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曹东 《记者摇篮》2004,(4):12-12,16
隐性采访是法制新闻报道必不可缺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由于法制新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谓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或者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者设备、不公开自己的采访意图的方式所进行的新闻采集活动。隐性采访既是新闻采访的需要,也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它又确实存在侵害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上半部分简述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式和技巧,指出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关键;下半部分重点分析了时下较为流行的隐性采访。通过对暗访的发展、暗访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以及暗访带来的很多争议进行论述,指出了暗访的优势与缺陷。  相似文献   

3.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采访方式由于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不会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易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层面,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记者采访可以明察也可以暗访,而暗访已被业内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在信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暗访,是电视新闻采访方式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合理地运用暗访的方式,发掘新闻事件中真实的一面,是作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必修课.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不管主要负责哪条线上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需要暗访的情况.那么,怎样做暗访;怎样做好暗访、怎样安全有效地进行暗访,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了.  相似文献   

5.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6.
李毅 《青年记者》2000,(1):44-45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一种不暴露记者身份、不公开真实目的的采访方式,是一种隐蔽性的新闻收集。暗访是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具有显性采访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采访方式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尚未解决,如暗访能够随意进行吗?暗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会不会侵权?以下就美国的一起“迪特曼诉《生活》杂志案”说明一下暗访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退伍军人迪特曼,是一名水暖工,同时在自己家中用泥疗方法给人看病,属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的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在多种多样的新闻采访方法中,暗访与偷拍的采访方式却一枝独秀,魅力无穷。现如今,不少电视台的栏目组也组成暗访组,专门进行暗访偷拍,以此来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8.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各电视台的不少节目中,暗访的镜头频频亮相,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说服力,既满足了广大观众探求事实真相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视表现手法。 张默主编的《新闻采访写作》对暗访作了如下定义:暗访也称秘密采访或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式的优点是不会因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的原来面貌。周胜林著的《高级新闻写作》也指出:隐性采访是按照生活的原型观察生活,体验生  相似文献   

10.
徐迅 《新闻三昧》2004,(4):52-53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针对“明访”而言。它是指新闻信息的采集不公开自己的采访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而进行的采访活动。它还有一些别的称谓,如隐性采访、隐身采访、秘密采访,在摄影记和电视记那里,它还被称为秘拍、偷拍等等。虽然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上,采访方式被归纳出几十种,暗访与偷  相似文献   

11.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13.
暗访,是新闻采访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身处新媒体时代,一名合格记者如何做好安全有效且合法的暗访调查报道?本文拟从新闻暗访的合法性分析、前期准备、设备操作、后期处理等四个方面探析新媒体时代下暗访报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如今,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暗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新闻领域,这一特殊形式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暗访也称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获取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暗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知晓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暗访能获得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的素材,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记者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记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只能以旁观者、记录  相似文献   

16.
运用隐性采访的形式获取某些新闻事实,已是新闻媒体常用的方法。所谓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新闻记在不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录音等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通过隐性采访,记往往能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暗访、偷拍,产生  相似文献   

17.
李明宇 《记者摇篮》2009,(12):40-40
电视暗访被誉为舆论监督中的秘密武器,通过这种武器,记者往往能够收到“人赃俱在”的实证效果,因此,它拥有其他采访方式所不能比及的巨大正效应。但是电视暗访的副作用也日渐凸显,这柄“双刃剑”使用起来常常会给采访双方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惑与麻烦。如何扬长避短,让电视暗访的副作用最小化,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周甲禄 《新闻传播》2005,(12):34-36
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中有一种采访方式现在经常用到,这就是记者为了获取公开身份无法采访到的信息,不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并隐瞒职业身份或假扮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被称为秘密采访(有的人又称为隐性采访,隐身采访,暗访)。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些重要调查采访大量运用的就是秘密采访,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报道许多都是在秘密状态下拍摄的。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暗访专栏。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样化,新闻报道的手段也不断丰富,特别是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乔装暗访、偷拍偷录等隐性采访手段,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即诸如此类隐性采访手段的运用是否合乎法律规范,具体操作过程中是否应当有所节制。不久前,就有湖南某电视台派出俊男“勾引”女青年,以测试其对爱情是否忠贞而惹出纠纷。记者的新闻作品侵权固然要承担法律责任,记者因自己的采访方式不当也可能诱发争议,甚至会闹上法庭。为了规范记者的采访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新闻诉讼,…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闻暗访(也称秘密采访或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不讲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或者虽然表明了记者身份,却是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无论记者以怎样的身份接触采访对象、介入新闻事件,都是为获得客观真实的新闻素材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最终都要体现到公开的新闻报道上面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