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广填四川”应该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现在有一种倾向,几乎用它泛指历史上各次外省向四川的移民。这样一来,上限怎样确定?是明末、元末,还是北宋、唐代?显然,如果再上追,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巴人入蜀。这无异把特定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渊源关系混同起来,无助于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当然我并不反对另作专题来研究历次向四川移民的情况)。既然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湖广填四川”之说本始于清代,并都承认清初开始的向四川移民,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次移民事件,为什么不能把“湖广填四川”的概念特定在专指清十七开始的这一移民事件呢?另外,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还应把自发移民和政府倡导、鼓励下的移民区别开来。这一方  相似文献   

2.
“湖广填四川”的故事,在当今四川有口皆碑。在一些同姓宗族聚居的地方,长辈们总爱给家中晚辈传授家谱或讲述祖辈们从省外原籍迁来四川的经历和艰苦创业的家史,以教育后代子孙。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较广泛的两次移民运动。虽然正史很少记载,历史上却实有其事,其作用和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 元朝末期,公元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爆发了反对封建统治的红巾军起义。转瞬之间,以湖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跨越多个朝代。本文选取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对其迁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湖广填四川”是清代影响四川至深至远的移民运动。本文基于对清代移民史的认识,认为既有的清代四川移民史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研究取向,即人口史视野下的移民史研究及区域史背景下的移民史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未来深化区域移民史研究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巴渠之地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口发展历史.先秦时期,巴渠土著賨、巴先民曾与紧邻的楚、蜀、秦等国有过深刻的相互交往、移民和文化渗透.在后来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由于战乱、饥荒、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巴渠之地更是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移民与迁徙运动.至元明清时期两次声势浩大的“湖广填四川”,移民人数已大大超过土著人数.复杂的人口变迁历史和多元的人口组成深深地影响着今天巴渠文化的风格色彩.  相似文献   

7.
“湖广填四川”被看做是清代前期移民史甚至是整个中国移民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四川的移民中,有一部分的客家移民,300多年来,四川客家人从处于弱势地位上传承着客家自己的文化。本文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稍微探讨四川客家移民与湖广移民的异同,从而得出四川客家移民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元末明初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之所以能在三峡地区很快进人高潮,除了其地与湖广地区紧相毗邻且有峡江连通的地理优势外,更为重要的是与明初中央政府积极组织大批湖广民众迁徙人蜀的移民政策直接相关;而该地区多处废置的制盐井灶和急待恢复、振兴的井盐业,加上明初对制盐灶户所实施的一系列优恤政策,对于由峡江人川的移民而言,更成为其人境落业的首选之地。正由于此,当全川井盐业尚未全面复苏之际,该地区的井盐业能以其迅猛增长的经济实力称雄于巴山蜀水之间。  相似文献   

9.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量外省移民迁入自贡,他们为井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为井盐的生产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使自贡盐业迅速恢复并走向兴盛——自贡从与射蓬、犍乐两厂并列的四川三大产盐区,发展成为“川省精华之地”。这些移民为自贡“盐都”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谱写了自贡的盐业“神话”。  相似文献   

10.
新书简介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作者:陈世松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本书所描述的是外省移民在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中的遭遇,是一部关于四川移民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一个原乡——迁徙——定居创业的观察架构,完整再现了清初外省移民"填四川"的生动场景。同时,作者从社  相似文献   

11.
清代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改变了四川的人口结构,使四川民间信仰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四川社会中,土著和移民所建立的祠庙、会馆不仅是作为信仰中心,还是四川社会的整合中心。祠庙、会馆最初崇祀的所谓“乡神”是土著和移民的精神寄托和集体象征,而后的附祀、改祀和兼祀表达的是对新“四川人”身份的认同和对区域社会融合的主动性。川主信仰作为土著的本土信仰,在实现了土著社会的整体认同和群体整合之后,又在移民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并被附祀、兼祀或改祀,从而部分实现了土客交流与融合。但是,川主信仰还是因为其狭隘的乡土性和模糊性而最终被关羽等大神所取代,这是四川社会真正走向开放的开始和表征。  相似文献   

12.
清初四川苦遭兵祸、瘟疫,人烟稀少。在“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数以万计福建人携老扶幼,举家迁入四川,他们对垦复四川,开发天府之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改变了全国的人口结构,使四川成为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区之一;促进了两省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仍然产生着互动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屡经战乱,极目荒凉。清初统治者面对战后“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四川,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垦荒措施,积极鼓励各省民人入川落籍垦荒,于是出现了清朝前期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四川移民的来源地十分广泛,如成都地区就有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山西、贵州等16个省的移民,以致有“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之说。各省移民入川后,按照原先的地缘以至血缘关系建立了众多的移民社会组织——会馆,对四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洪雅方言声调演变为例,讨论四川方言南路话与湖广话的历史关系。首先,通过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了洪雅方言单字音声调格局及两字组连读变调。由此,比较近八十年来洪雅方言与成都方言声调的演变情况,并结合方言史和移民史,发现在四川方言中,南路话与湖广话来源不同但接触深刻,湖广话引领南路话演变。  相似文献   

15.
姚怀亮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12-18,42
明末兵劫之后,清初康、乾年间在“招垦”政策的鼓励下,大量的东南客籍流民将商洛作为自己家族心目中理想的迁居之地,历史上民间流传的“湖广填陕西”的说法由此可窥全豹。本文根据地方志资料和迄今仍然保留于商洛各地移民先祖们的墓碑铭文,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户人”当年的移民史实,旨在考察明、清交替之际,地方经济和社会恢复与发展的历史与轨迹,及民俗文化中的地缘结构因素的变动、异化和融合。  相似文献   

16.
“僚人入蜀”是西南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颇大。它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使四川的人口、民族构成及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促进了僚人社会的发展,也丰富了巴蜀的民俗和语言。但对四川的经济化、社会秩序均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杜甫入蜀的行动是经过诗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老杜入蜀原因有四:一是仁途失意;二是身处绝境;三是战争威胁;四是“借道他适”。杜 甫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入蜀既是唯一选择,也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三、催攒皇木的时间发生在嘉靖37年之前 关于采办皇木之事,据《明史》记载,武宗时有一次;神宗时有一次;世宗时则有三次。 《明史·世宗》载: 嘉靖20年5月戊子,“采木湖广,四川。”嘉靖22年3月庚戌,“遣使采木湖广。” 《明实录·世宗实录》(7617页)载:  相似文献   

19.
巴蜀好游嗜赌,自古风尚相沿。早在《隋书》就记载蜀中士人悠闲聚会喜欢意钱等博戏。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大量南北移民人四川,各种博戏入巴蜀,赌戏更是南北兼融。在巴蜀地区来看,清代赌风最盛,当为成都平原一带。古今巴蜀地区赌风尤盛,但经济意义上豪赌大博并不明显,民间博戏的休闲娱乐功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商洛"下户人"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兵劫之后,清初康、乾年间在"招垦"政策的鼓励下,大量的东南客籍流民将商洛作为自已家族心目中理想的迁居之地,历史上民间流传的"湖广填陕西"的说法由此可窥全豹.本史根据地方志资料和迄今仍然保留于商洛各地移民先祖们的墓碑铭文,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户人"当年的移民史实,旨在考察明、清交替之际,地方经济和社会恢复与发展的历史与轨迹,及民俗文化中的地缘结构因素的变动、异化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