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知己知彼’更好地走近受众群?”这是一个涉及领域很广的话题,但问题的解决又的确迫在眉睫。当本刊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进行的简短交流中,却感到他用“事实”二字,道出了新闻传播的内涵,他说:“外宣从文化渗透力来讲,要利用人类共同的表达方式来提高表达效果,容易打动人心的是事实,大家都信奉事实。比如说这个山是800米高,那它就是800米高。也要讲情感,这也是人心最容易被打动的地方。外宣也充分体现人情味。还要互相尊重,不强加于人。只有尊重对方,才能被接受。当然还可以归纳的还有很多。但都要注意‘中国立场,国际表达’。”为了做好这组题目,本刊在与媒体的领军人物沟通的基础上,采访了一系列对国际问题有深刻见解的专家、学者,至此,我们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媒体在传播中需要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而专家、学者也乐意倾听来自“第一线”的媒体人新鲜出炉的对现实的感受和思考。而这两者的深入结合,将有利于更好地解读、贯彻、执行党的关于外宣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中国的外宣事业带来裨益。  相似文献   

2.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七局副局长王丕君指出的:“西藏本没有问题,两多年来充斥在西方舆论中的西藏是完全地被问题化了,妖魔化了,虚拟化了。西方社会对‘西藏问题’有着执著的偏见,我们应该不断地向他们阐明事实、申明道理。” 自2005年第7期开办《西藏之窗》栏目以来,本刊围绕“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误解”、“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踪报道,刊发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向世界说明西藏的文毒:《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他从高原走来——访藏族第一位博士格勒》《雪域高原上响起和谐音符——与西藏团人大代表谈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对外宣传西藏的技巧就是用事实回应宣传臆想》《毛如柏,对西藏三十二年的牵挂跳读者对此反响热烈。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西藏更加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了使外宣工作者、在面对西方社会对西藏的种种误读时能够成为“最佳辩手”,本栏目将针对西藏受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为外宣工作者提供明确的观点、雄辩的事实和传播技巧。在“西藏问题”上我们与国外的分歧和争论应当如何说明,围绕国外的误读应当如何正面解读。同时,我们尽量将视线伸向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最前沿,让外界听到雪域高原更加及时和真实的声音,多角度地呈现一个日新月异的西藏。  相似文献   

3.
青藏铁路开通一年以来,各种事实和数据表明,这条神奇的“天路”极大地推动了沿线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沿线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铁路被当地群众誉为“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生态线”。2007年7月9日至17日,《对外大传播》记者随中央外宣媒体采访团走进了铁路沿线的青藏两省区,通过与当地政府官员、专京学者及普通民众的接触,感受到了正如他们听说的,“青藏铁路也是一条文化线”,“青藏铁路为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让事实说话”,这是对外传播的一条基本原则。怎样做到“让事实说话”,看似简单,实则大不易。正如沈苏儒先生在他的《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说,“只有掌握了这一原则,才算领悟到了对外传播的精义,才能达到对外传播的最高境界。”作为地方外宣期刊的编辑、记,在十余年的采编实践中,对这条原则有着自己的遵循过程和一管浅见。  相似文献   

5.
二十多年前,初入“外宣”这行时,一头雾水,不得其门而入。前辈们点拨说,“外宣”文章要有人,有细节,有故事。当时国内媒体的文风还保留着“文革”遗风,这番教诲令我茅塞顿开。  相似文献   

6.
我市的对外宣传工作,按照“以提高通化知名度,振兴通化经济为宗旨;以制作外宣精品为手段;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为目的;以发展‘三资’企业为重点,国际、国内同步推进,全方位开展外宣工作”的总体思路,突出了对外经贸宣传,不断拓展外宣工作领域,为我市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我们借用《对外大传播》的“地方外宣”这一园地,与兄弟地区共同探讨和交流工作体会。一、勇于探索外宣工作的新思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外向型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外宣工作量明显加大,原有的工作思  相似文献   

7.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外宣工作中的翻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由中翻译成外,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一特点决定了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踏上自强之路的中华文明古国在新时期发出“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心声。外宣工作就是一项文化传播工作,但外宣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如何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是我们外宣部门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本文试图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析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误读”与“虚构”现象,并由此确定我们的外宣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闻媒体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凸显,国际传播对公共外交的影响与作用与日俱增,甚至成为公共外交实现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学者曾说,公共外交强调的是“一国政府与国外民众的‘合作’度以及国外民众的‘接受’程度”。要让国外民众真正“接受”一国政府想要表达的观念与意愿,不仅要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信息表态,更需要借助国际传播,通过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并影响公共外交目标国的社会舆论,减少他国政府与民众对本国的误解与错误认知,避免引起两国关系的变故甚至倒退,并提高本国在他国公众中的正面形象,进而增进本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们平时谈论、从事的对外宣传可视为一种狭义上的对外传播,相关的理论也不妨叫做狭义对外传播学或狭义对外宣传论,它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外宣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把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情况通过传播工具——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介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以树立形象、增进理解、营造有利于本国本地的外部舆论环境。然而,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国的国际形象本质上并不是由这样的外宣媒体确立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及印象可以与对  相似文献   

