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新加坡游子文学创作体现出海外游子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游子文学的创作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其早期的创作全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转型期中国文学传统渐渐式微,但海外游子文学创作始终没有与中国文学传统决绝。  相似文献   

2.
海外中华游子文化作为移民文化,它是海外中华游子社会人们的心态、观念和思想的体现。它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在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有所创新。因而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精神;开放性多元性的文化认同;强大的凝聚力和人和精神以及浓烈的乡土情结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地缘,作为中华游子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地域观念,对土地神的信仰和崇敬以及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形成这种地缘情结的原因主要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而范围广大的中国农业文明,巨大的人口压力,人本文化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华游子文化取得巨大的发展 ,它对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游子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四点启示 :一是文化开放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发展复兴的客观要求 ;二是文化开放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得以赢得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的迫切需要 ;三是文化开放是应对对外开放后出现的文化挑战的理性选择 ;四是文化开放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华游子商业文化精神深受中华传统商业文化的影响,在商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舍身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和协为贵的团队精神;三是顽强执着的敬业进取精神;四是因变制胜的善于竞争精神。这些精神因其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又面向世界,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一方面,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第三,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讲诚信守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中华游子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把它分为四个方面 ,即对中华灿烂文化的钟情和热爱、对故乡秀美山川的怀恋、对故乡亲友的关怀和思念及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游子文化:历史、现实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游子文化的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出发,分析它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趋向,以及它对华侨、华人社会发生的深刻影响,作者认为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人际关系网络为表现形式的中华游子文化,无论与中国社会的现实还是未来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和平统一大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游子还乡文学虽多以"游子返乡"为开端,叙述者"我"与故乡在文化心理上却呈现出一定的异质化、距离化倾向,表现出明显的他者意识.行为上的"还乡"与意识层面上的"反还乡"在作品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统"游子还乡"结构也因此反向延伸,"还乡--再次离乡"成为小说的叙事中心,转述或多重转述的叙述方式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海外游子的诗歌无处不在地流露出对中华故因的无尽依恋和剪不断的乡愁。该文研究了海外三位诗人诗歌中的乡愁特点,因离别故园的背景不同,他们的诗歌分别表达了家国破碎之痛、归化异国之苦和游子故国之恋。  相似文献   

11.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乡土小说是其创作重镇。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百顺街”、“果园城”及“无望村”等艺术世界,从而确立了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作品中,他将“游子还乡”这一古老母题注入了现代精神,塑造了一系列游子的形象。本文将对师陀笔下“游子还乡”母题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分别进行剖析,并探究其乡土小说中游子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汉语言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传承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另外,汉语言文学还富有人文思想情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汉语言文化也一直发挥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所以,为了保证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船舶,国家必须有针对性的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汉语言文学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性,承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从教学内容的内涵上修炼内功,培养学生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经济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美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体系;开展中西方文化比较互鉴,引入批判性思维,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在中西方文化有效沟通和平等对话中秉持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5.
林小燕 《教师》2023,(8):120-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高校的众多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大学生更要承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文章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特征,并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之处,针对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进行了论述,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其民族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正>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浓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而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古诗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之文学,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王冕的《墨梅》为例,探索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有着显著的人文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变革教育形式,明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下,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要深刻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激活传统文化魅力,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舒兰的诗集《海外吟及其他》表达了中国大陆移民美国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和现代游子的情绪;郑树良的小说《青云传奇》和《石叻风云》再现了南洋华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交融性与一致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土壤;另一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这种内在的交融性与一致性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文化根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实践上积极探索、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功能和文化使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