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赵军,也许有人会不相信,两年前,他还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武器库军械员。两年后,他竟在中央电台、《中国民兵》等新闻媒介上刊发四百多篇稿件。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行着一个艰辛坎坷的故事。那是一九九二年的隆冬、依兰县人武部领导正在为通讯报道连续七年处于落后状态大伤脑筋,这时军械员赵军主动找到部领导,请求把这个担子交给他。“搞军械的,也能搞通讯报道?”领导们都摇着头功地还是于他的老本行吧。可在他的一再请求下,部领导只好答应了。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又重新开始做起了学生。上任的头一个月他就到处托人在省城和外…  相似文献   

2.
有位通讯员,6年被县级以上各家新闻单位用稿600多篇,其中省级以上采用300来篇,1986年1月至1988年7月,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8篇。他就是江苏南通县平潮镇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孙建国。 100篇稿件石沉大海以后 1980年,孙建国服役来到部队,次年当了连队文书。通讯报道是文书的“份内事”,他就一个劲地写,见什么写什么,“拣到篮里便是菜”。40多篇稿件发出去了,一篇都没变成铅字。他无奈,硬着头皮再写,终于侥幸有块“豆腐干”在南京军区主办的《人民前线》报上露面了。他高兴也伤心:50篇中1篇,代价太大了。团部看他还有点儿“新闻细胞”,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说过: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在老山前线采访实习的课堂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土记者”:他在弹雨硝烟中战斗、采访,在低矮潮湿的猫耳洞里奋笔疾书,半年写稿上百篇,见报37篇,立了二等功。这位“记者”未踏过新闻学院的门坎,没有在报社、电台吃过“新闻饭”,他叫孙善毅,在守卫老山主峰的某部五连当文书,今年22岁。来自安徽鱼米之  相似文献   

4.
人们称江苏省泅阳县新袁镇人武部部长刘述敏为“秀才部长”,是因为他不但把基层人武工作干得红红火火,连年得先进受表彰,而且他的一支笔也过得硬,是位“老新闻”,迄今他已在各类报刊上稿2200篇。刘述敏在部队时就是位小有名气的“上记者”,在部队7年时间平,他出黑板报、写广播稿、写各种材料,样样都来。正因为在部队的磨炼为他以后从事报道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1986年他被县人武部挖去当报道员。到人武部后,他一边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认真自学业务书籍与马列理论,不断提高业务与政治理论水平.一边注重多写多练笔。到人武部第…  相似文献   

5.
17岁那年,他应征入伍。到部队后,被分到一个大山里的连队。因为他个小干体力活不行,像出黑板报跑腿送个信之类的活就让他干了。嘿,他居然把小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当兵第二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生的命运。那天指导员找到他说:“听说团里办了个新闻骨干培训班,你想不想去?”他一听兴奋极了,拿着指导员的“保举信”就到政治处找新闻干事自荐,人家看他热情挺高就收下了。在这里他知道了一些写稿投稿的初步知识,结果2个月后就在军区报上了一篇题为“黑板报‘主编’见闻”的小稿,接着又在解放军报登了一篇,这两篇小稿对他…  相似文献   

6.
1990年3月,年仅16岁的孙华投笔从戎,去圆那多年来的军事记者梦。孙华家中除了母亲以外,哥哥。姐姐和父亲都是军人,父亲还是一位军级领导。作为一位首长的女儿,她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军人服从命令。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新兵连结束后,班。排长被孙华下连时那背包里打着的一本本书籍,和她业余时间拖啃书本的行动所打动,便让她担任了连队文书,她开始了黑板报的设计和组稿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班、排长的“怂恿”,大大助长了孙华的“文化野心”,她已不满足于在黑板报的亮相,开始耕耘那一张不如桌面大的报纸园地。孙华初摘…  相似文献   

7.
杨武迪同志是江汉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武装部的军械员。在新闻战线上,他不过是刚起步的新兵。小杨在广州某部机炮连任文书时,先后在《南方日报》、《湖南日报》、《战十报》及湖南和广东电台上,发表新闻稿件二十余篇。受到部队首长的嘉奖。一九七八年四月由部队转来江汉油田。工作岗位的变动,并未影响小杨采写新闻稿的兴趣,他一刻也没停下笔。刚来时,小杨被分配到野外地震队工作。工地上,他处处做有心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9.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39):12-12
徐明:酝酿中国足坛大改革 由大连实德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徐明在幕后推进的中超委员会会议10月18日落幕,中国足协与各中超俱乐部达成五点“共识”,中国足坛的改革,至少向前迈出了一步。 徐明是酝酿此次改革的关键人物,10 月17日,在“国安罢赛风波”余波未平之时,他以个人名义,发表  相似文献   

10.
周春 《新闻记者》2007,(7):73-73
最近一条较受关注的假新闻,是《杨绛谈热门题材“钱钟书”,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钟书〉但不写序言》。写这篇报道的上海某读书报记者,并未采访杨绛,“电话都没有通过”,但文中却多次出现“杨绛告诉记者”、“杨绛笑着告诉记者”等字眼。据该报记者称。他是根据出版社提供的宣传材料“改编”的。  相似文献   