11.
读罢李霞同志采写的《水的故事》,信手写下这样几句感想:“此篇题目定得好,《水的故事》,很软。内容也可以。由此想到,外宣稿应做到‘三软一硬’。三软是:题材要软——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故事性;体裁要软——表现手法多样,形式活泼(多加小标题,设计新颖);语言要软——切忌长句,娓娓道来,朴实无华。一硬:主题硬——思想性强。抓住主流,宣传正面,但要用事实说话,让读者下结论。”  相似文献   

12.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3,(11):63-63
外宣工作要着力在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要着力在让国外受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理解的表达方式上下功夫,增强外宣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对外宣传首先要构建和完善源自中国、打动世界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在内容上要植根于中国大地,富有中国气息,其次是要寻找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的契合点,最后还要进行有效传播,一方面尊重传播规律,注重新闻时效,把握好时、度、效,另一方面要创新对外表述方式,注重人情味和具象化、个性化内容的增加,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外宣期刊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外国读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外国读者的口味是怎样的?相信不少人看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也读过今天的美国人库恩写的《江泽民——他改变了中国》,我们试图从他们看中国的视角中,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最终,我们发现那些曾被中国记者忽略的细节,那些不曾被中国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出现在他们的笔端。经了解,能经常有机会与中国记者同行,并不断亲自写稿的外国专家当属中国外文局各期刊社的专家为“最”。这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专家,一次次走到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去,将自己看到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传递给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海外读者。中国外文局近几年来组织了数十次外国专家采访团,赴中国各地采访,他们采写的稿件的确有新的视角,字里行间透着对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份新奇,他们又将这份新奇传达给了更多的海外读者。本刊推出这组选题,就是要使我们的外宣工作者通过“外国专家‘写’中国”了解:中外媒体人之间,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表述,同一个过程不同的角度,以此进一步探讨新时期外宣工作“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谭震 《对外大传播》2013,(4):13-14,55,1
全国政协十二届委员极其关心我国国际传播建设,他们认为,要全面正确理解中国梦,需要大力加强对外传播工作。我们应该更注重对外传播的软件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要引导和传播正能量。在提升对外传播软件上,他们认为,一要知己知彼,二要超越差异,三要用事实说话,四要打动人心。他们提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与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是有共性的,要注意其与世界文明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从2001年开始,走出国门.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和泰国连续 几年举办“中国西藏文化周”.向国际社会展示西藏的真实情况.介绍一个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西藏,在 这些国家引起较强反响,有的国家的媒体报道称“掀起西藏热”、“搅热舆论”。前不久,国务院新闻办 西藏处处长王丕君应中国外文局之邀与外宣干部座谈时说:“西藏本没有问题,而多年来充斥在西方舆 论中的西藏是完全地被问题化了,妖魔化了,虚拟化了。西方社会对西藏问题有着执著的偏见,我们应 该理直气壮地向他们阐明事实、申明道理。”他其中有一个观点打动了很多人:“面对今天西方社会对西 藏问题的指指点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成为最佳辩手,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 《对外大传播》将从本期开始创办“西藏之窗”栏目.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学 者及外国朋友的眼睛解读今天的西藏;也会将触角深入到藏区,请生活在那里的藏民谈他们对西藏问题 的切身感受…… 本专栏将由国务院新闻办七局西藏处王丕君处长主持,敬请大家对本专栏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阿尔及利亚三家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抗疫持关切、肯定和支持态度,具有大量事实支撑的中国官方信源和话语在其涉华疫情报道中占据较大优势,对华质疑“病毒起源”和“隐瞒疫情”的少量负面报道也呈现迅速自我纠正的现象。相较之下,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话语未占优势。这些报道清晰诠释了中国一贯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勾勒出中国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外宣工作者在今后的外宣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夯实对外宣传工作的基础,大力提升对外传播的软硬件实力,提高我国“媒体外交”的质量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大运会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331家媒体近5000记者前来采访,创下大运会历史新纪录。这无疑是对外展示深圳“青春之城”城市形象以及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重大契机。深圳外宣部门抓住这一契机,探索“城市营销”与“大运传播”的有机融合,围绕“办城市、办赛事”,共举办各类新闻发布会350场次,累计发放外宣品23万册,用创新多元的公关策略,让世界的目光聚焦深圳。截至2011年8月24日,  相似文献   

18.
本刊[地方外宣]专栏创办5年来,得到了广大地方外宣干部的热情关怀和积极支持,也得到了各界的好评和鼓励。在1999年中国外文局第五届优秀书刊评比中,[地方外宣]专栏获得了优秀栏目奖。编辑部还对地方外宣干部的来稿做了评选,有70多篇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稿件获奖。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外宣事业的发展,更密切编辑部和地方外宣部门的联系,也为了在新世纪使我们的刊物办得更有特色,在中国外文局领导的支持下,本刊编辑部和中国报道杂志社将在2000年举办“中国报道杯”地方外宣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传播》中一篇名为《会诊中国电视》的章写道:凤凰卫视中台副台长刘春老师说:“我一看见‘人’这两个字就头疼,什么叫‘人’,人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无处不在,你可以用人谈话,但是一用这两个字,就把自己推向一个预设的、先天性的贵族立场,即使收视率低,别人也不能动你。”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微传播"这一个新兴名词迅速成为国内外热门。图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播形式,一直在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外宣图书,承载着将中国故事源源不断推向世界的使命,在微传播时代也在进行着转型和调整。"一带一路"主题,是近年来外宣图书出版的重点之一,我们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一带一路"外宣图书出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微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及受众阅读特点"微媒体"。"微媒体"是基于数字、网络、信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