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桂林版)是一份高度重视抗战救国,以“国家利益”为宣传中心的民营报纸.通过详细分析《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抗战中的舆论影响,重新评价《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并指出该报舆论监督本地化和即时化的特点,为当前舆论监督的异地化、延时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桂林版)是抗战的产物.1939年,新记<大公报>成立了桂林办事处.原驻粤办事处的王文彬,在广州沦陷前撤退到桂林,负责桂林办事处的各项事务.1941年3月15日创刊<大公报>(桂林版),每天出版一期,每期共四版.头版通常刊登广告,创刊之初曾刊登过一部分社评;第二版刊登社评、重要的国际和国内新闻,每逢星期一还专门刊登星期论文;第三版刊登专论文章、长篇连载通讯、桂林本市新闻、短评和部分国际新闻;第四版刊登副刊、广告和其他省市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文人会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文化城”而蜚声全国。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内尤其是广西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进行研究,但比较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工作是在1978年以后。先后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化城…  相似文献   

5.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新记《大公报》就十分重视战地通讯.一批年轻力壮、勇敢无畏的记者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采访,其中成绩显著的有:范长江、孟秋江、陆诒、杨纪、高公、徐盈、赵惜梦、李天炽、张高峰等.《大公报》(桂林版)创刊后,战地通讯主要由杨纪、杨刚、高集和黄仁宇等人撰写.特别是杨刚写的《战地通信》系列,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在今天看来,仍是研究抗战时期军队前线生活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凭借时效性强的新闻专电在桂林新闻界独树一帜.当时,桂林市地区的通讯社较多,包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际新闻社、工商通讯社(附设于国际新闻社)、救亡通讯社(附设于救亡日报社)等.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的长篇通讯,题材十分广泛,不仅颇具时效性,而且写得生活鲜活,深受读者的欢迎。早在桂版创刊之初,《大公报》的总编辑张季鸾就用老兵的笔名发表《重庆通信》。总经理胡政之参加国民政府的访英团归国后,曾于1944年4月19日起连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体裁上主要包括社评、星期论文、短评、读者论坛和读者投函.此外,《大公报》(桂林版)在言论上杰出的说理艺术和富有感染力的行文,被读者广泛称颂.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桂林版)的言论选题注重新闻性,以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重要宗旨,善于从小处入手,重点关注了美国、前苏联、英国、日本等主要参战国家的战情局势以及国民政府的战时外交、宪政运动等选题.特别是对国民政府的舆论监督比《大公报》(重庆版)更为自由和开放,成为《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主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高度重视国际通讯报道.该报在欧美和南洋等地分别派驻了萧乾、马廷栋、黎秀石、杨刚、朱启平、严仁颖、张鸿增、郭史翼、吕德润等一批优秀的记者,采写在当地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所见所闻.尤其是萧乾的英国通讯,在当时颇受读者欢迎,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3.

COMMUNI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by Robert E. Babe (Boulder, CO: Westview, 1995—$45.00/16.00, ISBN 0–8133–2672–9 hard, 0–8133–2671–0 paper, 270 pp.)

A DIFFERENT ROAD TAKEN: PROFILES IN CRITICAL COMMUNICATION edited by John A. Lent (Boulder, CO: Westview, 1995—$49.95/18.95, ISBN 0–8133–1635–9 hard, 0–8133–1636–7 paper, 319 pp.)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A GUIDE TO THE REFERENCE LITERATURE by Frank W. Hoffman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1994— $37.50; $45.00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 ISBN 1–56308–142–3, 286 pp.)

THEORY &; RESEARCH IN MASS COMMUNICATION: CONTEXTS AND CONSEQUENCES by David K. Perry (Mahwah, NJ: Erlbaum, 1996—$39.95/19.95, ISBN 0–8058–1923–1 hard, 0–8058–1924‐X paper, 230 pp.)

MANAGING THE PUBLISHING PROCES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by Bruce W. Speck (Westport, CT: Greenwood, 1995—$69.50, ISBN 0–313–27956‐X, 360 pp.)

UNDERSTANDING THE MEDIA: A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by Joel Smith (Creskill, NJ: Hampton Press, 1995—$28.50, paper, ISBN 1–57273–005–6, 392 pp.)

MEDIA MADNESS: PUBLIC IMAGES OF MENTAL ILLNESS by Otto F. Wahl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5—$25.95, ISBN 0–8135–2212–9, 260 pp.)

Burleson, Brant R., 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9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6—$49.95, ISBN 0–8039–0165–5, 458 pp.)

CULTURAL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S edited by James Curran, et al. (London: Arnold/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6—$59.95/16.95, ISBN 0–340–65268–3 hard, 0–340–61417‐X, 371 pp.)

SOCIAL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ON edited by Wendy Leeds‐Hurwitz (New York: Guilford Publications, 1995—$42.50/19.95, ISBN 0–89862–867–9 hard, 0–89862–873–3 paper, 260 pp.)

THE IOWA GUIDE: SCHOLARLY JOURNALS I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RELATED FIELDS by Carolyn Stewart Dyer and Shannon Heim (Iowa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Study,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Iowa, Iowa City 52242—$15.00, paper, no ISBN given)

RESEARCH STRATEGIES I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by Lynnette R. Porter and William Coggin (New York: Wiley, 1995—$34.95, paper, ISBN 0–471–11994–6, 374 pp.)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论述如何标识电子资源USMARC 记录头标06 字符位(记录类型)、计算机文件008 字段26 字符位(或006 字段09 字符位) (计算机文件类型)。  相似文献   

18.
Informatik-Forschung und Entwicklung   erschienenen Berichts über das DFG Schwerpunktprogramm [1] gibt dieser Beitrag einen überlick über die Ausrichtung des Schwerpunktprogramms, das mit dem Auftaktworkshop im Mai dieses Jahres seine Arbeit offiziell aufgenommen hat, und erl?utert kurz die Fragestellungen, die in den entsprechenden Teilprojekten bearbeitet werden.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