宽裕,  相似文献   

20.
<正>舅父柯蓝于2006年驾鹤西行,十年来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际。舅父是长辈里寿命比较长的一位,享年八十六。难得的是他一直在文坛耕耘,我有幸常与他相聚畅谈,除了亲戚关系,也是比较深知而又彼此欣赏的隔代朋友。他好几次要我放弃工商职业,随他去学做散文诗,但我眷恋自己的行业,就总是笑笑,现在回想,有点怅然。长沙东乡美少年外公唐贻承是长沙东乡五美人,继承祖辈几亩薄地,他读过私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