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关注文本解读,然而文本的历史久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语用学中的语境涉及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它的介入可以弥补文本异时异地的缺陷,促进文本的解读,沟通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读文本联系语境将极大的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王硕 《文教资料》2011,(5):51-52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作者从文本本身的角度、作者本意的角度、读者阐释的角度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四方面入手,谈谈文本解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语境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者创作文章时,运用语言文字创造出特定的语境,表达出特定的交际目的;读者阅读文章时,要在语境的制约和引导下掌握文本的意义。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语境,是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那么,应该如何抓住语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呢?  相似文献   

5.
借助阐释学、诗学、哲学语言学、新历史主义和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观点,作者讨论了翻译中涉及的文本、文化、语言、作者、译者、读者、社会意识形态、权力话语若干问题,指出翻译是一种力场语境的解读、再创。  相似文献   

6.
姜常虹 《考试周刊》2012,(25):118-119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概念的界定是学习的前提之一,高中生在学习历史时会接触到很多历史概念,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解读,在解读过程中,由于教材、学生和教师的某些因素会导致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作者尝试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解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故乡天下黄花》到《故乡相处流传》再到《故乡面和花朵》,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带给文坛的不只是对生活和历史的戏谑和反讽,更多的是文本中蕴含的平民历史意识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学价值,这种历史意识体现在文本中表现为作者与读者间、作者与笔下的人物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面对。这些平民的活动构成了正统的历史,而平民的历史意识让被载入史册的过去呈现出另类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桃花山释道"(8-11回)是《老残游记》研究中颇耐人寻味的一节,也是有效解读作品意蕴的关键。笔者认为对此一情节的解读不能太坐实于文本表面情节,或仅在传统文化语境内对其文化理想作考古式发掘,而只有结合文本语境与作者际遇,把这一文本放置于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语境中进行整体性考察,才能见出刘鹗在文化裂变时代所怀有的政治与文化憧憬。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对话语境下文本解读活动中的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读者与作者实现尽可能多的视野融合,以及在历史文本中还原作者的体验等,使语言和理解行为获得了新的意义生长点,多元视野下历史主体的"不在场"与文本"在场"的融合使得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产生沟通与默契,使作品中的"原我"(作者之"我")和作品外的"自我"(读者之"我")之间构成一种情智共鸣,实现文本意义向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涵养方面的积极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1.读背景,了解文本历史的文化现状要读懂文本意义,首先要把文本放在外部语境中去分析,看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风貌、人际关系等文化现状。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茅盾认为,作品首先要表现出"时代空气",包括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风尚与习惯等,它是时代性必不可少的组成  相似文献   

11.
“桃花山释道”(8-11回)是《老残游记》研究中颇耐人寻味的一节,也是有效解读作品意蕴的关键。笔者认为对此一情节的解读不能太坐实于文本表面情节,或仅在传统文化语境内对其文化理想作考古式发掘,而只有结合文本语境与作者际遇,把这一文本放置于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语境中进行整体性考察,才能见出刘鹗在文化裂变时代所怀有的政治与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文本是以教材的编者为作者、以中小学生为主要读者、以营造能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语言世界为旨归、以其特有的组织构件建构的具有明确的教育支撑功能的特定文本,在作者、反映的世界、读者、存在的价值与文本类型等方面与文学文本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语文教材文本的解读与文学文本的解读相比在解读的理论基础、目的、环境与思维模式上存在着不同,它是在尊重两种文本共性的基础上,以阅读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并借鉴文学文本解读的基础理论:接受美学与哲学的相关成果,在师生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进行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多维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3.
郑标  左高超 《学语文》2023,(4):82-84
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下形成的言语作品,它受作者认知语境的制约,同时具有某种特定的上下文语境结构。因此,在解读文本作品时,可以从还原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篇语境(上下文语境)的角度入手,以达到深度解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小小陌生人》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莎拉·沃特斯的第五部小说,小说从乡村医生法拉第的视角,用第一人称讲述了百厦庄园古宅中发生的故事。文章采用苏珊·弗里德曼(Susan S.Friedman)的空间化叙事的文本解读策略,从水平叙事轴和垂直叙述轴两个层面剖析小说是如何建构一个关照作者、读者、文本、其他文本及社会历史语境的多维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深层沟通与对话,作者通过文本的叙述进行表达、倾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化主张,而文本则是双方沟通的桥梁、对话的平台。合理  相似文献   

16.
<正>文本解读能力可以说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关于文本解读,目前大致有三类理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能让读者读出自己,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调又往往会曲解文本的要义。为了更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价值,更宜采取以"文本中心论"为主抓手,兼顾"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基于这样的理解,文本解读可以视作是用心体会文本灵动之美,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积极建构文本,自我理解的过程。当然,要达成高水平的文本  相似文献   

17.
文化经典作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必考的内容,考纲要求考生"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但是,文化经典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存留物,与读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话文本的现实语境已经消失,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它,并"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需要对文本提供的语境信息重新把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白鹿原》 ,依次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作品分析 :小说的意义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显现的 ;小说本身是历史文本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小说中异己意识形态因素的存在与化解 ,起到了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活动.它要求从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对文学作品及其中的文化现象做出解读.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本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针对这种特征,只有运用文化研究的语境化理论,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将黑人文本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才能在文本中达到对黑人实际体验的正确理解,并从中透视出黑人文本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解构主义的原则,作者写出笔者并为读者阅读的过程,我们便可以描述为语境化、消解语境化和重构语境化的过程,意义便在此过程中产生。而置于读者或批评家面前的文本,由于被置于语境的真空中,则成为意义无限开放和多样的"一般文本"。但是,解构主义者并不希望自己的著作被"一般文本化",作任意的解读。解构主义在语境问题上的矛盾与悖论,是"洞见"必然伴随"盲点"这一哲理的又一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