11.
有道是:“四十七八,干了白搭。”他今年已经四十有九,虽说还是个普通记者,但仍在埋头苦干。报社规定,每人每月编发、采写稿件15篇,可他近3年来平均每月见报稿件都在40篇左右。在这背后留下了多少双脚印,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他,就是被人们赞誉为“二十四小时记者”的《开封日报》记者汤传钧。 1981年初冬,《开封日报》为了加强卫生战线的报道,把从事多年医师工作的汤传钧调到报社,让他负责这方面的采访。他干新闻工作虽然是初来乍到,但是他怀着认真宣传好党  相似文献   

12.
数字,是枯燥的。但能给人启迪,使人折服,令人钦慕。我们之所以执意要写你──驻蓉某分部军士长报道骨干王昌权,是因为被你那一串串数字所感染。你,入伍11年,通过刻苦自学,先后掌握了军械维修、汽车驾驶、新闻报道、微机操作等十几门专业技术,无论是担任文书、军械员、微机操作员,还是从事汽车驾驶等,你都像镙丝钉一样,把自己紧紧地“铆”在那里,脚踏实地地书写着自己的军旅人生。因而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和1次荣立二等功,12次受到嘉奖,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计算机操作三级技术能手”、“优秀士官”、…  相似文献   

13.
谈独家新闻     
独家新闻是新闻中的珍品。几乎每一个记者,清晨走出家门的时候,都希望这天能抓到独家新闻。几乎每位读者,当他打开一张报纸,常常希望看到一篇乃至若干篇独家新闻。近几年来,在新闻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报纸都提过一些响亮的口号,如天津日报的“抓活鱼”,沈阳日报的“把带露水的鲜花奉献给读者”,辽宁日报的“敢开第一腔”……,无非都是为了激励记者和广大通讯员,抓到更多的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是报纸的支柱。如果一家报纸  相似文献   

14.
进入图书馆行业,应该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年我十八岁,高考失利后凭着年青人的一腔热血投笔从戎,来到陇东高原一个工程兵部队服役,在历经八个月大山深隧战备施工的洗礼之后,能写会画且有学校文艺宣传队演出经历的我被连首长选拔至连部担任文书兼军械员、连部班长、连队团支部副书记职务,而文书工作中附带的一项就是图书室管理,但我怎么也没想到,这军旅生涯的附带工作,会与我的终身职业划上等号.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被任命为新疆电视台副台长兼新闻部主任的主任记者杨生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我喜欢记者这一行,过去干了十几年记者,现在当了‘新闻官’,不管工作多忙,事情再多,我决不放下写稿的笔,要永远当好记者!” 1977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新疆电视台当记者。后来在专题部、国际部、总编室、雪莲电视台担任领导职务,仍未放下手中的笔和摄像机。迄今他在新疆电视台先后创作或参与创作了近300部(集)各类电视节目,写论文、评论、报道、散记等30多篇,约10万多字。 他参与编辑、摄像、撰稿的电视系列片《万里长城·新疆集》获1988年度全国优秀电视专题节目系列片类特等奖;他担任责任编辑兼摄像的电视系列片《长城风情录》获全国第三届“骏马奖”团结奖;他编导的电视片《油海丰碑》获1994年度全国电视社教节目评选三等奖;他担任编导、摄像的电视系列片《中国西部民族风情·新疆集》获1994年西部集团节目评选特等奖。  相似文献   

16.
1979年17岁的柳鉊,高考落榜后,参加了社会招干考试,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工商银行。组织工分配他做了文书兼打字员。在打印文件时,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王作动态和感人事迹,鼓舞他拿起了笔,开始新闻写作。他像一只初生牛犊,在写作的天地里闯荡。小小说、散文、通讯、消息,写了一篇又一篇,投向报刊、  相似文献   

17.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18.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9.
朱必义印象     
前不久,在“怎样办好新疆日报”的大讨论发言中,举了朱必义的例子,说他是一个埋头苦干的执著的充满敬业精神的“写稿机器”,还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新闻稿”这样只在某种意义上达意的话形容他。我公布了他去年的工作成绩:采写了108篇新闻作品,平均每周两篇还多点,其中半数为深度报道或通讯,近四分之一在编辑部评为好稿或表扬稿;此外还编辑了10来万文字的新闻稿,组了11个版面。我有点儿感叹地说:如今像这样高产而优质的记者是越来越少了! 没有想到,与会者都很注意地听我讲这个例子,并且由此更广泛地引出了关于人才、价值、机制等一连串的话题。一位编辑当即问我:写一篇介绍朱必义同志的文字如何?我含含糊糊答应下来,过后想了想,觉着记者写记者,正儿八经采访他,他会很别扭,说不定给你一句“拉倒吧!”新疆日报每年都要从编辑部抽记者下乡驻站。  相似文献   

20.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