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区联动"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三者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介绍了"三区联动"相关理论演进脉络,对"三区联动"内涵进行了严格界定,最后对"三区联动"的最优化运行机制进行了创新性构建。  相似文献   

2.
“三区联动”创新网络在城市创新系统中的地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首先阐释"三区联动"创新网络的内涵,然后对城市创新系统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接着通过模型分析"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在城市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更好地提高"三区联动"区域创新网络以及城市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医疗保险作为有效促进医疗、医保及医药联动(三医联动)的重要引擎,其制度发展路径与"三医"体制改革息息相关,其改革过程中涉及的"需方"与"供方"博弈成为破除"三医联动"改革利益壁垒的关键。文章分析了"三医联动"现状、医疗保险制度与"三医联动"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现状展望了"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前景,为探索医疗保险制度未来可能性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寇明婷  程敏  杨媛棋  张丽 《今日科苑》2021,(12):1-13,25
构建北京市"三城一区"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对指导现阶段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促进北京市产学研互动、南北城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人才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三城一区"规划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划区的横向比较,通过深度梳理国内外创新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采用共性指标与特色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评价"三城一区"规划目标完成度的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借鉴典型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遴选确定共性指标,结合各区战略定位和自身发展规划确定各区域的特色指标,并同时考虑了"三城一区"的协同联动.北京市"三城一区"动态监测框架能全面反映规划区域创新能力水平,为北京市创新优劣分析以及完成度评价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杨浦区:从工业区向知识创新区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杨浦区依托自身禀赋优势,提出了建设知识创新区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转型思路,初步实现了杨浦区的功能和产业转型。杨浦区的做法和经验对于与之类似的传统老城区的改造、创新型城市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校"一校多区"办学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对开拓教育发展空间,促进学科结构的整体优化以及相互融合,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强高校的竞争优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于各校区的管理体制、区域特色、办学条件等不同,使多校区高校运作的期望值和实际效果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不同校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试从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针对不同校区现状,探讨一套适合学院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新模式,真正发挥多校区办学的优势,取得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校企科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在经济相对落后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校企科研合作松散,模式单一,成效不佳。这不仅因为政府引导缺乏整体规划,高校政策放开不够,而且因为校企协同不足,未能形成最大合力。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政、校、企三方"联动"校企科研合作模式将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效能,提高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宽合作领域与渠道,让三方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实行深度有效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8.
从实践的角度探索了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三级科普资源联动推动宁城县科学技术普及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机制,总结出了"牵头抓总,挖潜聚能,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三城一区"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本研究在梳理北京市"三城一区"建设历程和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典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五个维度构建北京市"三城一区"创新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并针对北京市"三城一区"的定位,指出未来重点监测指标.最后,本研究从促进技术创新、强化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把握市场机遇、深化创新协同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大学科技园是以科研型大学为依托,综合智力和社会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平台的机构,其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选取了六项指标,利用DEA的C2R模型与SE模型进行了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创新绩效的评价,并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的大学科技园区发展最好,西部发展最差.  相似文献   

11.
在对新建本科高校创建地方大学科技园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方大学科技园的创建应理性定位办园功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转型设计运行机制,出台支持引导政策法规,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营造宽松金融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孵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高新技术、大学科学园区、创新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大学提供高新技术,科学园区对其进行预孵化,而创新企业则以孵化技术为始点进行生产力转化。大学、科学园区为创新企业提供平台,可加速生产力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程胜利 《科教文汇》2020,(12):13-14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家大学科技园对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推动产学研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宁夏唯一一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破解自身在建设和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将其打造成各类创新融合、汇聚和聚变的大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4.
把准地方脉搏: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战略原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地方高校受自身实力和成长环境的制约,很难跳出地方单独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只有把准地方脉搏,综合利用地方资源,主动融入地方建设,在与地方的合作中探寻科研发展的战略原点,才能在促进地方建设的同时,衍生科技创新的原初种子或发源地,树立品牌,做大做强自己。  相似文献   

15.
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中的高校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我国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园区建设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针对科技园区配置高校资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矛盾。探寻高校资源配置的合理机制,对实现高校与大学科技园区的双赢共荣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指示器",具有重要的社会评价功能,第一至五届评奖结果见证了30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历届高校人文社科奖统计表明:传统优势学科逐渐式微,新的主干学科格局正趋于形成;获奖成果高度聚集在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差异化特色发展渐成取向;引领学者自觉打造学术精品,亟待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机制;多学科综合研究尚有较大发展空间,跨学科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7.
高校拥有人才与科研的优势,可以为高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高科技园区的高技术需求和项目研发经费可以为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帮助。两者之间优势互补,通过有效的合作,定能构建的共生结构,使大学的社会功能得以延伸和实现,发挥大学的智力辐射作用和促进知识产权参与创业。一直以来,泉州都是以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为主,随着企业转型压力的提高,民营企业在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必将面临人才与高技术的短缺。泉州高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成为新兴的高科技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平台.成为人才与科技交流合作的平台,发挥传统的科技产业优势,引入新的亮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大学科技园的概念内涵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商榷性探究,着重探讨了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关系,望能在理论层面上为促进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围绕顶层机构设置、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指导服务生态圈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分析,旨在探索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培育能适应、支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创新环境是决定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和壮大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在对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的内涵、影响和作用等方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