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阅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及《教学参考书》,对李白《行路难》结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基本一致。课本注“意思是说自己一定会排除困难,实现远大理想。”而教参则将结尾两句合而析之:“(诗人)想到古人,坚信总有一天,象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直挂云帆济沧海’。”认为结句“描绘出一幅海阔天高,云帆万里的壮丽图景,用以寄托诗人的希望。”此种析解,亦多见于今版的诗选、赏析诸书,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歌选》注:“‘长风’二句,是说自己定会乘风破浪,排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唐代诗人骆宾王《鹅》一诗。当这位教师讲到诗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说‘颈’指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为什么用曲‘项’而不用曲‘颈’呢?”这位教师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诗人描写鹅鸣叫时的姿态,用“项”而不用‘颈’,这同诗人的观察角度及鹅的游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诗人观察鹅时,首先看到的是鹅的“项”,即鹅脖子的后部,可见诗人是置身于鹅的背后,而鹅是从诗人的目下向远方游的。关于这一点,“红掌拔清  相似文献   

3.
初一册第五单元《<论语>十则》中第一则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参考书上的翻译是“学问要按时练习,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材中,编者选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一诗。在教学这一课时,学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当学生们都沉浸在诗句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画面中时,“老师”,一声高喊打断了学生们的遐思。“这个‘真’字用错了,这句是比喻句,作者是把草叶上的露珠比做珍珠,珍珠的珍是‘王’部,书上写的是真假的‘真’,草叶上只会有露珠,不会有真正的珠子,所以我认为书上把‘真’字写错了。”他这一说,课堂似开了锅,同学们乱哄哄的你一句他一句的发表起自己的看法。我真是既惊喜他的发现,又欣赏他的胆识。待同学们静下来以后,我解释说,古…  相似文献   

6.
杜甫《石壕吏》“如闻泣幽咽”一句,肖涤非先生在《阅读和欣赏》第四集中队为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所以那个媳妇就抱着孩子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因为声音不大,所以说‘如闻’。”在《杜甫研究》(下集)中,他还认为“也许因为有客人(杜甫)在家中,不便放声大哭”。程云青先生的《杜甫诗选讲》,也认为这句诗是“事后诗人听到的被害者家人的哀诉”。一些《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书,也认为是“老妇被抓走后,她的儿媳悲痛的哭泣声”(如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语文》参考书第五册)。  相似文献   

7.
统编五年制小语课本第八册入选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这首七绝的第一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句中的“一树高”是这样解释的:“一树高,即一高树,一棵高高的柳树”.由此可知,参考书的编者把这  相似文献   

8.
中唐诗人刘长卿的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几年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对刘长卿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是这样解释的:“对这首诗的‘夜归人’,人们有不同的理解。除上述把‘夜归人’理解为借宿的人(即作者),把‘归’理解为宾至如归(行人在风雪之夜盼到一个可以投宿的地方,芙蓉山主人热情接待了这位客人,使客人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以外,也有把‘夜归人’的‘人’理解为主人自己,把‘归’理解为回家的。即旅人已经就宿在主人家,夜里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其实,这两种解释都说不通。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课文注释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句中显然有词的活用现象。究系哪一个词活用,课文未明确注释,而该课练习第五题,却是要求学生回答这二句“跟一般的文言句式有什么不同”。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所编之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该题提供的答案是:“‘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持此种观点的资料或习题,还有一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0.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1.
看了去年《中学语文》刊登的《“蹈海”一释》一文后,有几点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与方先江同志商榷。方先江同志说:“蹈海就是指不辞辛劳,不避艰险,渡海去探求济世救国的真理。……如果‘破壁’之志难以实现,踏海东渡,出国去探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这也是英雄本色。”这段话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前面说“唱罢了气势豪壮的词章,毅然离别祖国掉头东渡”,后面紧接着又来一句:“如果‘破壁’之志难以实现,踏海东渡……”岂不是让读者觉得诗人大概又要再次东渡日本了,这种解释是与作品原意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12.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救。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雪夜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相似文献   

13.
《殽之战》一文中有‘不顾而唾’一句,课本注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这是表现了先轸极度气忿,不顾君臣之礼。’《教学参考书》译为:‘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吐了口唾沫。’这两种说法都把‘不顾’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不顾’,以致影响了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4.
一、释“见”。《敕勒歌》结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谓全诗的神来之笔和诗眼所在。正确解释这句诗是很重要的。句中的“见”字,语文课本沿用目前流行的注释法,释为:“见,同‘现’,呈现,露出来。”我以为“见”可径直译作“看见”,不必说成“同‘现’”。这可以从几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高中一册《作家要铸炼语言》一文课后第一题第5小题要求解答:作者在引用福楼拜的话后所说的“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一句中,“同样的道理”指的是什么。现行参考资料在答案中说,指的是该段首句中的“强调‘炼字’,主张‘意胜”。我们认为,此说不妥。它指的应该是该段第⑩句所说的“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这一点,只要对原文作一番思路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原文如下: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有个“实话实说”的节目 ,主持人崔永元因此而名气很大。这一节目的出现 ,受到广泛的欢迎。但是也叫人感到恐惧 :“这叫什么话 ?难道别的节目就不、就没有‘实话实说’么 ?难道除了在‘实话实说’的节目上 ,我们大家 ,你我他 ,人人、时时、处处、回回、事事 ,就都不、都没‘实话实说’么 ?”如果只有这一节目是在“实话实说” ,而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是、全都是“非实话”和“非实说” ,那么谁个还能心安理得、心情舒畅呢 ?“实话实说” ,本是说汉语的人的一句口头语 ,强调说实事求是的话 ,说符合事实的话 ,说自己心里的话 ,说实质性…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复习“表内乘除法”时,将教材中的练习“根据‘三六十八’这一句口诀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改为“根据‘三六十八’这一句口诀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经过几分钟思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运用乘法口诀可以求出3×6,6×3的积  相似文献   

18.
朔华 《中学科技》2009,(10):17-17
2009年9月7日下午,重庆一中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他们正在等待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前来作报告。很快,一位老人面带笑容地走了进来。“要敢于‘好高骛远’,”老人说,“这是你们的任务!”这位老人者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他的话引起了现场极大的反响苦报告结束后,记者们围上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关于那句“要敢于‘好高骛远’”的,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中“策勋十二转”句,中学语文课本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有明显的不妥之处。 人教社教材注为:策勋十二转:“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 人教社参考书注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说明木兰的功劳之大和皇帝赏赐之多。”“‘十二转”,‘百千强’非确指,夸张赏赐之多,也写木兰功劳之大。”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句,中学课本注释云:“听取:听.在某此单音动词后面加个‘取’字,是为了将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听取,看取,记取等.旧时写诗词常常这样做.”其实这一些也不是旧时诗人随意凑成的双声词.这种说法至今仍旧活在我们昭通人民大众的口头上.例如有一个谜底为“搭拄”的谜语就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