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苏轼的《前赤壁赋》正是这样一篇清新优美,蕴藉隽永,融诗情、画意、理趣于一体的散文精品。  相似文献   

2.
钟馨 《文教资料》2013,(24):3-4
“诗仙”李白深受魏晋名士风流的影响,为人自然、率性,又因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其诗歌散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魅力.其艺术风格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文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相似文献   

3.
《社戏》是鲁迅先生于 192 2年 10月写的一篇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教学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在“反映童年生活的情趣”上作文章。其实 ,这是走入了《社戏》教学的误区。我认为 ,《社戏》一文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 ,是鲁迅先生民主精神的伟大体现。鲁迅先生用白话小说这个“旧瓶” ,装了一瓶饱贮着“五四”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新酒” ,呈现给广大读者 ,以期唤醒民众 ,疗救社会。先说自由。《社戏》中的平桥村 ,是我心中的“乐土” :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经书 ;可以不必…  相似文献   

4.
意境即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早提出“境界说”。他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意),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境)”,指出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为什么现在只提“意境”,而不提“境界”?李泽厚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它分为“意”和“境”两方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社戏》是鲁迅先生为数不多的以抒情写意的手法表现农村美好意境,表达人与人之间温馨和谐的小说.《社戏》所表现江南水乡诗情画意之情境与《故乡》《祝福》等小说所反映荒凉落后的农村生活及揭示人性之劣根是迵乎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点多半在游戏和吃上。在《社戏》中,鲁迅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性,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了“我”在平桥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历。小说以“社戏”为中心,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组织全文。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其中的“吃”字也贯穿小说的始终:从起笔时的“这虾照例是归我吃”...  相似文献   

7.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意境的品味。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有意境的作品,其艺术境界是真实、生动、感人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王国维)”;有意境的作品,必然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  相似文献   

8.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相比《呐喊》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和《阿Q正传》等其它作品,《社戏》没有入骨鞭挞,也没有辛辣讽刺,有的是读后悠长、韵味十足的感觉。语文课本中《社戏》节选自鲁迅《社戏》原文,去掉了前半部分糟糕的看戏经历,只留下少年时鲁镇看戏经历,以少年"我"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江南水乡世界。  相似文献   

9.
《 社戏》之妙宋子江最大的妙处在于将社戏的时间安排在夜晚。这种社戏不光在晚上演,白天也演。假如“我”是白天同小朋友们一同去看的,那作品就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子了。可以揣想,鲁迅先生在构思中,在这上头是颇用心思的,他想出了高招:白天没法去,晚上才去成。有此?..  相似文献   

10.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因为联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把《孔乙己》《社戏》《故乡》三篇小说放在一起,发现了三篇小说都有“豆”在其中。《孔乙己》中有茴香豆,此豆和孔乙己关系密切;《社戏》中有罗汉豆,此豆在江南水乡很普遍,蕴含着平桥村的风味和人情;《故乡》中有干青豆,此豆乃闰土送“我”的“礼物”。三豆虽至微,但都有深义。笔者从三个方面解读小说中的“豆”,以窥探鲁迅先生文笔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12.
不论在人教版还是部编版语文教材里都有《社戏》一文的身影,这证明了《社戏》一文的经典性。《社戏》至今仍然具有鞭挞黑暗、启蒙大众的现实意义。出于教材编写的需要,编者对《社戏》一文进行了删减,不读原文学生很难把握鲁迅的真实意图。因此,建议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原文。通过细读《社戏》原文,体悟鲁迅被“鬼气”缠绕着的虚妄灵魂中顽强撑起精神的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3.
《社戏》是鲁迅先生前期颇具童心的小说佳作.也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过去已有不少同志对它进行过分析和评论.这里我仅就目前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节选的《社戏》一文浅谈几点看法.一、《社戏》的主题思想《社戏》原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写“我”在北京两次看中国戏的情况.在当时中国的戏园里,“我”得出了“不适于生存”的结论.后部分是写在农村看社戏的情况,那是妙趣横生,其味无穷的.有的评论文章认为,小说的前部分应该是重点,因它体现了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中国的揭露与抨击.而现在中学语文课文里所节选的却是原文的第二部分.这就涉及如何归纳主题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社戏》,作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篇目学习了几十年,无论学过此文已几十年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学习的青少年,都对此文的情节念念不忘,特别是“偷”罗汉豆一节给新老读者都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在此文最后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此“豆”之所以那么好吃,我们一般认为是由于“豆”中充满童趣,然而,我们仔细品味起来,此“豆”中还浸润着纯朴的民风。不难理解,《社戏》反映的内容,一方面是孩子们美好的童趣,另一方面是平桥村纯朴的民风,再一方面是歌颂江南水乡美景。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其中…  相似文献   

15.
<正>在分析《社戏》一文中,有一种意见认为,《社戏》中的“我”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并且根据鲁迅自己的思想和经历解释“我”前十年绝不看旧戏的主要原因是忧国忧民,辛苦工作,没有闲暇。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尽妥当。在这里谈点管见,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6.
黑板上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桔灯》、《社戏》、《藤野先生》四篇文章的篇名,老师要同学们从中挑出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许多同学答道;“《小桔灯》”。老师:“你们选对了!从文章的作者来看,《小桔灯》是唯一的一篇不是鲁迅的作品。”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挑的是《社戏》,因为它是唯一的一篇小说。”“你也答对了!你是按文章的体裁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中鲁迅的《社戏》,细读之,我们不难发现,平桥村是鲁迅在上个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期所神往的一个世外桃源。而鲁迅毕竟不同于陶渊明,他并不是遁世的隐士,而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斗士,他不是叫人们躲进桃花源来逃避现实,而是用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平桥村来和当时黑暗的现实进行强烈的对比,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这个从鲁迅把《社戏》和《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直斥现实的篇章同收于《呐喊》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8.
傅先蓉 《四川教育》2000,(12):17-19
重视情感性,做到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王国维《人间词话》)显然,他认为情、景、语言三位一体构成了境界,语言表达使情景结合起来。学生学语文要进行认知活动,认识形象时,思维的对象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时,体验的对象也是课文的语言文字,因而情与知的和谐是通过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写了“我”年少时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全没有大的矛盾冲突,却以其浓郁的画面美吸引着读。一篇《社戏》就如一幅大型的浸着浓浓乡情的江南水乡的画卷,向读展示着江南特有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全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处处都是一幅画。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常读常新的经典,人选教材的篇目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社戏》我当年也学过,可惜记忆已经有些飘渺了。为了教学,重新再读。先生对那方“乐土”、那淳朴人风的刻画,却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往事鲜活的回忆,发现还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